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5 July 2024

大陸學歷造假風氣禍延香港 各大專院校大開中門

中國大陸假學歷席捲香港大學經管學院,事件除了反映大陸學歷造假「保錄取」產業鍊禍延香港,亦值得關注香港大專院校產業化後遺症。本台發現,各間大學自負盈虧的研究專上課程數目過去4年內增加逾23%,與陸生急升比例成正比,其中深受陸生歡迎的港大上學年學費收入達30多億港元,冠絕八大。有分析指出,香港「學店」亂象普遍,今次亦反映香港「大陸化」下沾染了腐敗本質。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今年 5 月爆出有大陸碩士生用假學歷入學,並展開全面徹底及報警;院長蔡洪濱近日親自向大陸官媒《財新網》揭露,暫發現約 30 多名「假學歷」學生,全為中國籍,料最終或涉及 80 至 100 名學生,又指中大、理大、都大等均發現類似個案。校方詳盡公布造假經過及調查過程,向外強調「涉及集團式運作,中介造假手法達到驚人地步」。同時,率先揭發事件的中國小紅書和微博等,「港大保取錄終於暴雷」成為熱話。

大陸中介機構提供一站式服務保證入讀港校

據大陸中介公司在網上宣傳,過去多年大陸流行「保錄取」升學文化,多數先找中介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配對合適學校和介紹人;整合「合要求的」成績單、學歷文件等,增加取錄機會。其中,香港對大陸而言最為「吃香」,皆因賣點是香港最鄰近的「海外升學地區」、在全球排名上有一定認受性、公信力,「含金量高」可作晉升、取得香港身分證或移民的跳板。

坊間有一系列的「保錄取」套餐,由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等八大資助院校,以至自資院校恆生大學、珠海學院等都「有價有市」,收費按取錄難度、學校課程排名、學費和學額等標準,至少值數以十萬元人民幣,另要會要求報名費、文書費用等。另不少人會推介「水碩」、即主攻「易入、易讀」的香港一年制碩士課程,部分課程標榜沒有語言要求、只需大學畢業等。

以今次出事的香港大學為例,學院強調錄取流程一向按港大要求進行,在向學生發有條件錄取後,學生須安排本科學校直接向港大提交成績單、學位證等資料,或經具公信力平台提交查驗報告,再經學院和學校兩級審查通過,方可發出最終錄取信。不過學院分析「保錄取」合同和相關材料後,發現有些中介「一手包辦、兩頭欺瞞」,令學生也被蒙在鼓裡、令假學歷申請更難識別。

升讀香港院校成大陸人升職、移民跳板

香港任教理工大學多年的前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表示,前行政長官曾蔭權開始推行要將香港大專「教育產業化」,放權予院校開辦以授課為本碩士、博士等研究生課程,讓學校自負盈虧、自訂收生人數,自此成為不少大學主要增加收入的途徑,亦助校方與國內不同單位合作、拓展業務,以及增添工作機會,應付高薪厚職。他直言,過去香港的大專院校「學店」現象、濫收學生問題一直存在,而招收的目標正是熱衷來港升學的陸生,收生要求相對寬鬆。

鍾劍華說:「開辦課程『好慳水慳力』。一般碩士課程1年多就可以畢業,教起來可以很草率。例如找一些有知名度的教職員,給了課程主任頭銜,但到頭來未必全部內容都是由他教授,當中會找些街外人兼教,故有些課程有『水份』是無可否認。有些課程甚至是度身訂造按國內市場來訂制,有些課程本來用英語授課,但實際是用普通話,故很大比例都是國內學生。」

他指出,過去香港院校出現假學歷時有發生,不過今次港大風波情況特殊,反映集團式造假情況嚴重,相信校方擔心輿論影響自身信譽,而不得不高調處理。

事實上,據港府教資會文件,香港各間大專院校的研究院修課及研究課程數目,過去4年持續上升,由2019/20學年58800個,大增逾23%,至2022/23學年達72400個,當中逾9成為自資課程,而且大部分入讀學生來自大陸,與陸生急升比例成正比。

以今次出事的港大為例,過去一直深受陸生歡迎。據港府最新資料,港大自資研究院修課及研究課程學費總額由20多萬至過百萬不等,學生人數由2020/21學年的逾1萬個,升至2022/23學年的逾13600個,升幅達36%,當中大部分來自內地。同時亦帶學校收益,據教育局近月向立法會財委會提交的文件中披露,八大院校於2022/23學年合共有約1,260億港元財政儲備,即約等於港府財政儲備的6分之1,當中香港大學以371億港元榜首。港大於去年獲教資會撥款59億港元,學費及其他收費亦有逾37億港元,兩項收入均冠絕八大,共佔港大總收入約75%。

本台正向港大等學校跟進收生問題,正候回覆。

記者:夏雪(華盛頓) 編輯:溫曉平



from RFA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hk-master-07052024180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