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領土爭議日漸升溫,令周邊國家關係緊張。不過,備受忽略的是,主權爭議令到保育海洋環境困難重重。最新研究指出,如果各國袖手旁觀的話,任由過度捕撈魚類及海鮮,三十年後,南中國海的魚類數量最高最可下跌59%。
該項研究由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研究小組負責,報告作者張偉龍博士對BBC中文網說:「南中國海內有多個國家,包括中國、菲律賓及印尼等等。南中國海內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包括漁業資源,如果我們要好好管理南中國海這些資源,各國需要緊密合作,不能只有一個國家負責。」
不過,近期緊張局勢令張偉龍感到憂慮,他說:「南海領土爭議令各國緊張,意味著各國難以就漁業資源管理問題作出討論,政治爭議主導各國討論。」
另外,張偉龍指各國缺乏溝通合作,加劇南中國海海域——尤其是具主權爭議的範圍內——的濫捕問題。張偉龍說:「各國沒有就海域管理達成共識,意味著各國會拿取最多的資源……如果你不這樣做的話,你會假設其他國家也會這樣做,每個國家都這樣做的話,將令到資源枯竭。」
張偉龍指各國政府應該把領土問題與天然資源管理問題分開,應就每年可捕魚數量、許可的漁船設備等達成共識,再在本國各自立法規管。另外,他認為各國的公民社會應該合作,分享南中國海的海洋資源的科學資訊,令政府可以制訂更完善的海洋保育政策。
不過,政治現實下,各國能否就環境保育維持遠見,解決紛爭,情勢似乎不太樂觀。
海鮮需求甚殷
何華喜是香港長州人,打漁已三十多年。前往南中國海捕魚是大工程,從香港出發到海域需時四天四夜,然後與伙伴工作二十多天,才再花四天四夜回家。過程雖然艱苦,但何華喜說從前收獲十分豐富——尤其在三四月的繁殖季節。何華喜說:「我們都用手釣,一日可釣到十多擔魚,一百斤為一擔。」
不過,何華喜說,最近幾年漁船數量大幅上升,有過度捕魚的問題,令到漁獲不斷下降。「南中國海沿海一帶,早年大約有七萬艘船,到現在已經有70萬艘。」 他指出,近年大陸經濟急速起飛,對海鮮的需求同時上升,所以不少大陸漁船亦到南中國海範圍捕魚。現時,中國大陸已是全世界首三名魚類及魚類產品的進口國家,在2012年,中國進口價值約74億美元的魚類及其他海鮮。
另外,香港人口雖少,但對海鮮的需求卻非常驚人,據統計,香港每人每年平均吃掉70公斤的海鮮,是全球平均的四倍。由於香港海域的漁獲日漸稀少,香港海鮮需依賴入口,令香港成為全球第十大魚類及其他海鮮的入口地區。
根據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研究小組撰寫的研究,南中國海的魚類數量對比50年代時,已下降70至95%,而其中一些深受食客青睞的魚種,如蘇眉及東星班,在過去八年數量下降八成。
如何保育?
雖然南中國海的魚類數目不斷下降,但張偉龍有信心,假如各國推出可持續的捕魚政策及規範,魚類數量將會上升。他以香港為例,香港政府在2010年禁止拖網捕魚,而五年之後,魚量明顯上升。
何華喜同意張偉龍的意見,他說:「長遠來說,有助穩定魚類數量。」 除了禁止拖網捕魚外,其他永續性的規管方法包括,禁止漁民捕捉體型太小的魚。
如果各國各自為政,任由南中國海濫捕問題變壞,研究估計,海鮮價格將不斷攀升,或會加劇全球糧食問題。或許有一天,捕魚維生的漁民將無法生存,而我們的下一代亦再不能享受味道鮮美的魚類及海鮮。
(撰搞:蔡曉穎 責編:蕭爾)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11/151106_south-china_sea_marine_hk_fishe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