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Louisa Lim and Ilaria Maria Sala
發表日期:2021年1月6日
***本譯文版權歸作者/刊登機構所有。***
中國不顧政治溫和派在直選中取得的壓倒性勝利,把他們定為罪犯
香港53名活動人士被以國家安全罪名逮捕,代表著整整一代政客被清除。警方還向三家新聞機構索要文件,並首次以國家安全罪名逮捕了一名外國公民--美國人權律師關尚義 (John Clancey)。這些舉動代表著對公民社會的攻擊,其目的似乎是破壞培養政治參與的制度,那種政治參與在2019年使近200萬人--幾乎是當地人口的四份之一--走上街頭。
被捕者涉嫌顛覆罪,最高可判處終身監禁。香港當局將反對派逐出政治舞台之舉,實際上是把他們一舉摧毀。但是,
香港保安局長李家超在記者會上表示,這些逮捕是必要的,因為被捕人“相互破壞”的“惡意”計劃會使政府癱瘓,導致這座城市陷入“無底深淵”。那麼,這些惡毒的行為是什麼呢?事實上,警方圍捕了所有參與去年7月非正式初選的人,初選的目的是為後來因Covid-19而推遲的立法選舉挑選泛民主派候選人。
這種看似溫和的行動和誇張的指控之間的不搭調是關鍵所在;它突顯了政府如何攻擊現實,如何扭曲語言和意義本身。這種認識論上的攻勢代表著大規模的操弄,甚至可說是企圖重新塑造公眾對近日事情的記憶。
中國共產黨在鎮壓了1989年的民主抗議活動後採用了這一屢試不爽的策略,它將這些抗議活動改寫為旨在推翻政府的反革命暴動。當時,這一策略—加上經濟增長的承諾—成功使被文革記憶嚇倒的中國人噤聲。
這種看似溫和的行動和誇張的指控之間的不搭調是關鍵所在;它突顯了政府如何攻擊現實,如何扭曲語言和意義本身。這種認識論上的攻勢代表著大規模的操弄,甚至可說是企圖重新塑造公眾對近日事情的記憶。
中國共產黨在鎮壓了1989年的民主抗議活動後採用了這一屢試不爽的策略,它將這些抗議活動改寫為旨在推翻政府的反革命暴動。當時,這一策略—加上經濟增長的承諾—成功使被文革記憶嚇倒的中國人噤聲。
但要說服去年7月在初選中投票的60萬香港人卻不太可能。對他們來說,這些逮捕代表了對公民參與可能性的攻擊,對希望本身的攻擊。他們顯示了政府玩火的傾向,盜用了抗議運動自己的飢餓遊戲口號 "If we burn, you burn with us" 或 "攬炒"。政府似乎決心要比抗議運動走得更遠,即使這樣會破壞香港人最珍視的制度都在所不惜。
就時機而言,中國機會主義地利用了全球大流行病、英國退歐貿易協議、美國佐治亞州參議院第二輪選舉所帶來的干擾以及華盛頓跛腳政府政令不出門的局面。懷疑論者指出,北京與歐盟的貿易協定在談判桌上談了7年,到上週才塵埃落定並非巧合。但這一協議仍可能被歐洲議會否決,這不免使人對北京會否再度因為外部壓力讓步心存疑問;承諾與香港人民站在一起的拜登政府可能很快就會知道答案。
不管怎麼說,香港已經不可能回到其熟知的世界了。那些試圖在體制內工作的溫和派人士已經被定為刑事犯罪,同時,北京已經規定,新的《國家安全法》凌駕基本法,後者為主權易手後的香港訂立政治框架。
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國家安全始終意味著政權安全。因此,香港民主運動帶來的風險對國內受眾來說太大了,而國內受眾對北京來說是唯一重要的事。自2019年抗議活動以來,北京加強了對信息的控制,在審查網絡言論的同時,對社交媒體上社交媒體上充斥著把香港人描繪成被寵壞和不值得善待的評論聽之任之。這些策略儘管很粗糙,但卻成功地破壞了大陸和香港之間的大部分兄弟情誼。
近代中國政治思想認為主權沒有灰色地帶,人們要麼是敵人,
然而,這一戰略仍然存在風險。它不僅沒有將更激進的邊緣分子邊緣化,反而將政治溫和派定罪,這可能會使在直接民意調查中壓倒性支持溫和派的大片民眾離心。但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沒有表現出任何悔意;2019年,她稱抗議者為 "人民的敵人"。 2020年,她將這一稱呼推廣到所有反對國安法的人。 2021年開年大規模逮捕的行為似乎旨在加深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鴻溝,這引出了一個比表面看來更棘手的問題:在這個等式中,敵人是誰—更重要的是,人民是誰。
• 林慕蓮是《重返天安門 : 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 the Tiananmen revisited)》的作者,在墨爾本大學擔任高級講師。
• Ilaria Maria Sala是在香港居住的作家和記者。
原文網址: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1/jan/06/arrest-hong-kong-activists-china-moderates-e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