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9 October 2018

美国助理国务卿米切尔在大西洋理事会的讲话

本文译自美国国务院官网(10月18日)

演讲者米切尔(A. Wess Mitchell)是欧洲及欧亚事务局助理国务卿。大西洋理事会(the Atlantic Council)是一家位于华盛顿的美国智库,以研究国际事务见长。

本文明确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对"二战"后国际制度的认识,可以解释美国政府为何选择屡屡"退群"。

完整译文约3900字,本文为摘录版,约1800字。

英文原文见文末的"阅读原文"。

……………………

 今天出现了一场争夺影响力的新式竞争。正如《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概括的那样,大国竞争的回归俨然成为当今地缘政治的标志性事实。为这一竞争做好必要的系统性筹备工作,正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任务。这一筹备工作始于国内,具体表现为:重建美国经济实力的长期性基础,夯实制造业和国防工业的基础,对国防的再投资,重组美国的核武库,修复国防工业供给链的缺口。从国外讲,这意味着与盟友平摊负担,重新调整不再符合战略现实的国际机构。

中、东欧国家尤其强烈地感受到今天的地缘政治竞争。从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巴尔干半岛到高加索地区,美国的竞争对手正在扩展其政治、军事和商业影响。在入侵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之后,俄罗斯再次成为该地区的军事因素。在前线之外的中欧国家,俄罗斯运用巧妙的能源策略、腐败和宣传手段从内部削弱西方国家,并暗中破坏它们与美国的关系。

有史以来,中国第一次成为影响中、东欧国家的重要势力。

 我们的竞争对手在中、东欧之所以取得进展,部分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西方没有认真对待这里的竞争。"冷战"结束后,许多西方人开始相信历史已经终结,诸如地理、历史和民族等持久性现实已经不再重要。许多西方人忽视了民族国家和国家主权——它们与自然法同样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的根本重要性。国际机构逐渐被视为目的本身,而不是必须为其服务的公民带来安全和关联的手段。与此同时,"二战"后一系列制度所基于的战略现实正在发生变化。

美国关于这些地区的战略,受到以下原则的指导。首先,就像《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概括的那样,美国将为在国外发挥正面影响而竞争。美国是一个强大的民主国家,作为自由的灯塔,它的光辉榜样会吸引其他国家心向美国。然而,我们绝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国家会自动保持对美友善。我们必须致力于防止它们被美国的竞争者所统治。

美国的第二条指导原则是,我们期待那些我们帮助的国家不要支持我们的对手。西欧国家不能在要求美国保护自己抵抗俄罗斯的同时,却继续加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同理,也不能让伊朗发财致富,要知道这个国家正在制造威胁到欧洲的弹道导弹。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中欧国家。

正如特朗普总统明确表示的那样,我们将优先为我们的朋友提供支持、资源和援助。我们呼吁盟国向我们看齐,为了防范国家安全威胁,进一步修订法律,更好地审查外国投资。

第三,美国将尊重盟国的国家独立和主权。正如特朗普总统所言,美国将尊重每个国家追求自己的习俗、信仰和传统的权利。长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都在吹嘘国际机构,却不承认自己的权威和合法性来自于民族国家(nation state)。事实上,民主问责制正是存在于国家之中。

支持各个国家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是美国的历史传统。我们曾经在1917年为这种权利而战,在"二战"中捍卫这一权利,并以此为基础制订了我们的"冷战"战略,而且在1989庆祝这一权利。事实上,美国对抗苏联帝国的宏大战略正是建立在这一信念之上:国家(Nations)是合法性和自由的独特储藏室,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呵护它们。艾森豪威尔的术语"沦陷国家"反映了这一事实。从历史上看,强大的民主国家出于原则和利益,一向支持小国的权利,而强大的威权主义国家则一贯反对这些权利。

第四也是最后一个原则是,美国希望各国尊重邻国的权利。那些威权主义国家都不希望与真正独立的小国建立关系,更不必说建立同盟关系。他们想要的是依附。

对北约盟国来说,我们的信息非常明确。美国对第五条款(译注: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的承诺是坚定的。对非北约的合作伙伴,我们的信息同样明确。我们将支持你们天赋的民族独立的权利。

与我们的对手不同,美国不寻求依附。我们寻求强大的盟友和合作伙伴,它们是自由的、独立的和自信的国家,愿意并且能够分担西方的防务负担。用《北约宪章》的话说,只有强大而自信的盟国才能在当前的竞争时代"捍卫其人民的自由、共同遗产和文明。"有了强大的盟友,以及对自由的热爱——这是西方最伟大的遗产——胜利将再次属于我们。

原文网址(https://www.state.gov/p/eur/rls/rm/2018/286787.htm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_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