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8 February 2020

BBC:台灣二二八事件走過71年,法國記者用鏡頭拷問歷史

2018年 2月 28日


2017年是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吉華拍下當時遊行的照片,也成為書本的封面。

2016年,一位法國記者為了採訪選舉第一次踏足台灣,也第一次知道二二八事件,此後他花了近兩年採訪,出版了史上第一本以法文介紹台灣二二八事件的專書。

2016年為了採訪台灣總統選舉,駐日本的法國攝影記者吉華(Nicolas Datiche)第一次踏上台灣的土地。他在採訪過程中與民進黨、與台灣民眾接觸,才第一次聽說二二八事件,他以一個記者的直覺,認為這是個對台灣影響深遠因而值得深入報道的議題,因此他計劃在2017年,也就是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時,在新聞雜誌上刊出報道,但隨著他對二二八事件的了解越來越多,也在採訪期間台灣人的鼓勵,因而決定將採訪集結成書,他和在日本曾多次合作的文字記者阿尼亞斯‧賀東(Agnès Redon)合作,花了18月的時間,出版了法文、英文雙語的《Les témoignages du silence》(《沉默的證言》)。


潘信行依舊保存著父親受刑時所穿、被彈孔穿過的衣服。

70年以來李榮昌和家人都會吃魷魚粥紀念,因為在1947年3月10日,他的父親和叔叔就在他們即將吃晚餐的魷魚粥時被軍方帶走。

位於台北市南京西路的天馬茶房是二二八事件的引爆點。1947年2月27日,中華民國警方因查緝私煙而打傷賣煙婦人林江邁,對國民政府積怨已久的群眾集結抗議,一連串的衝突和鎮壓開始蔓延全島。

基隆港在3月8日舉行儀式紀念死難者。當時國民政府軍隊將平民互相捆綁後射殺投入港中。

基隆的和平島上矗立著一座紀念碑,紀念因二二八事件被國民政府軍隊殺死的日本漁民青山惠先。

「受難者的家屬無法百分之百的得知事實,而也從來沒機會在庭審上詢問加害者,」BBC中文記者詢問吉華採訪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時,他這麼回答。

「當我第一次聽到228事件時,我很震驚這一場屠殺竟然被消音了40年,伴隨著世界上最長時間的戒嚴。」賀東以郵件回復BBC中文時說。「在到台灣之前我從沒聽說過228事件,但就算其他關於台灣的新聞,在法國的版面也非常少,」吉華說。


台灣直到1992年才有第一座政府興建的二二八事件紀念碑,圖為一名婦人行經二二八紀念公園。

談及法國的轉型正義,吉華表示,法國政府在二戰期間協助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歷史已被揭露,「超過九成的法國人都承認我們在納粹政權期間做了不好的事,加害者也幾乎都受到了懲罰,」但在法國在殖民地阿爾及利亞所做的事,並沒有被好好被解釋、被理解。吉華會提到這兩個歷史事件,是因為他認為這和228轉型正義有關。

作者賀東在採訪過程中聽到一些台灣人將二二八和二戰時的納粹屠殺相提並論,她說兩事件的規模不能類比,但她認為台灣人會這樣提起,是因為期待政府能和德國面對納粹屠殺一樣,做到轉型正義承認二二八事件。

書以法文撰寫會不會特別用法國人理解的方式寫作?賀東回答,一些受訪者「會直接對法國讀者訴說,因為他們認為法國人對社會正義、平等、自由更為敏感。」而她的工作就是把受訪者或是尖銳、或沉重、或諒解、或是沉默了十多年才終於說出口的言論傳達給讀者。


有蔣介石銅像的中正紀念堂內,海軍儀隊正在進行換衛兵儀式。

台灣內部對於看待二二八事件仍具有爭議。

鄭南榕在戒嚴時代創立以言論自由為主的時政雜誌《自由時代》周刊,該周刊成為台灣民主化歷程展覽的展品之一。


一名學生參加了2016年舉辦的,二二八事發相關地點的導覽團。

今年97歲的二二八受難者傅仁鴻在七十週年紀年這天由家人陪同,接過由總統蔡英文頒發的回復名譽證書。

賀東希望這本書能讓不了解台灣的法文和英文讀者知道言論自由多麼珍貴,以及了解台灣現今在國際上的特殊處境。

賀東認為銘記二二八事件是重要的,「這些受難者的證言沒有國界和時間的限制,它們是實現正義的條件,是世上每個人都需要學的課題。」


BBC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20/02/20180228-bbc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