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0 October 2018

李跃 | 大萧条降临前,很少人能听见它的“咆哮”

在那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人眼里,世界会一如既往地莺歌燕舞,繁华牢不可破。

将近90年前的美国人主要是美国中产阶层,也是这么想的。灯红酒绿之中,没有人预见到一场席卷所有人的海啸即将咆哮而来。

今天,10月29日,一个太阳照常升起的日子。恐怕没有多少人记得,它对这个世界曾经意味着什么——1929年的今天,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指骤然下跌了平均40个百分点。这不仅是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更是一场灾难深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火山口。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01

在这场危机到来之前,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1920年,商业广播在美国匹兹堡诞生,1200多万个家庭拥有了收音机,海量资讯在移动中传递,众多商业模式诞生。人们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1927年,福特卖出了1500万辆轿车。巨幅海报上,女郎鼓动每个家庭最好买两辆车。

当时美国的中产阶级人手数张信用卡,分期付款成为一种时尚。美国式“扶贫”也在持续深入,胡佛总统放言,“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的前夜,贫民窟将从美国消失”。



另一方面,尽管国内债务缠身,美国仍然大举向海外投资。1925年至1927年,美国海外投资年均11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千亿美元。许多巨型工程陆续出现,1928年,当时的世界第一高楼克莱斯勒大厦在纽约动工。

但这一切,随着股市崩盘带来整个经济的坍塌,戛然而止。仿佛眩目的灯光消失,整个舞台陷入黑暗与恐慌之中——那个时候,对每个人而言,生活就是一个绚丽的大舞台,人们根本就没有做好音乐停止、灯光关闭的准备。

时间开始了。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美国人,没有料到,这苦难的时间,会如此漫长。许多人最终没能走出那黑暗的一眼望不到头的时间隧道。

02

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此后不到一年间,全美13万家企业倒闭,四分之一人口失业。1920年代被称为美国的“新时代”,但是,就像一场悄无声息的洪水袭击,”共克时艰“的时代说来就来。彼时的美国,大学毕业生、公务员、教师和企业家混杂在一起奔波流浪,大量邮件标着地址不详,每个人都被“洪水”冲击而失去了原有的位置。

美国人的“苦日子”,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你一定想不到,那些此前衣冠楚楚的中产阶层,包括意气风发的银行行长或者曾在著名报纸上发表评论的知识分子,如今却在夜间敲门讨饭或蜷缩在城市排队领面包的人群里——当然相比之下这也实在算不了什么,美国铜王的女儿陶乐珊,曾经过着公主一样的生活。大萧条后,她在窝棚中给人做饭,每天要做50份饭菜。

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有人通宵守在底特律职业介绍所门口。曼哈顿六号大街某职业介绍所招聘300人,竟然有5000人来应聘,有人甚至是步行900英里而来。在华盛顿州,有人故意到树林里放火,为的是希望人家能雇他当救火员。

为了能吃上面包,美国还出现了罕见的逆向移民现象,当苏联外贸机构招聘6000名熟练技术工人时,竟有超过10万名美国人前往应聘。

那个时候,男人们的剃须刀片要自己打磨,抽烟改成手卷烟,家里灯泡换成25瓦以省电。孩子们从小就学会捡汽水瓶卖钱,稍大点就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夜面包。许多人家把收到的祝贺圣诞的卡片保存起来,以便明年改寄给别的朋友。

周末和家人度假、到咖啡厅消磨时光、到健身房跑步减肥、带着宠物狗在草坪上撒野……这样的小资生活镜头显得是多么遥远啊,似乎是一场并不存在的梦幻。但事实上,它不过是数年前普遍性的生活场景而已。

城巿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上盖著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这是人们对胡佛总统表达抗议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后来的“罗斯福新政”,还不知道美国人要在这样的泥淖里挣扎多久。


03

说到“吃野菜”,“啃树皮”,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包括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三年困难时期”。但这样的景象,也曾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发生过。

为了活下去,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罗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很多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中西部地区一所乡村旅馆的厨师把一桶残菜剩羹放在厨房外的小巷里,立即有十来个人从黑暗中冲出来抢。

那个时候,千百万美国人尤其是乡下人必须像畜生一样才能活命。我见过一张照片,一个美国乡村妈妈怀抱着她年幼的孩子,旁边站立的是几个大一点的孩子,每个人都无例外地瘦弱不堪,妈妈那绝望的眼神,与我国战乱年代的流民形象没有什么区别。

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样,乡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缺少话语资源,存在更多的信息盲区。因此,我相信,大萧条时期,有更多的美国乡村苦难堕入了时间的深渊而不为人知。人们知道的只是,那个时期,美国有数百万人口非正常死亡,而这些大部分发生在乡村。


04

我们总是认为历史的车轮会滚滚向前。但是,向前的是时间,车轮则未必。美国大萧条时期,整个社会从昂首向上到掉头直坠如自由落体,就是这样一种明证。

看过上世纪70年代的伊朗社会照片,沙滩、美女、时装、比基尼,充满健康活力,是保守中东世界里的时尚绿洲,和如今的西方社会没有什么两样。可是,这一切在70年代末因保守革命者的兴起而结束,随着奉行极端宗教教义的霍梅尼上台,出现在公共场所的伊朗女子再次从头到脚被头巾和罩袍所包裹,直到今天。开明的国王巴列维则被称为“美国的傀儡”,开始了一去不复返的流亡生活。这,也可视为“车轮”后退的一种明证。

我想说的是,如果类似于当年美国大萧条的情况在我们身边出现,我们该如何办?看起来,我们的生活依然是熙熙攘攘、热气腾腾,一如1929年前的美国。但是,那悬在半空的重锤会不会随时落下,将人们精致的生活砸出一条条裂痕?

不过以“正能量”的眼光来看,情况也许不会太糟糕,毕竟我们当年在应对“三年自然灾害”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很多快失传了的粮食“增产”方法可以复活。比如,1960年,西安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增量做饭法”先进经验交流会,广西柳州介绍了双蒸法,办法之一是将米放进罐内干蒸20分钟,然后加水,每斤米加水3斤3两,用猛火蒸40分钟即可。办法之二是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分装入罐,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即可。双蒸法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能增加40%以上。

那时还盛行代食品,如农作物类代食品,包括各种非灾难年份人们不曾食用的农作物的秸秆、根、叶及壳类;如野生代食品,指野生植物的秸秆、根、叶、皮、果实等;如小球藻、红萍等浮游植物……当然,还有一种高级的合成类代食品,如“人造肉”、叶蛋白等,它们相对于前三类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因此也被称作精细代食品。

不过,这类代食品在当时是一种特供,一般人根本见不到,也吃不起。考虑到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出现了大批脑满肠肥、大腹便便、没有多少时间减肥的官员。如果大萧条真的到来,不妨将这种高级代食品调拨到农村,而将“吃野菜”的机会更多地让给官员。

作者简介:李跃 生于70年代,湖南新邵人,现居深圳。11岁发表处女作,18岁作品入选湖南省小学四年级阅读教材,22岁加入湖南省作家协会。出版有散文集、随笔集、教育评论集多部,其中教育评论集《教育第三眼》入选2014年度“影响教师的一百本书”名单。​​​

from 口岸财经 – 原鹰盲 https://www.kacj.com/lishi/paoxi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