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亚伟
好人做恶的心理机制
米尔-格兰姆在《服从的两难困境》中记载了一项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的结果有力地支持了阿伦特有关平庸之恶的论述。
从1950年到1963年,美国心理学教授米尔格兰姆搞了个关于服从机制的实验,这个实验后来被称作“艾克曼实验”。
参与者被告知,这是一项关于“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并被告知他被随机挑选担任“老师”,以教导隔壁房间的另一位参与者“学生”——学生事实上是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参与者获得了一张“答案卷”。实验小组告诉他,隔壁被挑选为“学生”的参与者也拿到了一张“题目卷”。试验中“老师”和“学生”分处不同房间,他们不能看到对方,但能隔著墙壁以声音互相沟通。参与者有的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参与者患有心脏疾病。
实验人员告诉扮演“老师”角色的参与者:“学生”被要求坐在一张椅子上,双手被绑在椅子上,并且给手腕连上电极。他必须跟老师按照试卷上的内容学习、回答问题,如果弄错了,“老师”就要对他施以电击,电击的强度是可以逐步升级的。“老师”手中掌握着从15伏特到450伏特的电击控制装置,从最微弱到最强烈的电击都有明显标志。“老师”不停给题,只要“学生”不能回答或回答出错,马上予以电击;根据学生逐次所犯的错误,“老师”可增强电击。
实验中,受到电击的“学生”先是显出痛苦表情;达到75伏特时,开始呻吟;至150伏特,“学生”提出终止学习的要求;至285伏特,“学生”的反应则是极度痛苦的叫喊;而升到450伏特则是死去活来了。“学生”哀求停止试验时,“老师”并不停手,因为他“有约在先”——他从实验者那里得到的指令就是不要因为学生的原因而中断实验,不管发生什么都要一如既往地进行下去。若是参与者表示想要停止实验时,实验人员就以“权威话语”下达指示:“请继续”,“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责任由我来负,请继续”。如果经过反复敦促,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其实,在这个实验中,并没有真正的电击存在,“学生”都是知情者,他或她只是作出痛苦的表情而已。“学生”只是配角,真正被“实验”的主角是负责电击的“老师”们。实验的目的,是关于一个人如何接受和服从一项有悖良心的指令。
在进行实验之前,米格兰姆曾和他的同事们做了预测实验结果的测验,他们全都认为只有1%到10%的参加者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伏特数。
然而,实验结果令人“绝望”:没有一位“老师”拒绝这一试验、拒绝对学生进行不人道的电击;在电击过程中,他们变得越来越残忍:对于学生开始出现的痛苦,他们表示“蔑视”;对于学生苦苦哀求停止实验,他们充耳不闻;当学生发出尖锐的喊叫时,他们甚至因为“学习过程”被干扰而愤怒倍增,毫不客气地把手中的电击强度再次升高!在第一次实验的40名参与者中,就有27人把电压升到顶点——450伏特!他们的想法是:“那家伙脑子笨,傻瓜,只好给他电刺激!”
这些人并不是生性残忍,他们只不过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人、职员、技术人员。为了保证试验结论的普遍有效性,米格兰姆对试验者采取了“海招”的方式。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并寄出许多邮递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海招”到的参与者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业至博士学位都有。事后,他们异口同声地辩解:“你让我这么做,我有什么错?”
后来,米格兰姆还将这项实验做了调整。他在房间加装窗户,让施加电击者看到受害者因为痛苦一边“尖叫”一边扭动身躯。尽管如此,依然有80%的受试者把电击转到“强”,65%的人甚至转到“极为危险”。接着,米格兰姆又让受害者扮演成一个看似很顾家的40岁女会计,或者让施加电击者握着受害者的手。这些做法都是为了瓦解受试者对穿白袍的实验者命令的接受度。结果这些做法全部失效,人们大多依然遵从权威的指示。
实验的秘诀在于这样一句话:“没事儿,你们不用负担任何责任,你们就继续做。”这意味着受试者头脑里建立了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只是在服从,而不是在作恶。
通常情况下,人们不敢作恶的原因之一,是不愿意承担责任。现在,既然有权威人士发话,作恶者就有理由认为他们可以把责任都推卸到发话者身上。
不能否认,当下的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本性就很恶的人,但这种人是少数,多数为恶者属于奉命做恶。
心理学家米格尔-兰姆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即便那些对于他人没有任何敌意的人,也会承担非常可怕的破坏性工作;而且明明知道自己的破坏行为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已经感到所做的事情与自己的基本道德规范相抵触,能够选择抵抗权威的人也是极少数。事实上,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指令”,一个人就可以摆脱自身责任的重负而进入一个无道德限制的非人性状态。
坏人不仅仅是他们,也可能是我们!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 2017/06/04 -- 王亚军:这一届的老人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7/06/01 -- 在一个没有教养的社会,反而有教养的人倍受欺负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7/05/29 -- 悲剧性的使坏老人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7/05/19 -- 唐映红: “女大学生踹女童”反映我们是群缺乏公德教育的“人民”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7/05/03 -- 一辈子不抵一套房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7/04/21 -- 上层社会更有道德?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7/03/24 -- 白天:在电影院看电影,怎能不生气?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7/02/21 -- 共享自行车照出的妖孽 全都是低素质的吗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7/02/18 -- 站在道德的高地,优雅地占着你的便宜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7/02/14 -- 共享单车在郑州遇尴尬:大爷大妈圈地锁车收看管费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from 墙外楼 https://www.letscorp.net/archives/11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