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6 November 2015

台灣學者:馬英九「馬習會」尋求自己在中國的歷史定位

2015年 11月 5日

台灣學者吳介民接受BBC中文網訪問時認為,馬英九與習近平會面真正的動機是「謀求自己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中國方面的動機則可能與「地緣戰略」有關。
專長研究中國政經社會變遷、台灣民主化議題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介民,周四(5日)接受BBC中文網電話訪問時表示,現在關於「馬習會」的猜測很多,在還沒發生之前很難真正知道談的會是什麼。但就他的研究觀察,他認為「馬習會」會前已經就「雙方都想確認一個中國」這個隱形議題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
吳介民指出,除非習近平明確接受馬英九定義「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並且承認中華民國存在,承認馬英九做為中華民國總統的地位,否則這次馬習會可能讓馬英九定義的九二共識「不攻而破」。而就目前情況看來,這很可能會發生。
而中國方面的動機,吳介民認為有三個方向,一是「地緣戰略」,中國在南海議題處理上備受爭議,因此希望在台海尋求和平、和解,突破美國和日本的圍堵。二是想用「一個中國」的框架來限制台灣未來的選擇。三是習近平想提升自我形像,成為復興中華民族的台海和平締造者。
歷史定位
馬英九多次說過他要總統任內留下「歷史定位」。吳介民認為,馬英九謀求的歷史定位並不是在台灣歷史上,「而是謀求自己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吳介民更進一步分析馬英九想達到的定位內容,他認為是「一個中國」與 「終極統一」。
雖然北京明確表示一個中國原則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吳介民認為,這並不妨礙馬英九終極統一的立場。
民意基礎
台灣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周三(4日)表示,根據陸委會民調,有八成以上台灣民眾支持兩岸領導人在「對等尊嚴、公開透明」的情況下會面。
吳介民則指出,台灣民眾對於馬習會的觀感是「警戒小心的」。他提供一份由中研院社會所中國效應研究小組 (China Impact Studies)在今年1到2月所做的民調,抽樣1277名台灣人中,有超過六成認為國民黨太過傾向中國。而如果台灣要和中國大陸進行政治談判,33.7%受訪者比較信任國民黨政府,比較相信民進黨政府的佔45.6%。
馬英九選擇在總統大選倒數70天時與習近平會面,拉抬國民黨低迷選情的揣測應運而生。吳介民認為馬習會對於國民黨的選情「很可能是反作用」,會更激發民眾對「國民黨政府傾中」的疑慮。但吳介民也說,沒有競選壓力的馬英九,在這次會面尋求的是寫下個人歷史定位,安排會面不一定是考量到國民黨選舉。
「馬習會」的消息是周二(3日)晚間由台灣媒體披露,總統府在深夜證實此消息為真,旋即在社會上引起熱烈討論。吳介民認為,民主最重要的就是程序正當性,但馬習會的協商過程黑箱作業,隱瞞國會、隱瞞民眾,「這對台灣民主是傷害」。
國際關注
馬英九在周四早上的國際記者會上說,美國在「馬習會」沒有扮演任何角色,但有事先通知美方。
吳介民認為,馬習會如果涉及地緣政治平衡的變動,也就是台灣更加傾向中國,這樣美國就會強烈關切。而如果能這次會面後,馬英九在記者會上談到的「兩岸領導人會面常態化」能落實,在馬英九剩下的五個多月任期中安排更多次的會面,才有可能談到更實質的議題,而美國的實質關注才會更多。

(撰稿:劉子維 責編:橫路)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11/151105_taiwan_view_president_ma_xi_me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