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6 October 2013

練乙錚: 心魔鬥.悟.日台韓怎樣轉型





終於,「有人」得到和筆者相同的政治待遇,於本月2日給《文匯報》的頭號狙擊手「來論」攻擊,罪名是「罔顧事實」、「妖魔化中央」。無名之「有人」乃立會 主席曾鈺成,這點該報讀者群中大概無人不知;不過如果大家以為不點名乃是一種手下留情的話,再看看4日《明報》中國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亞洲週刊》專 欄作者蒯轍元的另一「來論」,當會馬上覺得那種「手下留情」的令人毛骨悚然:「必須指出,『心魔論』十分惡毒,不但把反對派和背後的外國勢力阻礙特首普選 的責任歸咎中央,而且把中央守住不能允許與中央對抗的人擔任特首這條底線說成是『一國兩制』出了問題。如此明目張膽妖魔化中央、妖魔化『一國兩制』,即使 出自反對派政客之口亦屬猖狂之極,何況是出自一名建制派『大佬』之口?」

一、尾生抱柱終無女 魂斷藍橋豈有男

這是宣示敵我矛盾、非常文革式的批鬥語言。以曾主席長期以來在「組織」內的地位,有人用上這樣的語言指向他,絕對不會是那些人的私人決定而必然是「組織」行為。而且,公開地在傳媒進行批鬥而不是私底下「和風細雨」地做曾主席的思想工作,顯然是鬥爭已經到了後期【註1】。

留意中共黨內鬥爭的人都知道,「不點名批判」到了如斯田地,就已經是一道最後通牒,如果當事人不馬上改轅易轍自我批判,則啓動開除出黨的程序就是下一步。 (結局之前,往往還會有最後一次嚴肅地尊稱鬥爭對象為「同志」,不過那只能算是「紅色幽默」;例如,去年410日的新華網頭條是〈授權發布:中共中央决 定對薄熙來同志嚴重違紀問題立案調查〉。)所以,我們要好好觀察,在未來幾周裏,曾主席會不會堅決地、公開地或者僅僅是含蓄地打倒上周的曾主席。

筆者與曾主席相識於四十年前,彼此不算熟,卻是同樣信奉馬列、熱愛毛主席;所不同者,乃是他屬於愛國陣營的「自己友」而筆者最終證明不過是「同路人」一 名。那些年裏,大家一起經歷了「批林批孔」、「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四.五天安門事件」、「打倒四人幫」。每一次,大家都給共產黨糊弄;每一 次,大家都在「想通了」之後掉頭、緊跟。不過,後來他比筆者(或者當年大多數的「同路人」)多掉頭緊跟了一次,那就是89.6.4的天安門大屠殺。如此對 黨「一往情深不離不棄」,夫復何言。

正因如此,曾主席最近的「心魔論」,又一次引起筆者對這位老朋友的關注:莫非黨性最終復歸人性了?

抑或,曾主席將再一次「華麗轉身」,天人交戰幾天之後,依舊是一個那麼一往情深的藍橋尾生?

二、念下去吧,我的朋友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

三、大陸經濟轉型三困難

消費比重下降和投資比重偏高,是出口主導型經濟處於高增長時期的普遍現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尤其如此,人們於是喜歡以「瘦猛戰艦」和「豪華郵輪」 分別比喻日、美經濟。按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D. Dollar剛剛發表的論文所言,除了日本之外,東亞的南韓、台灣,也經歷過同樣狀況;所以,觀此三國(或地區.下同)何時轉型、開始轉型之時的GDP 部分比重,以及三國轉型的途徑,對瞭解大陸往後十多二十年的經濟走勢及其獨特的困難處,大有幫助【註2】。

先請看一點簡單事實:

(一)以購買力平價計算,2011年的大陸人均GDP8,189美元。日台韓達到此水平的年份分別是197019821987。此三國經濟轉型(以投資佔GDP比例持續下降為標誌),不約而同差不多也是在達到這個發展水平之時開始的。

(二)未達此發展水平之前,三國的投資比重一直增加,至轉型點之際,都達到GDP35%左右的最高水平;其後此比重穩步減低至目前的20-26%水平,減幅是10-15個百分點左右。

大陸的前期走勢也一樣,不過在達到領導人覺得要轉型之際,投資卻已高佔GDP43%,並且還不斷增長,現時已達50%+。因此,大陸今後的投資比重要壓縮的幅度,要比其他三國當年的壓縮幅度大得多。這是大陸必須面對的第一個獨特困難。

(三)在達到轉型點之前,三國的GDP都有長達二十年左右的年均10%高速增長期,與大陸的成績差不多,然後都進入5%以下的低增長期。

出現這個變化的兩個主要原因都一樣:其一是,高投資比重必然導致邊際投資收益遞減(這是經濟學最堅實的定律之一);由此導致邊際利潤下跌,企業於是減少投 資。其二是,發展初期,本國與先進國之間的科技差距大,輸入技術的餘地也大;但隨着經濟發展和外國進口科技的增加,輸入更多先進技術的餘地減少,往後的經 濟增長速度自然減弱。(發展本國高科技是極長線投資,談何容易。)這兩個因素導致的GDP增幅下滑,在大陸已經出現。

(四)投資比重下跌快,必須找到足夠旺盛的替代增長,才能保持GDP不下跌。理論上,替代增長只能來自私人消費、出口、政府消費(指政府的營運成本)這三 方面。三國在這方面的重要經驗雷同:替代增長都來自出口增長。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進入轉型期之後,這三國的私人消費佔GDP比重基本平穩,沒有增加,而政 府消費的比重更不斷下降,不僅不能擔當替代增長的角色,還需要找替代增長。

日台韓的投資比重下降之後,「替代增長都來自出口增長」這一個事實很關鍵。此前,日韓平均出口淨值都是負的,經濟轉型之後轉變為正,赤字外貿變為盈餘(台 灣有點不一樣,較早出現了盈餘,但後來降為持平,然後回復盈餘,真正提供替代增長)。但是,大陸恐怕已經沒有這個有利空間,因為其出口赤字變盈餘早在達到 轉型點之前已經出現;往後要進一步大幅增加出口以替代投資比重下跌,在當今歐美市場疲弱狀態之下,可說已經沒有可能。D. Dollar的論文十分強調這點。這是大陸要面對的第二個獨特困難。

(五)私人消費佔GDP比重是國民生活質素重要參考。大陸與三國處於相同的人均GDP水平進入轉型期之際,大陸的人均消費和總體消費佔GDP比重嚴重偏低(去年是36%),對比三國,大概低了15-20個百分點。這就是論者常常說的「國富民窮」現象。

然而,更重要的問題是,大陸私人消費比重如此偏低,當投資比重從50%+的水平下跌之際,私人消費增長必須是投資下跌速度的差不多1.4倍,才可以保持GDP不至於下跌。然而,三國的經驗說明,轉型開始之後,消費比重基本保持不變;大陸則不僅要變,而且變的速度要很高。這是大陸要面對的第三個獨特困難。

個別分析員看好大陸經濟轉型,如前Morgan StanleyStephen Roach便指出,大陸上半年的服務業年增長率達8.3%,比製造及建築業的平均年增長率7.6%高,就是好兆頭。然而,半年的局部表現其實不能清楚顯示 大勢;長期以來偏低而且不斷下降的私人消費比重這回事,要解釋必得從結構性因素找,找到了,才可對症下藥。這個不容易,中外經濟學界提供的各種傳統解釋, 至今未聞有所突破。因此,筆者向大家介紹一個非傳統解釋。

《信報》大多數讀者都熟悉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魏尚進,最近夥同美國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的張曉波(音譯),發表了一篇觀點新穎、實證嚴格的論文,以大陸人口 陰陽大失調解釋為何大陸私人消費總體偏低、儲蓄率和投資比重為何偏高,乃至嚴重影響大陸的宏觀經濟轉型。篇幅關係,這篇精彩文章的內容,要留待下周才可介 紹給讀者。

作者為《信報》特約評論員

《氣短集》之十

【註1】大家若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是個一般意義上的學術研究機構,那就錯了;它隸屬國務院,卻是由黨的中宣部與中央組織部聯合領導的,也就是說,在工作上首先是黨的喉舌,在人事上由黨決定,亦即大方面上和《文匯報》沒有兩樣。

【註2】見D. Dollar今年10月發表的China's Rebalancing: Lessons from East Asian Economic History,可免費下載自http://www.brookings.edu/researc ... omic-lessons-dollar。這篇論文利用了賓夕凡尼亞大學建立的最新版Penn World Tables 8.0數據庫。


from Just Getting By http://1in99percent.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