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克·加德納(Frank Gardner)
BBC安全事務記者
2022年5月1日
「烏克蘭及其盟友,包括倫敦,在過去1000年裏一直在威脅俄羅斯,要把北約搬到我們的邊界,取消我們的文化——他們已經欺負了我們很多很多年。」
這是俄羅斯杜馬(議會)議員、俄羅斯有影響力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葉夫根尼·波波夫(Yevgeny Popov)4月19日對BBC烏克蘭播客系列節目(Ukrainecast)的發言。「當然,北約對烏克蘭的計劃是對俄羅斯公民的直接威脅」。
他的觀點既令人驚訝,又具有啟發性,因為克里姆林宮提出的說法與西方人的看法截然不同。在歐洲和西方的耳朵裏,俄羅斯的種種聲明聽起來幾乎是無法想像的,因為這些說法幾乎是公然無視公開的證據。然而,這些都是克里姆林宮的支持者,以及俄羅斯廣大民眾中持有的信念。而且,在世界其他幾個地方也是如此。
在俄羅斯於2月24日發動對烏克蘭的入侵後,聯合國舉行了一次緊急投票——193個聯合國會員國中的141個國家在一周後投票譴責了俄羅斯。但一些主要國家選擇了棄權,包括中國、印度和南非。因此,如果西方領導人認為整個世界都贊同北約的觀點,亦即俄羅斯應該為這場災難性的戰爭負起全責,那將是一種妄想,因為全世界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認為。
那麼,為什麼這麼多國家對俄羅斯的入侵持觀望態度?
原因有很多:從直接的經濟或軍事上的利益,到對西方「虛偽」的指控,或延伸到歐洲的殖民歷史。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凖的說法。每個國家都可能有自己的特殊原因,不想公開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也不想疏遠普京。
「中俄合作沒有禁區」
讓我們從中國開始。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超過14億人口,其中大多數人從官媒獲得有關於烏克蘭的新聞。就像大多數民眾在俄羅斯一樣,2月24日,莫斯科入侵烏克蘭前夕,當時北京冬奧會迎來了一位高調訪客:普京。事後發表的一份聯合公報說,「兩國合作沒有禁區」。那麼,普京是否向他的中國同行習近平通風報信,說他即將對烏克蘭全面發動入侵?中國說,絶對沒有。但很難想象,對於這樣一個重要的鄰國,哪怕會沒有給予對方一絲暗示。
中俄有一天會成為戰略對手,但今天它們還是合作伙伴,並且對北約、西方及其民主價值觀有著共同的蔑視,甚至近乎敵視的態度。中國已經在南中國海的軍事擴張上與美國產生矛盾。此外,北京還因其對新疆維吾爾族、對香港民主的鎮壓以及經常重覆的 「讓台灣回歸祖國」,必要時使用武力等等誓言而與西方國家產生衝突。
因此,中國和俄羅斯視北約為共同敵人。兩國政府也把其世界觀浸透到人民中,其結果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兩國人民根本不認同西方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和所謂戰爭罪行產生的忿恨。
此外,印度和巴基斯坦有自己的理由不希望與俄羅斯對立。因為,印度的大部分軍備來自莫斯科,在最近與中國在喜馬拉雅山脈國境邊界發生武力衝突後,印度在下賭注,認為有一天該國可能需要俄羅斯作為盟友和保護者。
至於巴基斯坦最近被趕下台的總理伊姆蘭·汗(Imran Khan)一直是西方,特別是美國的猛烈批評者。巴基斯坦還接受來自俄羅斯的武器。它需要來自莫斯科的祝福,確保其能進入該國北部腹地,也是中亞的貿易路線。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當天,伊姆蘭·汗按預先計劃訪問了普京。
之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聯合國譴責入侵的投票中都投了棄權票。
偽善或雙重標凖
此外,許多人尤其是穆斯林佔多數的國家的很多人都指責說,由全球最強大國家——美國主導的西方國家有虛偽和雙重標凖的問題。
2003年,美國和英國選擇繞過聯合國以及大部分世界輿論,以虛假的理由入侵伊拉克,導致了該國多年持續的暴力活動。華盛頓和倫敦也被指控通過武裝沙特皇家空軍來幫助延長也門的內戰,沙特空軍經常在那裏進行空襲以支持也門政府。
對於非洲的許多國家來說,還有其他甚至更多的歷史原因。在蘇聯時期,莫斯科向非洲大陸傾銷武器,因為它試圖對抗美國和西方從北非撒哈拉到南非開普敦的影響力。在一些地方,19世紀和20世紀西歐殖民主義的遺產是該地對西方的長期憎恨,這些怨恨直到今天還在持續。
法國在2013年匆忙派兵進入馬里,以防止「基地」組織接管整個國家,這一舉動在其前殖民地並不受歡迎。所以現在大部分法國軍隊已經撤軍,取而代之的是克里姆林宮支持的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招募的俄國僱傭軍。
中東立場
中東在這方面的立場如何?毫不奇怪,敘利亞,連同朝鮮、白俄羅斯和厄立特里亞(Eritrea),都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敘利亞總統阿薩德(Bashar Al-Assad)自2015年國家面臨被所謂的「伊斯蘭國」(ISIS)佔領的風險後,便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俄羅斯生存下來。
但即使是長期的西方盟友,如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AE)雖然支持聯合國的投票,但對莫斯科的批評也相對低調。阿聯酋的實際統治者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王儲(Mohammed bin Zayed)和普京關係良好。他的前任駐莫斯科大使曾與普京一起去打獵。
還值得一提的是,沙特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 )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關係基本上很不好,他們不喜歡彼此:據說兩個人拒絶接聽對方的電話。
在此之前,2018年底,世界各國領導人聚集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參加G20峰會,彼時西方普遍控訴沙特王儲在峰會幾周前下令謀殺沙特記者賈瑪爾·卡舒吉(Jamal Khashoggi,又譯哈紹基),因此多數西方領導人在峰會都對沙特王子冷淡以對。相比之下,當時普京卻與他擊掌相慶。這絶非沙特領導人會匆匆遺忘的事情。
但這並不意味著除了白俄羅斯之外,上述提到的所有國家都積極表態支持這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譬如,3月2日,只有5個國家在聯合國投票表態聲援莫斯科的決定,其中一個國家還是俄羅斯本身。但這也確實意味著,出於多種原因,西方不能假設世界其他國家都贊同他們對普京的看法。
西方國家也不能假設所有國家都願意公開對抗俄羅斯的入侵行為,或都支持各國向烏克蘭提供致命性的武器援助。
from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61289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