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一個故事,有點意思。
話說捷克前總統/劇作家/異見分子哈維爾有一位朋友,他在共產黨管治時陷獄,這位朋友患嚴重哮喘,被安排與一群煙民住在同一個牢房,他天天呼吸困難,健康甚至生命受嚴重威脅,要求調監倉但被拒絕。一位美國友人知道這件事之後,聯絡美國某大報的編輯,希望他們報道一下這件事,或許幫得上忙。
怎料這位編輯說:「這個人死去的時候再告訴我。」
這個故事出現在哈維爾 1987 年所寫的文章〈故事與極權〉(Stories and Totalitarianism) 的開首,當時距離東歐變天兩年,哈維爾文中流露頗大的無力感。哈維爾不是要埋怨傳媒,不是要講「什麼才有新聞價值」,而是在訴說極權社會的常態:壓逼已滲入日常細節,殺戮以另一種形態出現,這種爭戰不容易察覺,而是隱藏於暮光中的自我毀滅;有一種死亡,並非光天化日下的殺戮,而是「緩慢、隱秘、不見血、對錯未必易辨」卻無處不在又令人畏懼,集體步向死寂的狀態。哈維爾說,由於這種權力的干預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既隱密又間接,不為人注意,故更加危險。
香港,是年初夏的風暴徘徊,每星期一次十號風球,延續至今,很多外國傳媒重新關注香港,找我做訪問,查詢 TVB 新聞審查的具體例子,大體是因為我的論文研究電子媒體的「結構性審查」。
不過,本人甚感慚愧,「結構性審查」不容易三言兩語說清楚,它無處不在,但隱秘難見,潛藏於組織架構的慣性具體運作中,猶如那位囚牢中的哮喘病人的遭遇,不是驚天動地的故事。《二十道陰影中的自由》用了如此形容:「結構性審查的方式,無赤裸直接的操控,卻能達到傾向建制之實:無可無不可之間,刻意地不經意,軟硬兼施,龍門飄移,順水推舟,無形無跡」;又如那位被囚禁於煙倉的政治犯,你不容易説得出背後黑手犯了什麼規矩,但有意無意間,可以折磨人,可以殺人於無形。
不過,本人甚感慚愧,「結構性審查」不容易三言兩語說清楚,它無處不在,但隱秘難見,潛藏於組織架構的慣性具體運作中,猶如那位囚牢中的哮喘病人的遭遇,不是驚天動地的故事。《二十道陰影中的自由》用了如此形容:「結構性審查的方式,無赤裸直接的操控,卻能達到傾向建制之實:無可無不可之間,刻意地不經意,軟硬兼施,龍門飄移,順水推舟,無形無跡」;又如那位被囚禁於煙倉的政治犯,你不容易説得出背後黑手犯了什麼規矩,但有意無意間,可以折磨人,可以殺人於無形。
要搞清楚一種比自我審查更高招,令前綫記者連自我審查的機會都沒有的「結構性審查」形態,我用了六年時間,寫了一篇四百多頁的博士論文,重寫翻譯成中文書《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寫這個故事,恕本人力有不逮,雖然書中行文已盡量精煉,加插各種故事比喻,但既要寫得有理有據,又要有學術框架(因為可以引伸到其他專業的「審查」形態),又要顧及保護被訪者身分(其實都有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故未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或最精采的故事去說明。當記者訪問我時,我會強調所謂的「結構性審查」分析框架,針對的不是 TVB 新聞,而是整個電子傳媒所處的香港生態;所舉的例子為雨傘運動,而不是反送中運動;我沒有仔細研究 TVB 新聞在今次反送中運動的表現,因為若要嚴謹的話需花很多時間比對,而本人未能付出這些時間(亦不想睇 TVB)。
OK,寫到這裡,唔好意思,這篇文是為了在書展硬銷《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這時勢,把這本書抬出來,因為本人自信兼自負地以為,它一點不過時。請大家到書展的中大出版社書攤去買,原因有三:
(1) 硬銷理由之一:這時勢,要知己知彼
歷時逾月的反送中運動,持續升級,TVB 的商場騷與廣告商亦成為被聲討對象,我以為,其實大規模反對聲音已來得太遲。大家看看TVB 的股權架構早已由紅色資本操控,又看看一個寶礦力據說抽起了 TVB 廣告也會受到官方喉舌《環球時報》聲討及變相護航,可知 TVB 的重要統戰角色。
《二十邊陰影下的自由》中所歸納的二十種「結構性」審查方式,分為三大範疇,審查不需以「指令」形式層層下達,而是潛藏於組織架構專業原則、慣性運作與機構管理權力中。簡單而言,有權力的人控制了老闆與傳媒主管,他就能以一個商業機構的運作方針,透過大家覺得理所當然的科層組織運作原則,施加影響力,操控表達的渠道、表達的形式、人事的升遷調配、工作的優次,就能影響新聞內容。
這二十種「結構性審查」陰影,適用於審視各種傳媒運作,以下抽錄書中所述之定義及舉例說明如何引伸去了解「反送中運動」中的傳媒異象:
以專業守則作隱密審查:
二十道陰影之唯權是尚
官員屢獲例外處理,新聞媒體前設了他們地位重要l,不詰問其權力,不嚴守平衡報道。(例如很多媒體,官方記者會必直播,並重複及在重要時段播出;相反,抗爭者鮮有此等待遇。)
二十道陰影之官話必真
以官方訊息作事實,官員之作為與言論,傳媒理所當然地視為真,不加質疑。(例如有些媒體,警方講話必全文照錄,對警民衝突的詮釋完全用警方一套,而且不找佐證,信其必然為真,卻又不會找抗議人士意見作平衡。某些傳媒所重視的真相,只是官方所講的「真相」。)
二十道陰影之不對稱平衡
所謂「平衡報道」只屬裝飾,容納雙方意見,但長度及顯著性不對稱,其中一方意見特別顯得薄弱、抽象、失焦甚至答非所問。(例如示威者攻入立法會之後的新聞報道,不少媒體集中報道示威者的「暴行」,他們在議事廳的宣言又報道了多少?事後又有否找示威者談談心?)
二十道陰影之重劃禁區
重新定義示威者之行為,視之為「越軌」,名正言順地譴責及不予報道。(這就是定義很重要的原因,當官方定性為「暴動」「暴徒」,傳媒又完全接納,跟足官方定義,視之為越軌行為,就不需要「中立」、不再「平衡報道」,甚至一面倒譴責,大條道理漠視民意及其訴求。)
以新聞運作慣性作隱密審查:
二十道陰影之血汗工場削自主
極端分工改變權力架構,一方面令下層工作零碎,成長緩慢;生產線一樣的工作模式,有利中高層管理者掌握大局操控流程,削弱前線自主。(這就是前綫記者無力影響最後出街新聞的原因,因為寫作編輯等重要最後把關,都在少數受信任的編輯手上。)
二十道陰影之追逐利潤‧迷失本業
節目形式轉向「資訊」,內容無時間性、缺批判性、以實用價值為先,較少關注社會議題,遠離記者尋真與監督政府之天職。(可以留意,部分傳媒新聞部積極制作「軟性」的「去政治化節目」,例如教人裝修、海外升學、一帶一路、大灣區等專題節目,這些節目既能保證有數以百萬元計的商業贊助;這種節目類型,亦可視為老闆在血汗工廠中新增生產線,記者缺乏自主,被調配到這些崗位上,自然無辦法實踐記者天職,去監察政府、做調查報道。)
以機構管控慣性作隱密審查:
二十道陰影之陰乾滅士氣
製作支援減少,影響員工心態,貶損下屬的熱情及創意,於工作時只能止步於既定框架規律。(正是,無錢就萬萬不能,好些機構,縱使財源豐富,新聞部有錢賺,但只會投放資源做軟性資訊節目,路人皆見,自然令有心者離開。)
二十道陰影之幼嫰培育
招募經驗淺而較順從的從業員,人手經驗不足,難以主動出擊,亦不易抗衡既定規律,整體員工趨向服從。(這就是某些機構,記者資歷越來越淺,一來是工資不升,更重要的是,部分傳媒老闆刻意為之,他們不想有醒目記者,不想見到經驗豐富有主見的記者,因為這些記者的存在,令他們添煩添亂。)
二十道陰影之同聲同氣新秩序
透過升遷與貶職等方式,管理層篩選與自己想法一致的員工擔當重要崗位,令執行更順暢。(這就是老闆享有的大權,升你或炒你,不用給你原因。)
以上運作方式,直接影響新聞内容,不幸地歷久常新,可作為線索,找出傳媒報道的具體問題。
(2) 硬銷理由之二:此書不易買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在三中商極難找到。據不同渠道朋友告知,例如一位中學老師告訴我說,想為學校圖書館找一本,但大書店說沒有,不接受落訂,根本不會「為讀者找書」。所以,未買的朋友,或這時勢對傳媒生態及新聞審查方式有興趣的朋友,到書展打書釘時,請到中文大學出版社的書攤購買。
(3) 硬銷理由之三:版稅捐贈立場新聞
很高興知道立場新聞在七一當日籌款甚豐,加上月捐者增加,可以擴充人手,新增設備。當主流傳媒繼續染紅,我們要支持值得信賴的媒體。《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今後的版稅,將會全數捐予立場新聞。本人一直月捐立場新聞,此為額外的微薄款項,也請各位有餘錢的話,請捐贈各網媒。戰線漫長,請不要讓他們苦苦掙扎之時,還要為錢銀及生活生存問題煩惱。
染紅的傳媒,消滅多元聲音,哈維爾在〈故事與極權〉中說,標準化的生活締造標準化的公民,他們沒有個人意志;它衍生出面目不清的人與沒有個性的故事,它大規模製造的是平庸。
我們拒絕樣版,我們拒絕平庸,我們拒絕集體步向死寂。「作為一個香港人,保育好新聞,是出於對香港的愛,也是責任。」(譚蕙芸,2019)*
*** *** ***
*此句出自譚蕙芸新書《文字欲》,剛出版,書展中大出版社有售。我剛睇完,關心香港的必買,讀新聞、學寫作的必買。容後再談!
*** *** ***
相關文章:
from 潮 池 http://aukalun.blogspot.com/2019/07/tv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