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7 August 2024

《零日攻擊》:「武統」台灣主題的戰爭劇為何引發激烈辯論?

呂嘉鴻BBC中文
2024年8月27日

金門淪陷 、台灣主要電視台遭中國駭客侵入、香港間諜的滲透,台灣本地網紅宣傳兩岸和平協議……這些與台海戰爭有關的劇碼,近年來在兩岸關係緊繃之際,頻頻出現在台灣日常語境中,對台灣人來講其實並不陌生。

但是,當這些「關鍵字」成為近日製作的一套台灣影集《零日攻擊》(Zero Day)主題,仍然引起熱議,也收到對岸網民的關注。

據稱, 這套由台灣官方及電子大亨曹興誠等人投資的影集會耗資約2.3億台幣(約720萬美元),打破台灣電視劇集製作經費紀錄。影集背景設定某年台灣總統大選後政黨輪替,看守政府凖備交接給新總統時,中共解放軍以軍機在南海失聯為由,突然宣佈封鎖台灣,聲稱凖備七天內會登陸「武統台灣」。

七月底,製作方發佈了17分鐘的宣傳片並稱計劃明年在台灣本地及跨國串流平台播放。率先披露的劇情集錦情節繁複,包含台灣政壇如何内鬥、軍方遭遇間諜滲透、美日等盟友是否會協助台灣或袖手旁觀辯論,以及台灣民眾如何採取凖備抗戰和投誠等眾多細節。

預告片上個月底推出數天內,YouTube觀看量破了100萬次,至今有170萬次。而上周的外媒預告會放映會,吸引了上百位駐台外媒記者到場。

「如果你看完《零日攻擊》預告片覺得很不舒服,那就對了,時間到的那天你只會更不舒服?」一位名為李法老的網民在臉書(Meta)分享他看完預告片的想法。

BBC中文就著該影集在台北進行街頭訪問,受訪者謝易萱表示,她看了預告片之後很有感觸並對這種有關台海戰爭的資訊傳播看法正面。她說現在台灣面對認知作戰的威脅很深,勢必要多多討論戰爭:「有種未雨綢繆的感覺吧!再不談,以後(台灣)什麼都沒有了!」

但也有批評者抨擊這部影集是民進黨政府炮製的「認知作戰」工具。台媒聯合報便以社論抨擊這套影集是「綠營」人士拿政府補助,洗腦台灣人民,販賣恐懼的產物;民眾黨前副發言人楊寶楨在中天頻道也抨擊本片是民進黨認知作戰,「拿你的錢,洗你的腦」。中共官媒《環球時報》引用台灣名嘴郭正亮等人髮言,稱本片「炒作大陸攻擊」,需嚴厲譴責。

有分析稱,也許是因為這部影集是大製作,引起廣泛關注,觸動了在台灣台海戰爭的敏感神經。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合作處處長陳憶寧教授向BBC中文表示,看完預告片後,她覺得假設台灣政府需要借由一個大製作影片來提升人民對戰爭的感受的話,在這個時機以及想要達到的效果,她個人覺得並不是太負面的宣傳,「 不管是政府出資還是民間投資, 這時候推出戰爭片對老百姓來講,是一個讓我們吸收資訊,然後了解戰爭是什麼的一個好的管道。」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

影集製片兼總編劇鄭心媚是記者出身。鄭女士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說,她當初起心動念,開始寫劇本,之後找人找錢籌備這套影集的緣由是與俄烏戰爭有關。

「2022年烏克蘭被俄羅斯入侵後,我心中的那種急迫感就越來越深。你就會很怕像這樣子敏感的題材,如果再不談的話,以後我們還會不會有機會談了? 」

鄭心媚說,看一下烏克蘭如何走到這一步,俄羅斯又是用什麼方法,一步一步的先從認知戰開始滲透烏克蘭。她說,類似的戰爭早就在台灣開打了,只是「沒有煙硝」,多數台灣人還不願直面議題。

「戰爭在台灣好像是房間內的一頭大象,他明明就在這裏,但大家一直覺得這個議題很敏感,不想去談。但不去談不代表它就會不見……而且事實上,我們以為戰爭還沒有發生,可是其實戰爭早就已經發生了!」

許多台灣民眾對這種緊迫感感到認同。28歲的謝易萱接受BBC中文街訪時說,台灣需要有戰爭的討論,雖然台灣的軍事比對岸弱,但「台灣人自己還是要有這種知識,再不討論,以後台灣什麼都沒有了」。

但對幹劇集製作也有不同意見。今年18歲、剛入大學的賴宥臻向BBC中文說:「不是說不用談,但也不要刻意去討論戰爭這個議題吧……」

賴小姐說她前陣子有到中國旅遊,「他們那邊的人都很善良,不會刻意要討論戰爭。」

年近70的鄭世維向記者表示:「台灣再怎麼宣傳都沒有,他們(中國)就是比我們強,我們早晚要認祖歸宗。」

台灣版「大外宣」?

此外,由於此片獲得台灣政府部門補助及投資,有人質疑這套影集民進黨政府「大外宣」工作的一部分。

譬如,反台獨立場鮮明台媒《聯合報》或港媒《亞洲周刊》皆先後報導這套影集。《聯合報》以社論抨擊《零日攻擊》是「洗腦大片,綁架人民走向戰爭」,甚至稱影集邀請日本知名演員高橋一生飾演台日混血公民,是「迷戀日本殖民統治」的體現。

港媒《亞洲周刊》則批判本片「抹黑統派」,且試圖煽動敵視中國大陸情緒,想要探索人性真相會在台灣社會產生反效果,台灣人不會買單。

鄭心媚說,這套影集2022年籌備,之後有台灣行政院文化部「黑潮計劃」補助支持,文化部補助比例佔製作總預算的3成多,補助金額也不是黑潮計劃中最高的作品,當年文化部黑潮計劃共補助11部作品,《零日攻擊》是其中一部,而當地電子大亨曹興誠是第一位天使投資人。她說,台灣官方沒有任何人干涉影集拍攝,劇本沒有一個字被要求更改。

面對質疑,台灣文化部部長李遠本月初接受台媒聯訪時稱,若政府真的要對公民打認知戰的話,應是要求劇情寫成台灣「英勇大勝,不應該這麼沉重」。

但事實上,台灣文化部的英文數位電視頻道「Taiwan Plus」在2022年開播,當時便也有評論稱此為民進黨政府宣傳台灣軟實力的新嘗試,是台北「說好台灣故事」的宣傳行動。如今,官方有投資《零日攻擊》,則再引相關討論。

所謂「大外宣」通常泛指近年來,中國透過媒體及文化娛樂產品等各種機構或工具,對外宣傳中國政治理念及國家形象的工作。

雖然「大外宣」通常給人留下負面印象,但有分析稱,說到底,大外宣是推銷自己國家的「軟實力」(soft power)的宣傳工作之一環。而所謂軟實力的「外宣」要奏效背後鐵定需要有「硬實力」,譬如資本或軍力的協助。

美國安全研究學者、智庫杜魯門國家安全計劃(Truman National Security Project)奈內斯基(Zuri Linetsky) 博士向BBC分析稱,中國的軟實力投資便經常配合其「戰狼外交」,也就是混雜著「硬實力」範疇的大規模投資而來。他說,多年來,中國的外宣越來越多地在亞洲——特別是在台灣和菲律賓南海周圍以及其他領土問題上——傾注極大的心力及資源。

美國哈佛大學政府系講師索羅卡(George Soroka)博士長期研究俄羅斯宣傳戰略。他認為,非民主國家部署的宣傳(propaganda)攻勢向來要更強勢許多,克里姆林宮過去使用「公開宣稱」──譬如自稱俄羅斯是西方基督教及歐洲的第一捍衛者──及「隱密」(covert)──譬如散播假訊息──兩種方式開展大外宣滲透他國。

「雖然我不是中國問題專家,但我觀察到北京採用了許多與莫斯科類似的手法。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利用對過往歷史恩怨的選擇性解讀,來增加其對台灣和南中國海等地區主張的合理性,」索羅卡告訴BBC。

奈內斯基說,中國的推銷模式常帶有「戰狼」的威嚇性質,因此面對價值不同的目標地區的軟實力推廣,在新冠疫情後越來越受到其他國家或人民的抵制,效果趨減。他強調,從一些國際智庫近年來在菲律賓、韓國、澳洲或台灣等地的統計民調發現,民眾對中國的印象越來越差。「說到底,推銷軟實力若要達到最大效果,通常「意味著平衡硬實力。所有大國都必須保持這種平衡。但中國並未這樣做,」他解釋說。

「現在各國都知道中國如何運用其軟實力,因此有空間能去抵禦它,台灣這套影集或是其中的一個嘗試;但台灣需要與中國進行貿易,因此與中國接觸,良好、公正的媒體報道以及公眾積極參與政策議題,提高公眾意識,了解正在發生和未發生的事情也是必要的。」

索羅卡教授說,像台灣現在拍攝影集往外宣傳這樣的做法,或許也會有被標記為在搞大宣傳的風險,「但抵制外宣的努力不能是被動的,而是需要主動出擊,設法預防性地讓社會免疫於虛假信息,無論是源自內部還是海外。」

他又稱,為了對抗惡意的外宣或認知戰,校園中培育批判性思維和媒體素養是基本的工作,「譬如透過事實核查和公開指出對方如何進行外宣」。

陳憶寧教授認為,基於《零日攻擊》的製作發行策略,影集較有可能是在台灣內部開啟有關戰爭的討論,而非對往海外宣傳。因此,這部片子應該是在喚醒台灣人自己對於戰爭到來的可能性的反思,「你該怎麼去面對它,」她說。

陳憶寧強調,比起網路訊息,藝術文化產品會有一個更長的發酵的過程,一般來說影響力更久或更深:「但不管是不是宣傳,大家也不用太焦慮,因為影集看了之後,公眾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想法,「點滴在心頭,這樣就足夠了。」



from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929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