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在短期,也就是价格水平比较稳定的时期,宏观经济状况,由总需求(有效需求)决定,而与总供给无关。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增加总需求。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突出现象,是经济增速下降,价格水平走低。直接的原因是产能过剩,进一步说就是总供给过剩。
过去不过剩,或者察觉不到。是因为出口多,国内产品供给全世界之用。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及其后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除中国之外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危机,造成中国出口不振,今年上半年出口就下降了6%左右。
出不去的产品,在国内消化,但国内也没有需求亮点。
消费需求比较平稳,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消费由可支配收入决定,也受制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长,用于消费的部分变少,用于储蓄的部分增加。在经济增速下降时,可支配收入增长受到限制,更抑制了消费增长。
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是投资需求。投资下滑是经济下滑的主因。分部门(政府、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居民)看,四个部门中,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一直在增长,但民营企业的投资,波动很大,今年还出现了少有的负增长。民营部门创造了全部GDP的四分之三,也是投资的大头。既然如此,为什么经济还能有不错的增长,今年头两个季度达到6.7%呢。一是政府投资和国企投资的支撑,二是,居民对房地产热情高涨。
那么,未来几年中国经济怎么样?这取决于总需求的增加。因为在接近通缩的条件下,总需求永远是总供给的一部分,可以放心扩大总需求,不必害怕通胀来临。
国外需求方面。货币多,非中国独有。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等,都在放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最近十年基本也在放水,今年的加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美国经济几乎是一枝独秀,大约2%左右,而欧洲为1%,日本为0上下,也是通货紧缩。根本上说,美国经济好,是因为美国是大国中唯一一个人口和劳动力始终保持正增长的国家,而欧洲、日本则是低增长或者负增长,全球经济陷入低增长和通货紧缩,也就是全面日本化,是大概率事件,美国一枝独秀难堪全世界的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国外需求不可能膨胀,不能指望出口明显好转。
国内需求方面。中国也存在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下降的问题,老年人多了,总需求会萎靡。国内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将长期存在。
扩大国内需求,主要着眼于投资需求。
如果能刺激起民间部门投资,当然是多赢局面,但坦白说,不敢乐观。经济前景不明之际,对国企的依赖情绪会上升,这正是最近国企改革提速的原因。民营经济正在遭受种种不利的冲击,不时听到破产的消息。理论上,在货币放水,利率低,而投资的减函数,民企获得资金,投资应该容易。但受制于大家可以理解的限制,民营部门的投资能力和意愿都不强,是无米之炊。
扩张政府投资是一个非最优但必然的选择,政府投资有浪费,还有其他毛病,但就短期来说,还离不开。不见欧洲、日本,美国政府的债务都在扩大。很简单,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时代,政府借钱容易了,人们也愿意购买国债,比如美国国债的收益率甚至出现负值,仍然有人买,因为有通货继续紧缩的预期,投资或者购买其他资产风险太大。政府债相对安全。
利率低,就是钱便宜,为什么不多借呢?政府借债和私人借债有本质的不同,政府可以强制课税还债,又可以在代际间转移债务。而政府向本国居民借债,是没有实际经济负担的,不过是左手欠右手的,不用偿还至少不必急着清偿,只要可以不断借新债。对于政府债务的担心是多余的,哪个发达国家不是债台高筑?这只是资源利用的一种方式罢了。
政府借的债,最好用于基础设施,现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欠帐很大。比如一下雨,城市就成泽国。总体看,中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很安全,赤字(赤字和债务简单说就是流量和存量关系)占GDP不过3%多,扩大到5%,应该还在安全边际。
但国企的债务已经累积到较高水平,很多僵尸企业也获得大笔资金,是产能过剩的主要来源。因为长期看,民营企业不会保留过剩的产能,而国企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跟政府一样,居民也该多借债,主要用于房地产投资。现在,有一种恐惧症,总以为房价要崩盘,各方谨慎有余。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几乎全部是居民按揭贷款。这说明,房地产市场是基本健康的。有人总拿中国和日本比,扬言中国房地产要步日本泡沫破裂后尘,事实恰恰相反。不说其他,问中国城市居民,有了钱想干什么,第一应该是买房。这种偏好,几乎为中国人独有,也是目前经济环境下居民投资最优选择。我们还要感谢他们对房地产的情有独钟,幸亏还有这个不请自来的投资渠道,否则经济数字恐怕会很难看。现在,一些二线城市,又在考虑限贷限购,这是计划经济思路,作茧自缚。
一个经常问及的问题是,房价会永远涨吗?肯定不会,实际上地球也不会永远存在,但短期内应该是安全的。所有投资都是赌博,没有无风险的买卖。但不投资的风险最大。
同时,可以考虑减税,发债以及国有部门的利润,可以维持财政正常开支,减税完全可能,而减税可以增加企业活力,现在企业普遍感觉税负重,营改增后还有增大的趋势,这是不好的信号。减税更是必要的。
一切政策的最大特点,是顾短不顾长,太长久的事,想都想不清,先过了眼前的难关再说。至于将来,要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相关日志
- 2016/08/18 -- 有些事儿你不能忍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8/15 -- 秦晖:谁是中国真正的朋友和敌人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7/27 -- 综合国力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7/15 -- 王克斌:也谈历史的选择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7/11 -- 问单仁平:人生与畜生咋赌才能赢?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7/08 -- 定义中国:一个正在崛起、脆弱的世界强国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6/28 -- 刘煜辉:2016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6/22 -- 正丧失过去赖以成功的基础——这才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6/21 -- 张伦:失去方向的中国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6/06/19 -- 吴建民留下的话:中国这个势头如果丧失了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from 墙外楼 https://www.letscorp.net/archives/10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