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2 June 2024

反修例五年:香港傳媒自我審查日增 海外港媒望報導連繫港人



路透新聞學研究機構(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新近發布的2024年數碼新聞報告,指自國安法於2020年生效後,香港傳媒的自我審查不斷增加,部分敏感政治議題報導大減。有記者選擇到海外重開新媒體,繼續報導絕跡於香港主流媒體的新聞。去年香港外國記者會的調查指出,有三分之二的記者及編輯會避免撰寫敏感題目,近四分三擔心會因編採被捕。而律政司司長林定國日前在電台訪問中,未有正面回應悼念「六四」或提及「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是否成為禁忌,僅稱要看環境,以及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意圖。

「敏感」議題消失於主流傳媒

本台翻查香港最全面保存新聞剪報的WiseNews平台,發現部分議題在2020年國安法生效後,報導次數出現斷崖式下跌,除非涉及法律訂立或修訂、法庭判案,以及政府行動。

其中「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口號大減九成四,即使用以規避法律風險的「光時」一詞,在2022年後亦大減。「願榮光」、「香港獨立」、「羅冠聰」亦同告下跌,直至去年因播錯國歌事件及國安通緝令後方有上升。

censorship.png

幾名研究新聞自我審查問題的香港傳媒學者,曾分析審查手法,由過往中國透過資本控制媒體老闆的立場,以影響新聞議題設定,進化到網絡新聞以點擊率為由,減少甚至不做涉及政治及敏感議題的新聞,多做罪案、娛樂、生活的題材。

而據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的追蹤調查,發現2021年有百分之24的市民認為傳媒存有嚴重的自我審查,比9年前上升近21個百分點,同時認為傳媒偏向減少報導,以至不報導關於中國及香港的負面新聞。

杜耀明:媒體寧自我審查免被檢控

前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分析指,這些「敏感」議題因國安法下的新政,曾經主導議題的親民主派媒體不復存在,加上政府大力打壓公民社會,令媒體無任何行動可供報導;媒體亦出現良性自我審查,以免編採人員跌入法律陷阱而被檢控。

杜耀明說:「對於那些報道的人本身,可能會構成一個很大的壓力,特別是報館那些負責人,假如就算他有心想報道的話,他都有這樣的陰影,形成一個很合理地作自我審查,避免這些法律上的風險…… 自我審查就是良性的自我審查,就是為免這些同事掉進法律陷阱。連被動報導的機會都沒有……你說主動去報道,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有沒有違法,我想是絕無僅有。」

海外媒體繼續報導

去年「海外香港傳媒專業人員協會」調查指,有數百名記者已經離港,有3分之2的受訪者希望重返傳媒行業工作,唯在海外重投本行頗為困難。有編輯、記者、製作人等,選擇自己設立海外香港媒體,繼續報導。據本台統計,現時約有十間海外香港媒體,主要位於英國及台灣。

梁嘉麗之前是蘋果日報專題記者,去年在台灣成立《光傳媒》。她見到主流傳媒報導深度大減,愈來愈同質化,只採單邊政府同建制的說法,而海外香港媒體,能為香港媒體應有的細節作補遺。

梁嘉麗:「光時、香港獨立、《願榮光歸香港》這些歌都在香港境內成為禁語或禁歌……世界各地的遊行集會都見到有不同的人揮旗、唱歌,這些報導都在主流媒體絕跡,我想大家都在摸索階段,都不敢貿然做這些報道和嘗試底線,海外媒體在這方面,就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photon media.jpeg
光傳媒創辦人及總編輯梁嘉麗在台灣一大學分享經驗。(RFA資料圖片)

她補充海外香港媒體亦不會審查報導的用字,「我想這個角色也會看到補位的作用,因為當香港媒體不再報道的時候,香港的人其實很難知道或看不到海外是否還有人悼念,我想這個也是一個充權的作用。」

海外媒體經營困難 應連繫海內外港人

問到如何持續經營,梁嘉麗直言七成讀者來自香港,廿三條立法後不清楚政府怎去定義海外香港媒體,影響眾籌收入,加上環球經濟環境不佳,每日都要咬緊牙關。

前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這個很視乎受眾有幾多,他們的支持有幾長久呢?第二件事,很視乎打壓和封鎖有幾嚴厲呢?第三方面就很考驗所有非主流媒體運營者的意志、觀念,意志是知道他有多大決心,捱到多久,捱到一代已經很厲害,幾年都很厲害…接著下來,有沒有人接力呢?」

他認為,這些媒體需要更深化讀者的基礎,製作更易消化的內容,令到留在香港的人及海外的讀者群,能有更緊密的關係。

杜耀明:「這些媒體除了代表某種歷史遺產, 如2019年社會運動反映出來香港人那種價值……我們要問在媒體有甚麼方面,通過資訊提供、觀點討論,可以令他們更有知識去面對眼前問題,這是同樣重要的。」

記者:梁銘康(曼徹斯特) 編輯:溫曉平 網編:李家明



from RFA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hk-research-0621202414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