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院办屎大淋
李文亮医生走了一个月又零三天了。
许多人关于他的记忆,都如通惠河畔化掉的雪般渐趋消融。
然而,也有诸多双耳朵仍铭记着他吹出的悠长哨响。
他们聚集在李文亮医生的微博评论区,用不同的声音构成中文互联网从未有过的一抹色彩。
李医生生前曾调侃自己“食欲猛如虎”,炸鸡、冰激凌都是他的最爱,哪怕为了吃口橘子,也能穿拖鞋跑上1000米。
他的不少微博推送,都可以看作个人的美食日记。
而当他走后,许多人都带着他最爱的鸡腿这里悼念。
简洁的,只有一串炸鸡腿的emoji。
复杂些的,有一块专门买来的手枪鸡腿的照片,配文是自己的日常。
就像先前专门为他做了顿鸡腿的UP主徐大SAO,人们都期盼着李医生能再回来一次,吃点好的。
而李医生的微博评论区中,不光有美食记录,更有多元的日常剪影,就像一本日记簿。
正如那句古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黄鹤楼。
李医生的微博虽再无更新的可能,但他留下的“黄鹤楼”却给芸芸众生提供了续写浮生日记的场所。
世间百态,世态炎凉,全部汇于这互联网的狭小一隅,这事儿此前鲜少有过。
平时只有深夜朋友圈里才能见到的真挚文字,在这里比比皆是。
加班到深夜的社畜,会来这儿诅咒下万恶的资本主义,再讨论下国际局势。看起来,就好像是走进了一家深夜食堂,跟店主李文亮亲切地道上一声“老板,满上”。
“李老板的《深夜食堂》”
在家上网课的学生,会把他写进作文里,开心地来炫耀。临走前,又不忘留下一句:那天晚上我为你偷偷抹泪,我想上天乞求让它留下你。
字眼间,满是一位孩子的真诚善意。
在这出没的,还有投身抗疫前线的志愿者。
他会在这儿记录下自己站岗的琐事儿,顺便跟李医生拉拉家常。
形形色色的浮生日记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体。
有古诗体:“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还有现代诗式的短句:“我会做一个心里有坟墓的人。”文体虽不同,思绪却如出一辙。
春天的花开了,有人却永远留在了冬天。但这不妨碍春天的人们写信,寄给冬天的人。
这些浮生日记中,有一类更偏向是书信。人们会把近期的各种消息,通报给天堂的李医生。
“李医生,武大的樱花开了。”
有人携着春意到来,并亲切地告诉李医生:“下次何时来人间,打个招呼哦。我去看你,想和你做朋友。”
有人摘了几支樱花放在房间,配上照片。想必是想让李医生看到后心情也会好些。
除这些以外,人们还会把疫情相关的最新消息,通报给远在天边的李医生。有悲讯,也有喜讯。
比如先前,李医生的同事梅仲明医生也不幸逝世,人间的“明”与“亮”两盏灯都被灾难合上了开关。
昨天,朱和平医生也在被证实去世。加上之前的江学庆医生,武汉市中心医院已有4名医生殉职。
随后,当即有人题诗致敬李文亮和梅仲明,写的是:
古琴台下无明亮,吹哨人前后死生。
此后仲春何敢听,梅花落尽子规声。
当社会局势渐趋好转,李医生也会第一时间接到通知。和平安然的日子回归,自然也是李医生的愿望。
还有那份“全国防疫先进个人”的迟来表彰,也被人们转接过来,替他邮到了天上。
浮生日记的大批出现,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李医生在生前,也会用类似的文字记录日常。
他会转发好多抽奖的微博,会参与微博投票。今天抱怨下物价高,明天期盼下将出生的宝宝。
他爱在推文加上滑稽的狗头,也会用没P过的朴素照片当头像。
李文亮的人人网头像
碰上巨乳泳装秀的视频,他还会假装捂眼,背地里可能在偷偷坏笑。这么活灵活现的人,跟我们一模一样。
如果当初的逝者不是他,想必他也会在下班后打开微博,给吹哨人的评论区留下几条自己的日常。
再顺带着,还可能给自己打气,加几个肌肉的emoji:“我们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
在犹太教的圣地耶路撒冷,有一段残存的古护墙被称作“哭墙”。
每逢犹太教安息日,都有人到此哀悼,还有诸多信徒将写有心愿或悼念致辞的纸塞进墙壁的缝隙中。
而今,李文亮的微博评论区俨然也已有“互联网哭墙”之相。
曾经的悲痛,变成如今的砖块。
人们将带泪的文字留在这里,昭示着“铭记悲痛,不能遗忘”。
在我们平日的聊天中,一个“哭泣”的emoji往往只是小牢骚、小激动等小情绪的一个注脚,并无太多情感要抒发。
比如“昨天晚上忍不住点了顿肯德基,一个月的减肥成果告吹了(哭泣)(哭泣)。”
而到了李文亮微博的评论区中,“哭泣”emoji重新夺回了自己的实在所指。
它代表的则是实实在在的悲伤。
例如下面这条:
“晚安,不想哭,可是又忍不住。”
李文亮的逝世,给一些人的泪腺造成了永久性创伤。
对他们而言,现实比电视剧残酷太多。脑残剧中,逝者尚可以复活、重生,但李医生一走,期限就是永远。
这些触景伤情的文字,在夜间出没得尤其频繁。
晚安两字之后,都是道不尽的千百种愁。连大男人也不例外。
在这世上,欢喜是多样的,伤感则大抵相同——无非自怜和他怜。
在李医生的微博评论区中,不乏有人为他人的悲惨遭遇而悲痛。在他们眼中,疫情夺走的是一个个渴望活下去的鲜活生命。
经过满目个人悲剧事例的洗礼,不少人都已变得有些麻木。但来到亲切的“小李”的微博下,他们依旧为李医生的命运所鼻酸。
李医生的微博评论区,也是人们倾诉个人酸楚的树洞。
毕竟,他的遭遇是无数受难者的一个缩影。在此发声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血肉之躯。
这面哭墙,可能会长期留在互联网上。将来,你或许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打开微博,跟ta讲:“我给你讲个故事,曾经啊,有个医生叫李文亮••••••”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止一次抱怨过当今互联网生态之恶劣。
放眼望去,戾气俯拾皆是,杠精和喷子此起彼伏。稍不留神,就遭党同伐异、网络暴力。
然而,在李医生的微博评论区却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洁净:
人们都是怀着同样的目的而来,即心怀信仰和善意,前来悼念一个逝去的灵魂,和他说说话。
而这片净土,就跟当初的大规模悼念一样,都是国人良心集体涌现所造就的奇迹——
人们悼念他,是出于良心纪念一位敢于说真话的医生,是出于良心为他受到的不公而悲愤。
在别处,如果在疫情下面发泄个人牢骚,恐怕很快就会被喷:“国难当头,你那点小屁事算什么,有没有大局观!”
然而在这里,人们都秉承着一个共识:在座的跟自己一样,都是由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
哪怕你跑来抱怨下私人恋情问题,也不会有人刁难,而是同情和鼓励。
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面对一位怀念自己奶奶的评论,也会有一句最质朴的“加油”。
而对于那些已经开始遗忘过往的人,在这儿也不会被打入鄙视链底端,得到的都是理解:
遗忘是人类的通病,守护好自己的本心就好。
如果要找个比喻来形容,那就是来到这儿,就像是打开了微博天堂专供版。一眼望去,都是当今互联网最珍贵的一种品质:
善意。
而这片集体善意之火,源头正是李医生个人善意留下的火种。
李医生曾许下过一个信念愿望,他说:
“新的一岁希望能做一个简单的人,看得清世间繁杂却不在心中留下痕迹,保持足够的平常心。”
或许也正是这份简单,替他在繁杂世间中搭建了这么一个远离喧嚣的言论空间。
为此,我们都还欠他一份额外的道谢。
李医生逝世后,他的朋友圈背景被发布在网上。
其中的背景图片,是一群在郁郁葱葱的树下畅游的蝌蚪,透露着肉眼可见的生命力。
而他的微信签名是:“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现在,他的生命之树就在天上,抬头就能望见。所以,不要遗忘。
from 中国数字时代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20/03/%e8%b7%b3%e6%b5%b7%e5%a4%a7%e9%99%a2-%e6%af%8f%e5%a4%a9%e9%83%bd%e6%9c%89%e6%88%90%e5%8d%83%e4%b8%8a%e4%b8%87%e4%ba%ba%e5%9c%a8%e6%9d%8e%e6%96%87%e4%ba%ae%e5%be%ae%e5%8d%9a%e4%b8%8b%e5%8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