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4日
今年底「九合一」大選是民進黨政府期中考,檢驗就任兩年多的蔡英文是否掌握民心脈動。2016年1月民進黨以過半的689萬票贏得總統選舉,也在113席立法委員選舉獲得68席。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陳水扁獲得不到四成選票,8年間都是面臨國民黨掌握立法機構的「朝小野大」困境。相對於此,蔡英文顯得幸運許多,按理來說應能順利推動政見,贏得民心。然而自就職以來,小英的民調支持率就迅速滑落,沒有所謂蜜月期。7月,親綠的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只有33%民眾贊同總統表現,甚至低於行政院長賴清德的42%。自家人的調查都這樣難堪,更不用論國民黨所親近媒體公布的數據。
到底民進黨政府出了什麼問題?明明經濟成長比預期理想,股市指數也長期在萬點之上,相對地,在阿扁執政第二年,2001年就呈現負成長。國民黨自從2016年慘敗後,黨主席從深藍的洪秀柱換成馬英九色彩濃厚的吳敦義,仍沒有出現中興復蘇氣象。黨內新生代明星如江啟臣、蔣萬安,也沒有獲得角逐六都市長的機會。民進黨成立「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凍結國民黨資金與不動產,與國民黨過從甚密的婦聯會、救國團、紅十字會也受到程度不一的行政處分。按理說,國民黨應沒有能力挑戰掌握行政、立法的執政黨。
民進黨面臨執政版圖保衛戰
從近來地方首長民調來看,民進黨顯然面臨嚴峻考驗。一名總統府幕僚就私下表示,年底選舉結果很可能是介於小輸與大輸之間。六都裏的桃園、台南、高雄應該民進黨贏面較大,但是台中則面臨強大挑戰。儘管民進黨派出了王牌蘇貞昌角逐新北市,但看好度仍是有明顯落差;台北市的姚文智無法挑戰現任的柯文哲,也落後於國民黨丁守中。「雙北」選舉向來是媒體關注,有全台擴散的效果,這對於民進黨選情可能有負面衝擊。其他縣市也拉起警報,包括民進黨曾長期執政或被稱為「民主聖地」的宜蘭縣、雲林縣、嘉義市、彰化縣、澎湖縣的情也是十分不利。簡單講,取得政權兩年的民進黨不但無法乘勝追擊,反而面臨執政版圖的保衛戰。
「中國因素」不是主因
民進黨黨綱高舉「台灣獨立」旗幟,向來是北京不能接受的,因此其兩次執政都面臨來自對岸的打壓,這本身不足為奇。如果台灣選民真的擔心中國大陸制裁,民進黨根本就不會獲得執政機會。事實上國民黨之所以黯然下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於台灣人民對馬英九兩岸政策之質疑,憂心「中國因素」過度介入。從反媒體壟斷運動(反對親中的旺旺中時集團之媒體併購)、太陽花運動(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重大事件來看,過度親中已成為選舉的票房毒草。台灣人民或許認為高喊「一邊一國」、推動正名制憲運動的陳水扁太過激進,但是蔡英文只是不親口講出「九二共識」這4個字,硬是要說現在的民進黨政府冒進挑釁,恐怕願意相信的人不多。
間隔16年,兩次執政的民進黨面臨了截然不同的對手。從奉行韜光養晦的江澤民到要求「敢於亮劍」的習近平,中國大陸經濟與軍事實力大幅成長。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時,中國大陸還沒有加入世貿組織;到蔡英文上台,中國大陸已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並且推動「一帶一路」的巨型跨國建設。
日益壯大的中國大陸也更能擠壓台灣的國際空間。從2016年以來,有包括巴拿馬在內的5個國家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台灣也再無法參加世界衛生組織會議。最近台中才喪失了舉辦東亞青年運動會的資格,也有許多國際航空公司被迫採取「中國台灣」的名稱。這些打壓固然縮減了台灣的國際能見度,但是對於台灣民意影響是有限的。國民黨的忠貞支持者也相信,中華民國是獨立的國家;只要民進黨仍沒有丟棄「中華民國」這個招牌,這些手段並不會減損民進黨選票,亦或是增加國民黨的支持。
經濟利益反倒是較為重要的因素。陳水扁執政初期,台灣資本家受到戒急用忍的政策限制,無法大規模「錢進」中國大陸。2001年民進黨政府改採「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策,解除了過去的限令。晚近以來,中國大陸沿岸城市工資與環保標準大幅提升,台資也受到地方政府扶植企業的競爭,已陸續撤出或轉向東南亞。民進黨政府所推動的新南向政策,雖沒有明白點明「中國因素」,但卻是順這種「遠離中國」的趨勢。
中國大陸觀光客曾佔來台旅客總數近半,這是受到馬英九上台後的開放政策所賜。為修理民進黨政府,北京從源緊縮核准的旅客數量,導致台灣相關業者曾一度上街抗爭。不過由於新南向政策的成功,2017年來台遊客反創歷年新高。簡單講,兩岸政策本來就是民進黨弱項,中國大陸近來加劇打壓所造成的政治影響是有限的,蔡英文支持度低迷的原因主要還是來自內政。
改革的難題
蔡英文以改革訴求上台,但是開始手實現,卻會衝擊既有利益者的反彈。軍公教(軍人、公務員、教師)年金改革在今年7月上路,不止影響33萬退休人員,也包括接近退休年齡的現役人員。為避免台灣「希臘化」,為人詬病許久的退休軍公教人員優惠存款(即18%)本來有改革必要,這一點是先前的國民黨政府也承認。不過蔡政府的推動方式不但沒有凝聚全台共識,總統府年改委員會反而提供了杯葛抗爭的舞台。反年改的脫序改議,雖沒能達成其目的,但是影響了民進黨的社會觀感。
司法改革也是同樣情况,離譜的法院判決(所謂「恐龍法官」)與檢察官濫權興訴是長期積累的民怨。但民進黨卻召開大規模的會議,大大小小議題全都綁在一起,至今仍沒交出明顯成績。
在一些改革議題,民進黨則是遇到阻力而退縮,引發公民團體與支持者失望。在選舉時,蔡英文主張全面落實「周休二日」,上台之初推動了一個算是穩健的「一例一休」《勞動基準法》修正案,希望以加乘計算加班費方式來控制加班時數。但是由於僱主反彈,民進黨的「勞基法二修」不但放寬了加班時數上限,也廢除了累進的加班費。同志婚姻也面臨相同問題:選前的蔡英文高舉婚姻平權旗幟,但是一旦教會系統的反制運動浮現,民進黨的態度轉為消極。去年5月大法官釋憲,要求兩年內讓同性伴侶可以獲得婚姻權利,至今行政部門仍沒有動作,明顯要逃避政治責任。
能源轉型方面,民進黨則是同時得罪了擁核與環保團體。為了在2025年落實「非核家園」,民進黨積極推動太陽能與風力擴張,但是為確保北部用電供應,經濟部力推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與深澳電廠則是受到環保人士質疑,他們認為「減碳」與「廢核」應是同時並進的目標,而不應有優先順序。去年夏天兩波無預警大停電,雖然是來自輸電系統問題與人為操作,但是被媒體扭曲成「缺電」問題,這使能源轉型面臨重大阻力。
在《君王論》中,馬基維利曾提到改革者的困境,「與舊體制獲利的人為敵」,但在新體制獲利的人卻沒有信心、擔心被報復而不願支持。由於策略失當、價值模糊不清,民進黨政府推動的新政顯得困難重重,無論是改多或改少都有其批評者。體制改革本來就有其學習曲線,端視短期代價是否能獲得長期收穫。無論如何,年底地方選舉,將是檢視民進黨改革的政治考驗。
何明修
作者是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18/11/20180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