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5 November 2015

觀點:姍姍來遲的習馬會乃 「九二共識」加強版

新加坡資深媒體人 鄭維
2015年 11月 4日

昨天(2015年11月3日)深夜,我剛剛掛掉和台灣友人的通話,就接到一位大陸媒體好友的電話,披頭就問:「老鄭,靠譜嗎?」我知道,他問的不可能是其他,只會是習馬會。
我心裏感嘆,轉達了剛剛從台灣友人那邊得到的確認,「基本靠譜。」
啞掉的震撼彈
熟悉台灣政治和媒體生態者均知,台灣政壇極難做到「保密」,各種政黨惡鬥以及媒體競爭的激烈,導致深喉流行。在需要保密的運作中,大陸、台灣以及從中斡旋的新加坡三方,台方洩露的可能性最大。果然,兩岸事務主管機關陸委會向國會報告程序剛剛啟動,台灣媒體已經收到風聲,馬上在網站和社交媒體上爆料,標題全都是「偷偷摸摸」、「密訪」等負面看法居多。
本應熟知台灣媒體操作的馬政府不出意料地再度陷入被動,讓一個本來能給國民黨在本屆必敗的選舉中放一個「震撼彈」,搶一根救命稻草的機會也變成了被動局面。結果在媒體大爆料一小時後,馬政府才做出反應,發出新聞稿證實此事,實在可嘆。這是題外話。
而保密紀律極嚴的大陸到今天(11月4日)清晨才由一夜無眠的國台辦開金口證實此事。最妙的是斡旋其中的新加坡,保持了悄然的沉默,連筆者認識的不少資深新加坡媒體人都表示事先毫無風聲,「非常吃驚」。新加坡最大的《海峽時報》網站雖然在頭版頭條報道了這條新聞,但是用了路透社的稿子,一副「我也只是聽說」的樣子,非常微妙。
國共首腦首次握手
雖然習馬會震撼彈在台灣被提前引發,但對熟悉亞太以及兩岸局勢的人來說,習馬獅城會對兩岸關係、大中華區發展和亞太局勢等各方面可能起到作用毋庸置疑。兩岸關係的走勢,必將影響中美關係的部分格局,影響美國的亞太戰略,甚至對南中國海錯綜複雜的局面可能都有些許影響。
歷史上,1945年,蔣介石和毛澤東在重慶談判,締造了國共首腦的第一次公開握手後不久,兩方就撕去了溫情脈脈的面紗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內戰。1949年,國民黨內戰戰敗,蔣介石退守台灣。在和平年代,國共兩黨領袖能在70年後,在新加坡再度握手,展現以談判代替對抗的精神,其歷史意義肯定遠超過「大陸的這番舉動是否在幫助國民黨競選」的狹隘分析思路。
即使對國民黨的選情最樂觀的政治分析家也論定,在下屆的台灣總統大選中,內部完全撕裂的國民黨大勢已去,民進黨的蔡英文贏面巨大。習馬會最多只能幫助國民黨少輸一點,不可能協助國民黨翻盤。大陸沒有理由看不到這一點。所以,「助選說」完全是一種狹隘的本土思維作怪,純屬台灣綠營的選舉語言。當然,只能在國民黨本屆執政的最後時期才有機會舉行兩岸領導人最高層會晤,令許多人感到惋惜。
但兩年前,兩岸領導人會晤的時機確實也未成熟。當時國民黨對自身也還自視太高。現在,當即將卸任的馬英九和開完五中全會的習近平握手,雙方見面的象徵意義肯定大於實質意義。
九二共識加強版?
雖然馬英九已經表態「不會簽署任何協議,不會發表聯合聲明」,但我們不能排除雙方通過各種渠道,在兩岸主權的課題上,基於於「九二共識」等基礎,作出更進一步的闡述或者表達。
目前在國民黨方面,「一中各表」是其出發點,「交流、對話、擱置爭議」是行為凖則。但大陸方面則專注於反台獨的角度出發,以「兩岸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共識。
但要認真提醒諸位看官,九二共識等提法並沒有得到民進黨和台聯等台灣綠營政治勢力的接受。在明年一月即將進行的台灣總統選舉中,國民黨在内鬥中搖搖欲墜,民進黨的蔡英文氣勢如虹被全面看好的前提下,習馬會有關兩岸的論述即使有所突破,也很難被輪替執政的民進黨接受。
明年民進黨上台後將如何處理習馬會的成果,必將是明年台灣選後最值得關注的綱領性議題之一。
海峽兩岸首腦會晤,最關注的當屬美國。消息一經宣佈,白宮馬上就出來表態表示歡迎,但說「必須看這項會談的實際結果」。美國國務院的表態則是「美國在台海的和平穩定上有深遠利益」,「穩定正面積極的兩岸關係會給兩岸、美國及區域帶來巨大好處。」
中國在亞太的強力崛起,令美國對華更加戒慎恐懼,造成中美各唱各調,分歧日多。台灣和日本都是美國遏制中國的軍事鏈條的重要環節。但是,由於南中國海的島嶼的主權問題爭端日益激烈,擁有「中華民國」立場的台灣的處境和立場就更加微妙。在習馬會中,兩岸領袖私下談及雙方在南中國海的合作空間也不是沒有可能。這也將給會談帶來新的看點。
新加坡再登舞台
此次習馬會成形的關鍵,是台海雙方敲定,習近平和馬英九以兩岸領導人身份和名義在新加坡舉行,雙方互稱「先生」,一方面避免了被大陸一直不願選擇如APEC等國際場合會面的隱憂,對可能造成的國際社會對台灣的認同的擴大的擔心;另一方面,這樣的安排也解決了台灣領導人不願被矮化,希望對等協商的考量。
兩岸的敏感因素極多,雙方都不願意到對方地盤上談判。由國父李光耀在海峽兩岸奠定了堅實人脈的新加坡,一直都是兩岸「喜聞樂見」的談判地點。
李光耀在台海兩岸問題上出力不小。在中國大陸未開放前,深諳小國大外交之道的他,就成為鄧小平和蔣經國之間一條可信賴的溝通渠道。傅高義在有關鄧小平的著作裏頭曾經提到,蔣經國執政末期,鄧小平曾透過李光耀帶話,希望兩人以「老同學」身份見上一面,但可惜蔣經國最後拒不接觸。
此後李光耀依然積極在兩岸穿針引線,終於在22年前,促成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大陸海協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及功能性」的汪辜會談,成為兩岸開啟制度化協商的里程碑。
時隔22年,以華人為主體,作為擁有聯合國席位的獨立主權國家,行政管控能力極強的新加坡,充分發揮了作為兩岸的「遠親」的角色,能滿足平等、親切、私密、安全等條件,成為習馬會的東道主。剛剛在這屆大選中大勝的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父志子承,讓新加坡繼續在兩岸關係中扮演積極角色,想必李光耀如果在世,也會感到欣慰吧。

注:本文不代表BBC立場和觀點

(責編:董樂)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11/151104_xi-ma_meeting_92_conse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