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德琳·格蘭特
Madeline Grant
你突然趕著去買牛奶。走到一半的時候,想起來這家店禮拜天下午是不開門的。而且據你所知,附近的店都不開門。不過,你已經朝著那個方向走了10分鐘,所以至少應該把路走完,對嗎?
除非你真地很想活動活動筋骨,不然這種想法真是蠢得可以。但奇怪的是,這種不合邏輯的認知模式在我們的決策過程中非常普遍,而且往往是涉及高額投資的決策。
一個賭徒可能會稱之為要撈回本錢。英國有諺雲「不要把錢來填無底洞」,說的也是類似意思。經濟學家稱之為沉沒成本謬誤,它無處不在。
我們都會做這種事。去電影院,明明看了10分鐘就不喜歡,卻堅持看到劇終;或者已經不再喜歡的電視節目,卻又看了一季?這就是"我在我的舊車上已經花了好多錢,捨不得現在就把它扔掉,我真的應該更換那個出了故障的變速箱"背後的邏輯。還有那些因為不想兩人的關係「爛尾」,相處不來,卻又數年不願分手的人。
在這些例子背後,是這樣一種現象,也就是把資源(時間或者金錢)投入到無底洞,希望情況會有起色,雖然並沒有充分理由讓人相信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換句話說,人們無意止損。我們更樂於把時間或者金錢不明智地投入到一個不會有結果的項目上,心裏期盼著它會改善,而不是遭受打擊後走開。這背後的推動力是樂觀情緒(儘管克服重重困難,但未來一片光明),以及對失敗的厭惡。
甚至是動物都表現出了一種沉沒成本偏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涉及延遲和獎勵的實驗室試驗中,老鼠跟人類一樣,變得失去了理智。在各種情況下,用於等待「獎品」(對這種嚙齒類動物來說,就是有味道的顆粒物;對人類來說,就是搞笑視頻)的時間越多,他們就越不可能在延遲結束前放棄追求。據一些研究人員的說法,該模式可能表明了這種經濟上非理性缺陷的一些進化原因。
「勝券在握」
在工作中,無法收回成本,但又拼命不放手,這樣的後果可能會是災難性的。對於小公司來說,這可能意味著,比如,推遲解僱一名你花了好幾個月時間進行培訓的員工,儘管從一開始就很清楚,他們不可能避開這件事。
但驅使人們進行完全不合邏輯的巨額投資的,也是同樣的態度。如果只考慮未來可能的收益,意味著忽視已經支出的不可回收成本。其中原因顯而易見。
在你向一個尚未交付的項目投入1000萬英鎊(1300萬美元)後,如果你只考慮500萬英鎊的回報——而非1500萬鎊,那麼再投入500萬英鎊就更容易為人所接受。當然,在現實中,你也不想因為放棄這個項目而讓自己顯得很愚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書中假設,"沉沒成本"思維常常可以解釋,為什麼企業在項目走下坡路的階段會轉而求助新的管理層,或者聘請新的顧問。他認為,這並非因為這些人比之前的管理者能力更強,而是因為新來的管理者沒有任何政治包袱(也不會因為不願意止損而繼續向前衝)。
就像一個賭徒在牌桌上要撈回本錢一樣,陷入沉沒成本陷阱的人會假裝自己勝券在握。1995年導致巴林銀行(Barings Bank)破產的「流氓交易員」、臭名昭注的尼克·利森(Nick Leeson)正是基於類似的理由,想把之前的一系列災難性交易損失扳回來。
政治性超支
在成本分析的驅動下不停做出愚蠢的決定,將最終導致企業出現大量虧損,失去市場份額,並最終陷入停滯狀態。
相比之下,圍繞政治決策的相互制衡就少多了。雪上加霜的是,在全球範圍內,政治上180度大轉彎被視為天性軟弱的表現,它會進一步刺激政客固執地堅持某項決策,儘管代價高昂。
在全球,許多例子都證實了該趨勢。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容易預算超支,這是惡名遠播的。例如英國的《高鐵2號項目》(High Speed Rail 2)超支500億英鎊(650億美元),並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上升。
日本也沉迷於成本高昂的基礎設施開支上。這是它的國債水平居世界之冠的部分原因。其中很多項目對促進財政增長都沒有太大的作用,無論從字面意思,還是比喻意義,該國有太多「不知通向何處的橋樑」。
在美國,「毒品戰」政策增加了入獄人數,創造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監獄基礎設施。儘管大量證據都表明,專注於打擊毒品供應對遏製毒品濫用效果甚微(而且還會造成一系列可怕的副作用),但對於是否廢除這個已經普遍存在的制度,議員們仍很掙扎。
沉沒成本陷阱會導致數不清的糟糕公共決策,它也會影響個人財務狀況,比如,個人將儲蓄大量浪費在修復一項毫無價值的房產上。
避開沉沒成本謬論
因此,沉沒成本謬誤在微觀和宏觀經濟層面都有著重大影響——無論是對於世界各地的個人還是政治決策而言,莫不如此。
如果我們對這種不合邏輯的思維過程有更多了解,或許就可以避免陷入這些陷阱;對於商界領袖和政界人士來說,他們如果了解多一些,在面對陷阱時,就能承擔起責任。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避免這些陷阱呢?
「我們都容易受到這些偏見的影響,」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的社會心理學家和研究員埃弗雷特(Jim Everett)說。"但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後退一步,考慮其它選擇,這樣就可以部分抵消它們的影響。"
埃弗雷特說,在權衡是否堅持一個行動方案時,要問自己:「如果我堅持這個選擇,會得到什麼?又會失去什麼?如果我做出其它選擇,又會得到什麼或失去什麼?」
如果存在疑問,埃弗雷特建議你反思一下整個決策過程,是怎樣走到了今天的地步,並且想像一下與事實相反的狀況——換句話說,就是什麼是真實的,什麼不是,進行現實檢查。
「如果再次面臨相同的選擇,我還會做出同樣的決定嗎?如果不會,為什麼呢?」
所以,這是一個簡單想法,但是具有全球影響力。最終,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賭博的第一課。任何一個優秀的撲克玩家都知道什麼時候該退出。
點擊BBC Capital 閲讀英文原文。
from BBC中文網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cap-4573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