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的資金外流趨勢逆轉、中國對拉美投資呈現多元以及澳大利亞政府重新考慮是否把達爾文港出租給中國,是今天英國報章上主要的中國故事。
《金融時報》說,今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出現六年來最低增長,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導致市場資金以創紀錄的速度外流。今年8月,中國央行出人意外的讓人民幣貶值,更刺激了資金外流加速。
但該報說,10月份的統計顯示,資金流出中國市場的趨勢出現了逆轉,資金流入量超過流出。
分析人士認為,這說明對中國經濟形勢的擔心有所緩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周五建議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為人民幣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之一做好了鋪墊。
金融時報引述市場分析人士沈建光(音譯)的話說,「中國經濟繼續的穩定以及人民幣有可能納入IMF的特別提款權籃子,會有助於穩定匯率,在2015年剩下的時間裏減少資金外流」。
資金流向
中國在拉美的投資變化是金融時報注意的另一個資金動向。該報說,「北京方面在華盛頓視為「後院」的拉美地區日益擴大的存在,使得拉美各國領導人獲得了相對美國的可喜獨立性,也使他們能夠自由地上馬自己偏愛的工程。」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對拉美石油市場的依賴降低,中國在拉美的投資也變得更加謹慎。
金融時報說,中國的投資重心正在離開委內瑞拉、厄瓜多爾等「左傾」盟友,向包括巴西、智利在內的其他國家轉移。
該報引述中國西南科技大學拉美問題專家李仁方的話說,「過去,中國對這些國家的投資帶有意識形態和政治色彩,但如今我們更看重經濟得失」。
金融時報說,「隨著中國在委內瑞拉等依賴石油的意識形態盟友之外尋求多樣化投資,巴西正逐漸成為拉美承接中國投資的代表性國家。」
澳洲港口
澳大利亞政府要重新考慮是否將該國最大的港口之一,達爾文港,租賃給中國,引起《泰晤士報》的關注。泰晤士報說,安全考量是促使澳州政府三思的原因,因為安全專家擔心,北京會利用達爾文港所處的位置偵查澳大利亞和美國在該地區的海軍活動。
上個月,澳大利亞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與中國山東的嵐橋集團簽訂了一個價值5億多澳元的合同,將達爾文港的經營權出租給該集團。
但是,澳洲的一家防務智庫的報告,對中國可能借此偵查港口的軍事活動提出嚴重擔憂,導致澳洲政府宣佈將重新評估合同。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的報告警告,中國可能以經營達爾文港為掩護,對澳大利亞海軍和美國海軍的行動和部署進行情報收集。
每年使用達爾文港的澳大利亞和美國等盟國的軍艦超過100艘。
泰晤士報說,山東嵐橋集團與中國軍方的密切聯繫的背景也是引起擔憂的原因之一。
(編譯:白墨/責編:董樂)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press_review/2015/11/151116_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