馬政府從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江宜樺,一直到經濟部長張家祝,沒有一個人是經貿背景出身;馬江念法學院,大一應該修過經濟學,而張家祝念的是土木與交通,可能連大一經濟學的程度都沒有。
這樣的人也可以當經濟部長?這就是馬政府。不只當經濟部長,還出來推銷服貿協議,甚至高分貝大罵說,反服貿最力的台大經濟系主任鄭秀玲教授造謠誤國。
張家祝!你看過馬政府找人做的服貿協議影響評估嗎?你看得懂嗎?憑甚麼罵人家經濟學博士造謠誤國?
你一定看不懂服貿協議影響評估。因為如果你看得懂,就不敢這麼大言不慚,胡亂罵人。
聽好!服貿協議最大的問題,就是這份影響評估報告,根本大有問題。
這份報告的主要結論很簡單:
1.服貿協議生效以後,臺灣服務業就業將增加約 1.2 萬人。
2.臺灣服務業輸出中國總值約增加 4.02 億美元,中國服務業輸出臺灣總值約增加 0.92 億美元。
但這這兩個結論的推算過程很複雜,還跟牛頓有關。
跟牛頓有關?因為推算方法用的是所謂的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萬有引力的引力,因為這模型講的,就是兩國之間的貿易總量,與兩國的經濟規模成正比,而與兩國之間的距離成反比。也就是兩個小國之間的貿易 量,比兩個大國,或者一大一小之間的貿易量小;兩個距離很遠的國家,比兩個緊鄰的國家,貿易量小。聽起來就跟萬有引力很像。
問題來了。中國是經濟大國還是小國?當然是大國。台灣國民生產毛額(GDP)約5000億美元,中國的GDP是台灣的18倍,約9兆美元。中國距離台灣呢?當然是最靠近的國家。
於是中國就成了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台灣每年出口總額約3000億美元,進口總額約2700億美元,其中出口到中國約1500億美元,而自中國進口約400億美元,貿易順差高達1100億美元。
貿易順差,就是你賣給別國的東西、從別人那裡賺來的錢,比你買別國的東西、付給別人的錢多。台灣每年賣東西給別人3000億美元,從別人那裡買2700億美元的東西,為什麼要一來一往這麼麻煩,不乾脆自己生產自己消費?
這就牽涉到貿易裡頭最重要的比較利益原理。國與國發生貿易,就跟人跟人做買賣一樣,你做自己最擅長、成本最低的行業,然後將生產出來的東西跟他相互買賣,對大家都有利。比如台灣出口到中國,以電子產品、光學醫療儀器、化學品為最多,而中國進口到台灣,則以機械產品為大宗。
台灣一年國民生產毛額5000億美元,其中就有3000億美元賣到國外,也就是說,台灣人一年的貨品或服務產出,6成都賣給外國人,因此人們常說,貿易對台灣非常重要。
重點來了,3000億美元的出口總值裡,將近9成都是貨品,而服務只有12%左右,約360億美元。貨品就是吃的用的這類有形東西,服務則是金融、交通、餐飲、娛樂、醫療等等無形的勞心勞力付出。
台灣5000億美元的GDP裡,有70%的產值來自服務業,但台灣的服務出口只有總出口量的12%。其他國家呢?全世界國家的服務出口,平均為總出 口的20%。至於中國,服務出口比台灣還低,約11%左右。中國一年出口總值2兆(20000億)多美元,而服務出口約2000億美元。
也就是說,中國的服務出口比例是嚴重偏低的,只有世界平均的一半,這是中國近年來把服務貿易列為經濟發展重要項目的原因。而對台灣來說,服務貿易當 然也是發展重點,因為也是遠低於世界平均。這是兩岸這麼看重服務貿易的背景之一。簽訂服務貿易協議,就是破除目前的貿易壁壘,促進彼此服務業的往來。
問題來了。那麼簽訂服務貿易協議以後,可以增加多少服務貿易總值?馬政府的評估報告,算出來的數據只有4億美元(台灣出口到中國)與0.9億美元(中國進口到台灣)。
怎麼算的?就是用開頭說的引力模型,但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猜測數據,就是約當關稅。
什麼是約當關稅?這就是服務貿易的眉角所在了。貨品貿易可以課關稅,一輛車100萬台幣,加個關稅20萬,你就很難賣;但服務貿易沒有關稅可徵,不 能說中國廚師在台灣煎的牛排,原本一客1000元台幣,加個關稅賣1200元台幣。貨物貿易的壁壘來自關稅,而服務貿易的壁壘是無形的制度與規定,於是把 這些無形的制度與規定造成的貿易影響,換算成一個效果相當的金額,就叫約當關稅,以方便用經濟模型估算。
馬政府的服貿影響評估、約當關稅的計算,在台灣出口到中國部分,用的是台灣出口到香港來推估,而中國進口到台灣,則是以日、韓進口到台灣來做推估。為什麼?因為協議是嶄新,無前例可循。
這就是這份影響評估最大的問題所在——可以用日韓數據來推估中台服貿嗎?日韓服務業的關稅當量,跟中國會一樣嗎?日韓的文化與語言,跟台灣差異那麼大,服務業來台發展比中國困難太多,根本不能比擬。
馬政府說,服貿協議簽定以後,台灣會增加1萬2千個就業機會,但鄭秀玲教授說,會影響500萬就業人口,兩者推估差異之所以這麼大,就在於到底中台服貿壁壘破除後,兩岸服務業到底會有怎樣程度的往來?
是食指輕點,ET跟小男孩一般,還是十指緊扣、水乳交融?
服務貿易就是生活方式的交換。貨品貿易,來的是東西,但服務貿易來的是人,是思想,是手藝,是工作態度,完完全全不一樣。當中國服務業在台灣逐漸發展,中國從業人員定居在台灣一定越來越多,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馬政府也知道台灣人會有疑慮,於是在協議裡限制僅有所謂管理階層、專家才能來,基層服務人員不可。問題是有可能嗎?服貿協議生效三年後,雙方就可修改限制,繼續放寬,而目標就是關稅壁壘的完全消失,不是嗎?
中國與台灣都想發展服務貿易,如果協議生效以後,只有數億美元的成效,何須大費周章?對台灣經濟又有何效果?馬政府一方面說服貿對台灣經濟很重要,另一方面評估出來又說只有數億美元增值,根本是自相矛盾。
這就是服貿黑箱所在。
當然,馬政府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就是簽了服貿以後,有助於台灣跟其他國家簽自由貿易協定,但這完全沒有科學根據了。
服貿協議是ECFA的後續條約,也就是說,ECFA是兩岸貿易的骨架,服貿是血肉之一,簽了才能填滿實質內容。服貿之後,還要簽貨貿,也就是貨品貿 易協議,兩岸貿易協議才算完備。馬政府誇口說簽了ECFA以後,台灣GDP會增加1.3%,也就是60億美元左右,主要靠的就是貨貿。服貿協議生效以後, 趕快簽貨貿,或許就是馬政府這麼著急通過服貿協議的原因。
總而言之,兩岸簽了服貿協議以後,雙方服務業往來更方便,到底會演變成怎樣的局面,馬政府根本沒有評估清楚。如果按照全世界平均數據,服貿壁壘破除以後,中國服務業來台產值至少會有100億美元,而不是0.9億美元。這樣的產值,需要多少中國服務業人員來台?
而根據比較利益原理,兩岸發生這麼大的服貿往來後,兩邊的服務業生態會有怎樣的變化,台灣會倒掉多少服務業?
再回到引力模型。中國服務業來台發展,比美歐日韓都方便得多,當服貿關稅壁壘破除以後,中國這個巨大星球,一定會以綿密緊緻強大的重力波,將小島台灣牢牢吸住。
如果中國的金融、交通、通訊、醫療、娛樂從業人員,大舉來台,不會影響台灣人的生活方式嗎?國家安全沒有疑慮嗎?這是兩岸服貿的非經濟影響,在這方面馬政府完全忽略,沒有評估。
中國經濟起飛以後知道,自己已經有能力買下台灣,不一定要打下台灣。
而台灣人最擔心的,就是有一天,中國會買下台灣,這是台灣人對服貿協議這麼戒慎恐懼的原因。
Source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 2014/03/27 -- 港人看服貿:繁榮的代價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3/27 -- 遺忘不是我們的專長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3/27 -- BBC:台湾商业总会表态支持通过《服贸协议》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3/26 -- PTT:今晚深藍的媽媽爆氣了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3/26 -- 業界:反服貿怎不去抗議韓國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3/26 -- PTT:一個台商朋友的看法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3/26 -- PTT:一個法國人的看法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3/26 -- 台灣LINE瘋傳名單:綠營操控學生佔院行動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3/26 -- 中央社:科技業登報聲明 支持服貿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3/26 -- 服貿協議:黑箱在哪裡?怎樣拼經濟?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67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