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 December 2019

劉細良:【讀書好】抗暴催生的香港民族主義

這是香港政治發展史上一本重要的著作,五年前的理論在五年後得到成功實踐。

【讀書好】
2015年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點名批評港大學苑出版一本叫《香港民族論》的書,旋即引起搶購熱潮,香港民族主義討論遍地開花,陳浩天成立了「香港民族黨」,梁天琦則領導「本土民主前線」,宣揚香港民族主義。在梁振英「加持」下,本來只是學術討論的概念,忽然產生了神秘的政治吸引力,中共如臨大敵,打壓本土意識,包括DQ議員及候選人,外國記者協會更因邀請陳浩天演講受到懲罰。


理論探索

《香港民族論》一書概念上來自Benedict Anderson的《想像的共同體》,書中有四篇由港大學苑編輯撰寫的文章,都是引用他的理論。他認為民族主義是發明或想像出來的,這與我們理解的傳統民族主義有分別,大家認為民族主義是與血緣種族有關,但這種共同擁有的民族身份,是可以人為地製造出來。以往討論民族身份時,首先會問「我們是誰」,然後是「我們來自哪裏」,這種從歷史尋根的角度,阻礙了建立香港民族身份,因為香港人是自十九世紀持續不斷的大陸移民組成,香港與大陸變成了一種母子關係的想像,中國是我們母體。但新形態的民族主義問的問題是:「我們希望成為甚麼人」。這將民族身份與歷史研究分開,因為這是關乎未來而不是過去。《香港民族論》借用Benedict Anderson的觀點,提出香港人可以建構出一個獨特的族群身份,但究竟這個身份的內容,應該包括甚麼呢?這涉及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


實踐機會

五年前港大學生的理論研究,終於在愚昧的林鄭月娥協助下,由理論走向實踐,波瀾壯闊的反送中運動,在中共堅持暴力鎮壓的政策下,三個多月抗爭,令香港人在感性層面集體經歷了接近戰爭與革命的衝擊。抗爭者的付出,過程中大家守望相助,在黑暗中相濡以沫,種種香港人從未經歷過的情感動員,就是建立香港民族身份的過程。在遊行的路上,只要有人嗌「香港人」,其他人就會自動接上「加油」。由9月開始大家唱《願榮光歸香港》,由商場、學校到遊行集會,歌詞涵蓋了民族身份建構過程的各種元素,包括共同面對逆境,共同付出奮鬥,也包括了我們希望成為甚麼人:「祈求民主與自由,萬世都不朽,我願榮光歸香港」。香港民族這個想像的共同體,在反送中運動出現並且完成。中共一味認為靠鎮壓,就足以令香港人放棄抵抗,殊不知持續的警察暴力,令抵抗多了一層反抗暴政的政治意義,自由、民主、反共、抗暴成為了集體的核心價值,香港民族認同借香港政權合法性危機而走入主流。因為由理論到實踐最需要克服的是如何進佔主流,即是得到和理非中產的支持。梁天琦崛起那時候,特區政府仍未陷入合法性危機,所以即使被重判入獄,其政治信念也得不到主流認同。今天「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兩句口號已經琅琅上口,香港實際上到了獨立運動的前夕,所需條件已經在這三個月出現。


北京誤判

中共官員從來沒有管治國際城市的經驗,根本就是落後生產力,他們在新疆西藏之所以能耀武揚威,因為可以隨時封鎖互聯網、禁止新聞報道,但香港是國際資訊的樞紐,一個18歲青少年被鎮暴警察近距離正面槍擊,已經上了國際新聞的頭條,相反青海多少藏人自焚抗議,新疆多少維族人正接受「再教育」,在消息封鎖下我們一無所知。在落後的管治手法主導下,香港人直面暴政,結果中產階級也激進化起來,成為分離主義的培養基地。

《香港民族論》這本書,由理論到實踐這五年光景,其實,也足以成為另一本書的主題。


撰文:劉細良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19/12/2019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