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比黄金重要。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最大的区别应该就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分析限定于物质世界,其不受人类情绪干扰。
而社会科学却多了一个维度,社会科学受人类情绪干扰,情绪会改变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情绪,情绪与结果间形成循环反馈。
这个特点在经济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假设在严格的供需上来分析,一种商品已至均衡价格。
但绝大多数人认为这种商品会涨,并持续买入,那么结果就会改变,商品会事实上涨,偏离均衡价格。
情绪影响结果,结果反过来又影响情绪,循环反馈促使泡沫形成,直至顶点。
随后会经历反向过程,泡沫破裂,价格下滑,并形成看跌预期,循环反馈直至超跌,所谓熊市无底。
由于一般消费品与金融产品相比面临保存难度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保存不良甚至会造成价值损失,情绪对一般消费品的影响较小,但其在在金融市场的效果却被放大。
导致一般消费品主要受供需影响,而金融市场则主要受情绪影响。
在金融市场,信心比黄金重要,就是这种情绪的体现。
信心表现为资金愿意买入金融产品(股房)而不卖出,甚至愿意加杠杆买入。
买入使得资金流入金融市场,而不卖出则减少了可交易金融产品数量,两者共同推升市场价格。
信心也体现在M2增速中,加杠杆的意愿,最终是由M2反馈出来。
02
越放水物价越低?
假如有人说越放水物价越低,我想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劝他去看看精神科医生。
然而这的确是统计局数据反映的事实。
起码对中国来说,喻示放水速度的M2增速,与喻示通胀速度的CPI增速表现出一种彻头彻尾的负相关。

由上图可以看出M2增速曲线峰值为2009年创造的同比增速27.68%,而其对应CPI为-0.7%,却是一个明显的波谷;
2008年之后,M2增速的另一个峰值出现在2015年(M2同比增长13.3%),对应的CPI为1.4%,又是一个波谷。
而CPI峰值为2008年的5.9%,对应M2增速为17.82%,虽然不是波谷,但其也仅仅处于2001-2008年的平均水平,比较起来增速并不高。
货币超发会带来物价通胀是一种常识,而M2与CPI呈现负相关特性,与常识完全相悖。
03
为何会有这种与常识相悖的数据出现?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在特定时段内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可以看出CPI仅仅涵盖了居民终端消费,其并没有包含中间产品,更没有包含金融产品,甚至剔除了房产,只计入虚拟房租。
而M2则不同,其涵盖了所有的交易。
费雪公式中,货币*周转速度=商品数量*价格;
周转速度在一段时期内近乎恒定,在数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那么货币应该与价格正相关,这也与常识相符。
而CPI数据不但与M2相背离,也与真实物价感受相背离,CPI数据中剔除了居民最大项的消费(房产),从而难以完整反映居民真实消费,社科院曾经公开质疑CPI的统计口径不科学。
笔者不想去考究CPI统计口径是否科学的问题,但CPI剔除房产的统计口径却意外使的从数据对比中发现问题变得简单。
M2与CPI涵盖范畴不同是导致其数据背离的主因, 由于中间产品是终端产品的成本,两者近乎同步,背离主要原因只能在金融产品上寻找。
放水加强了居民对金融产品的信心,并改变了均衡价格,造成事实价格上涨,情绪引导使其进入加强反馈循环,引导资金持续进入,从而使金融体系之外的实体部门获取的资金减少,货币对实体商品交易价格失去支撑,进而影响CPI降低。
放水越厉害对金融产品的信心就越强,资金流向就越集中,流入实体体系的就越少,于是出现越放水CPI越低的循环。
这种趋势在2009年到达顶峰,这一年金融产品价格通胀,而实体产品通缩(M2增速27.68%,CPI却为-0.7%)。
然而金融并不创造价值,其本质就是资金与实体的通道,通过收取高低不同的通道费来与实体共同进行利润分配。
金融的过度发展是对实体的竭泽而渔,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不破裂使得实体成本难以降低。
以房产来说,房产价格以经营场所租金、员工居住场所租金等方式侵蚀企业利润,使得企业负重前行,步履蹒跚。
失去了实体的根基,金融就只能进入击鼓传花阶段,风险暴露将越来越多。
04
M2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实体商品及服务提供价格支撑,另一部分则为金融产品等提供价格支撑。
GDP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GDP中仅包含当年房产(存量房产及股债等金融产品并不计入GDP)。
通常所说的GDP增长率中,是扣除了价格因素的,GDP增速可视为商品及服务的数量扩展。
那么事实上M2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为GDP和CPI提供价格支撑,另一部分则为金融产品等提供价格支撑。
而两部分增长是不均衡的;
其中流入金融体系的部分并没有公开数据作为参考,但可以依据其他已公开的数据计算得出大致数据。
M2-GDP-CPI>0,表明M2增量超过为GDP和CPI提供价格支撑的数量,资金更多流入金融产品为其提供价格支撑;相反,则是为实体消费品提供价格支撑。
至2017年, 在中国近20年经济发展中,年度来看此数据仅有两次为负(2007年为-2.3,2017年底为-0.3)。

房产是中国居民部门持有的主要金融产品,占比家庭财富七成以上,中国房价持续的暴涨与数据中体现出M2持续为金融产品提供价格支撑是一致的。
而数据在2007年出现负数之后,2008年房产价格大跌,曾经引发深圳房市断供潮。
价格变动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价格具有粘性,流入金融产品的总资金量减少之后,需有一段预期确认的过程,这期间卖主会捂盘惜售从而导致可交易数量减少为价格提供支撑。
预期确认后才会进入金融产品的价格杀跌循环。
2007数据为负引发2008年房产大跌,与M2增速无法为金融产品提供价格支撑的判断一致。
而2017年在数据第二次为负后,笔者曾据此判断2018年或会确认房价下跌预期,并由此进入价格杀跌过程。
05
从对金融产品提供价格支撑角度看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

中国已公布2018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
在中国国内主要的金融产品为股债房,主要是房。
从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来看,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资金流向偏离金融产品幅度最大,股债房都累积了不少风险因素。
鉴于中国不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中国随之调整了货币政策,支撑金融产品价格防止风险扩散,二三季度的偏离数据有所缓和。
但三季度综合数据显示资金流向偏离金融市场一直在进行中。
债券和股票的风险已渐次暴露。
近期,监管层针对股债风险在资金和政策层面持续释放利好。
而利好消息的效果最终会反馈在M2数据中,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多次降准下,三季度M2增速略升,与降准对信心的提振力度不符,主要原因在于M2增速受制于资金外流难以实现完全自主推升。
M2可自主推升的前提只能是资金外流停止,以中国对外开放的态度来看,仍有外储存量则不可能停止。
06
一些预判。
1)股市
中国股市目前有四千多家股票,已超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扩容规模,且股市还在持续扩容,科创板也即将推出。
自经济数据看,整个金融市场正在失去货币对价格的支撑,
放至股市除了失去货币支撑之外,还将面临数量(扩容)的压制,反映在价格上,股票跌跌不休将是常态。
股市来看,股市前期低点已诱发质押风险,据测算,被质押的股权市值达到4.5万亿左右,截至10月19日,两市共质押6372.51亿股, 占总股本的9.94%,二者均位于历史高位。
前期低点(沪市的2449.2)成为一个托市点位,股市低于这个点位或就会出政策托市。
2)房市
房股债共同受制于外部资金流向改变的压制,而房市在金融体系内部还受到股债的夹击。
为提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助推作用,政策正在引导资金流入股市债市,限制资金流入房市。
双重夹击之下,房市看涨预期正在逐步改变,但房市的跌幅大于30%或就会出现与股市质押相类似的问题,只要预防系统性风险这个底线不变,房市也要被迫救市。
与股票最终只能依靠流入货币量实现救市不同,房市流动性本身差于股票,还可通过行政手段设置交易障碍(例如限售)来减少可交易房产数量,从而对价格提供支撑。
从M2、GDP和CPI三者综合来看;
GDP增速国家层面已经确认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言外之意速度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即算4季度GDP增速进一步下滑,也可维持全年6.5%的水准。
CPI由于汇率贬值造成的输入性通胀及成本推升,势必要逐渐攀升,10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认为全年CPI涨幅控制在3%以内问题不大,也喻示了一种倾向。
而M2需覆盖GDP和CPI增速方可对金融市场提供货币支撑,由以上数据看,M2增速需提高至9.5%方可实现。
M2增速难以覆盖GDP增速和CPI增速,金融市场风险就难以避免。
不爆发系统性风险底线就迫使救市不能停,救市政策又将助推M2增长。
M2增速已至9月份的8.3%,GDP增速却只有6.5%,宏观杠杆率(M2/GDP)只能继续增长。
M2增速与系统性风险几率呈负相关,降低宏观杠杆率与降低系统性风险成为二选一的选择题。
from 口岸财经 – 原鹰盲 https://www.kacj.com/jiedu/zouxia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