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 April 2018

看好创新,不看好涨价

来源: 
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创新和债市领涨,出乎很多人意外!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表现出乎了很多人的意外,年初时市场主流观点是看好18年经济复苏,与之相应,在大类资产配置上集体看空债市、看多股市,在股市当中看好受益于经济复苏的金融地产、周期和大盘股,而以创业板为代表的成长股经过两年下跌,已经跌到连看好的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持有了,我还记得我出去路演,跟一个过去擅长做成长股投资的基金经理说:“今年你的机会到了”,结果他一脸的茫然。
我们今年以来的所有报告,都在强调今年资产配置会有巨大变化:去年12月的年度报告是《破旧立新》,含义就是旧经济会被打破,而新经济将崛起。而今年1季度报告名字是《旧不如新、少即是多》,前半句是不看好地产和工业旧经济,但是看好服务业和创新为代表的新经济,而后半句是提示今年风险因素比较多,所以债券和类债券资产可以有不错的回报。
为什么在短短的3个月之内,市场的风格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周期股从天堂坠入地狱,而成长股和债市开始大放异彩,究竟是什么在发生变化?有人用看好经济新周期来解释,但是如果什么都看好,那么应该是什么都会涨,为什么过去两年领涨的周期股今年开始下跌,而且从上证指数的表现来看其实已经跌回了原形,而反倒是大家不看好的成长股和债市今年开始领涨,这个变化其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涨价并非历史常态,联储已在加息应对。回顾过去两年,大类资产配置的主线叫做涨价。大家买的所有东西,比如说白酒、钢铁、煤炭、地产,其实都是受益于涨价的环境,还有银行和保险,则是受益于通胀环境下的利率上升。确实在涨价的环境下,大家都很快乐,但是历史表明,高通胀并非常态。
我们研究美国过去250年的经济数据,发现CPI平均只有1.4%。在1933年以前的150多年里,美国的平均CPI几乎为零,而当时还在金本位的时代、政府无法印钞,这反过来说明如果货币无法超发,那么其实就不会有通胀,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
在1933年以后,美国废除了金本位,之后80多年的CPI平均为3.6%,其中前60年美国的CPI平均为4.2%,到7、80年代达到6.3%的顶峰,但是后20年的CPI只有2.2%。原因就是在纸币时代,货币超发会引发通胀,尤其是在70年代导致了高通胀。但是经历了70年代滞胀的教训之后,后来美联储就把控制通胀作为重要的目标,这反过来说明只要央行有决心收货币,其实通胀是可以控制的。
而现在美联储开始持续加息,给市场的预测是未来三年还要加息8次,其最核心的理由就是控制潜在的通胀风险,这其实也就意味着全球最大的央行在收缩货币,因此全球通胀未来很难超预期。
通胀不高房价高涨,中国降低货币增速。而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40年的CPI平均为5%,但是其中前20年的CPI高达8%,而后20年的CPI平均只有2%。从PPI来看也是如此,前20年中国的PPI高达7%,但是后20年的PPI平均只有1%,这说明在中国通胀也并非常态。
但是从中国货币增速来观察,其实并不低,广义货币M2过去30年的平均增速高达16%,因此过去20年中国的通胀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或在于超发的货币主要流入了房地产市场,导致了房价的持续上涨,从而掩盖了通胀的上升。因此货币超发以后其实还是在涨价,只是从消费品领域转到了投资品领域。
但是持续的房价上涨导致了地产泡沫,而且其背后是经济主体不停举债,但这一模式已经导致了中国经济整体风险的上升,而新一届政府强调高质量发展,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未设任何货币和融资增速目标,央行明确表示由于过去货币超发,所以未来的低货币增速是新常态,而从去年开始中国的广义货币增速已经降至8%左右的个位数增长,仅为过去30年平均速度的一半,仅略高于当前6.8%的经济增速。
这说明政府已经下决心大幅收缩货币,其实也意味着面向未来,依赖于货币超发的房价泡沫也会受到抑制,更别说在货币超发背景下都涨不动的通胀。
进步来自创新,创新降低价格。我们做宏观研究,平时最关心的是两个数据,一是实际增长,另一个是通胀,这其实也是所有国家发展经济最重视的两个指标。但对这两个指标的态度却是不一样的,对于通胀,是希望保持在低位区间,因为通胀只是货币现象,大幅涨价只是把大家都剪了一遍羊毛,尤其是会让穷人变得更穷,对全社会整体无益。但对于实际增长,大家都希望越高越好,因为这是真正的进步,但是所有的实际增长其实都来自于创新。
人类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但是之前都是在农业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停滞,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经济才开始飞速增长,出现了年均3%的增长。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经历过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在18世纪中期,标志性的事件是蒸汽机的出现,代表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机器时代。第二次是19世纪70年代,电力、电话开始广范应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而第三次则是20世纪4、50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等的突破为标志,代表人类社会进入了自动化时代。而目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科技,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智能时代。
而各种新科技的出现,其实是提高了效率,最终降低了商品价格。一方面,技术越发达,各种商品的生产成本就越低,或者是可以生产出成本更低的替代商品,比如说页岩油的出现,就使得油价很难出现大幅上涨。而各种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也从长期抑制了油价大涨的可能。
另一方面,在智能化的时代,大家可以提高商品的使用效率。比如说通过网上零售,厂商可以直接和消费者对接,大幅减少中间环节加价。比如美国有亚马逊,中国有阿里巴巴,目前中国网上零售的占比已经达到社会零售总额的20%,其实都是在降低零售物价。而通过共享模式,大家可以提高汽车、自行车乃至各种耐用品的使用效率,这反过来也就意味着未来大家不需要生产更多的商品,其实也是在变相降低商品价格。
因此,美国经济在08年以后的恢复,其实就是靠新经济的恢复,其特点是各种创新企业持续壮大,提高了全社会的效率,因此并没有带来通胀的上升。
而中国其实也不会例外,过去两年的通胀回升,其实是供给侧改革下传统工业经济的一次周期复苏,但在更长的历史背景下,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新经济已经越来越大,去年中国的信息服务业增速高达30%,贡献了1%以上的经济增长,这说明新经济已经开始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而且贡献会越来越大。
未来在于创新,文明降低利率。要理解中国今年以来的变化,就必须理解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的未来一定是靠创新,而不是靠涨价。
其实宏观经济和微观世界是一一对应的,微观主体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在宏观上找到对应的现象。
从微观来看,一个人的幸福生活应该是由工作决定、由努力决定,也就是多劳多得。这其实也就意味着对一个国家而言,长期的经济增长是由产出决定,来自于技术进步。
但是从微观来看,有些人好像不用努力也可以过上好日子,因为可以举债消费、可以举债买房。问题是借了钱是要还的,一旦到了还债的时候,就必须要节衣缩食,过苦日子。
其实对于国家也一样,有时候不用创新也可以有经济增长,因为可以靠举债发展。但是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永远靠举债发展,到了还债的时候,经济增长也会有下行压力。
为什么过去两年房价、商品价格还在涨,一方面是受益于去产能、去库存减少了商品、房子供给,但是另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过去两年居民部门在大幅举债,大幅增加了需求,所以短期可以过好日子。
但是到了18年,一方面是居民债务负担已经不低、高举债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政府下决心改变举债发展的模式,明确要抑制居民部门的杠杆,这其实意味着那些靠举债、涨价过好日子的行业,今年会重新面临挑战。
纵观全球各国发展的历史,其实都会遭遇到高债务的陷阱,因为没有人愿意过苦日子,所以难免不小心举债过度。但是同样是高债务问题,为什么90年代的日本深陷泥潭,而08年以后的美国重现辉煌,其实差别在于实体经济有没有创新。这就好比个人一样,欠债过多并非没有出路,只要努力工作还债,依然有希望翻身。
因此,美国的经验表明,想从债务陷阱里面走出来,靠创新是唯一的出路。而激发创新的核心,是要从各方面激发企业的活力。上周政府对制造业针对性地降低了增值税,减轻了企业负担;而且对于集成电路行业,政府还提出了所得税的减免。
除了减税之外,上周国务院还决定加快创新企业上市,无论是IPO还是采取CDR的方式,这一方向特别值得肯定。美国之所以好企业层出不穷,就是在于其股权制度领先于全球,所以不停地有好公司涌现。未来如果我们也能打通创新企业PE、上市融资的渠道,将上市和退市市场化,甚至可以仿效香港引入同股不同权等创新制度,更好地为创新企业发展创造条件,那么中国的创新一定大有可为。
而未来中国经济如果从举债模式转向创新模式,那么必然会从涨价模式切换到效率模式,其实也就意味着未来的主要资产配置在于两大方向,创新和稳定收益。
如果大家想了解利率的长期走势,有一本书叫做《利率史》,研究了人类文明发展几千年的历史,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越原始的文明利率越高,越发达的文明利率越低。其实也指明了资产配置的长期方向:创新会带来进步,同时也会降低利率,而涨价只是货币现象,长期不创造价值。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804/%E7%9C%8B%E5%A5%BD%E5%88%9B%E6%96%B0%EF%BC%8C%E4%B8%8D%E7%9C%8B%E5%A5%BD%E6%B6%A8%E4%BB%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