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3 January 2023

美國科學家如何與中國軍方合作:“警鐘”

原文標題:How U.S. Scientists are Collaborating with China's Military: 'Wake-Up Call'
原文作者:Didi Kirsten Tatlow 
發表日期:2023年1月12日


***本譯文版權歸作者/刊登機構所有。***

《新聞周刊》看到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具有潛在軍事用途的機器魚 #1 (robotic fish) 只是美國及其盟友與中國軍方相關研究人員合作的數百個例子之一。

這項研究主要關注美國主要的北約盟國德國的科學家,揭示了西方科學機構和與中國軍方有聯繫的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規模遠遠超過了此前的報導。

這份報告在華盛頓特區出版前與《新聞周刊》獨家分享,發布之際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日益緊張,喬·拜登總統的政府將中國列為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並採取更多措施限制技術轉讓。

科學機構對不斷變化的時代反應遲緩,報告“民主國家是否應該為與中國的研究合作畫紅線?”的作者杰弗里·斯托夫說,該報告評估了 2016 年至 2022 年 5 月期間發表的 43,000 篇論文,其中約六分之一的研究有美國的共同作者。這份約 250 頁的報告列出了 835 篇聯合論文,這些論文來自德國——有時還有其他盟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解放軍合作。

斯托夫告訴《新聞周刊》:“看到與中國軍事組織的大規模研究合作持續有增無減,我真的很驚訝。”

“對於有意或無意贊助如此多涉及中國國防研發和工業基地的研究的歐美政府和基金會來說,這應該是一記警鐘,”他說。 “即使在基礎科學研究中,我們與誰合作也很重要。”

斯托夫說:"科學[家和科學機構]需要通過在與中國的軍事敏感研究中劃定紅線來做出回應,這個國家對美國及其民主盟友(如台灣和德國)構成了深刻的軍事和道德風險,"斯托夫在包括國防部在內的聯邦機構工作了20年,重點關注中國的技術發展。他最近成立了研究安全與誠信中心。

美國資助

作為報告的一個方面,斯托夫查核了美國聯邦的研究資金,發現能源部、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國防部資助了與中國軍事研究人員有聯繫的多個合作項目。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表示,它暫時不能對它是24份涉及與中國主要核武器開發機構--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CAEP)合作的出版物的資助者這一發現發表評論,但它補充說,要提出一項為基礎研究劃定紅線的法律或政策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

"研究安全戰略和政策主管麗貝卡·凱澤 (Rebecca Keiser) 告訴《新聞周刊》:“然而,關於基礎研究應該如何定義,以及基礎研究的範圍應該是什麼的討論是有的。此外,還有關於如何識別基礎研究中的風險以及如何解決這些風險的討論。”

該研究稱,涉及中國三所大學的文章中提到了美國軍隊的資助,這三所大學是中國軍方“國防七子”或“軍械工業七子”系統的成員。

國防部長辦公室發言人蒂姆·戈爾曼在給《新聞周刊》的一份聲明中說:“在每年發表的大約180萬篇科學期刊文章中,軍隊沒有追溯確定過去5年中與受資助的美國研究人員聯合發表的所有作者的隸屬機構。”

但他補充說,軍方“既不資助也不與解放軍研究實體合作”。

能源部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中國駐華盛頓的大使館和北京的外交部都沒有回應關於美國科學家與中國軍方合作程度的置評請求。

機器魚

該研究中提到的一項合作是美國、德國和中國的科學家之間的合作,目的是弄清楚如何製造能夠像真魚一樣流暢游動和快速轉向的機器魚。

該研究發表於2020年,用了一個充斥術語的標題:“基於CFD的機器魚運動控制參數調整(CFD based parameter tuning for motion control of robotic fish)”,其中兩名合著者隸屬中國關鍵的高超音速武器測試和開發設施,即位於四川省成都北部“科技城”綿陽的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與發展中心(CARDC)。中國的核武器研究設施,即CAEP,也在綿陽。該城市隱藏在青藏高原邊緣的平原上,是中國最敏感的軍事研究中心。

此外,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Animal Behavior)的合著者也加入其中。

人在台灣,多年來一直記錄中國對“機器魚”#1 (fishbot) 技術的追求的國防分析師溫德爾·明尼克 (Wendell Minnick) 說,這篇論文看起來“非常先進”。

機器人魚被用於娛樂,但也可以是具有軍事用途的水下無人車(underwater unmanned vehicles (UUVs))。在中國,負責建造這種技術的部門被納入該國龐大的軍民融合經濟中。機器人魚也可以用於情報收集—美國中央情報局曾經開發了一種名為“鯰魚查理 (Charlie the Catfish)”的監視魚,用來收集水樣本等信息。

“他們可以幫助解放軍海軍在戰爭期間為他們的潛艇劃定藏身點,”明尼克說,他出版了一本關於中國機器魚原型的,將“目標識別”列為一項技能。

“我敢肯定,如果麻省理工學院看到(合著者)發表的內容,一定會心臟病發作。”

麻省理工學院在一份電子郵件評論中說,它“並未與CARDC的達成任何研究協議”,並補充說,“麻省理工學院要求受聘研究人員的活動,包括非正式合作或對出版物的外部投入,如本文,須合乎美國的法律法規。”

“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麻省理工學院的領導人明白研究安全所面臨威脅的重要性,在此前提下致力以平衡的方式與中國進行研究合作”,但“重申,麻省理工學院和美國為學術合作和開放交流保留空間至關重要,”它說。

去年年底,麻省理工學院推出了一項中國戰略,以管理研究風險。

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表示,他們會發表評論,但截至發稿時尚未發表評論。

數十年的合作

西方的科學原則認為,自由和開放的科學造福全人類,這種觀點導致了廣泛的國際科學合作,幾十年來也幫助推動了中國的經濟、技術和軍事發展。數以百萬計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生離開中國到西方學習,與此同時,中國從1976年毛澤東時代結束時的一個貧窮國家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裝備最精良的軍隊之一。

但與美國的地緣政治競爭也在加劇,因為中國尋求將其軍隊建設成為不可戰勝的軍隊——正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所說,最遲到 2049 年要做到這點。

儘管如此,美國和歐洲國家之間的科學合作仍在繼續,包括與屬於中國軍事研究所和實驗室網絡、大型國防工業及其軍民經濟的研究人員的合作。

這現在在美國引起了不安。

據斯托夫說,追踪協作並不總是那麼容易。首先,它通常在各個研究人員之間非正式地進行,因此不會寫在正式研究協議的文本內。

此外,斯托夫說,一些中國機構可能會掩飾——或不提及——他們的軍事聯繫,阻止海外訪問網站上的關鍵信息,或者錯誤翻譯實驗室名稱,顯然是為了掩蓋國防關係,這會帶來特殊風險。

在一個例子中,位於四川成都的中國電子科技大學的一個實驗室的英文描述是“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Communications (國家通信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但它的中文名稱為“抗干擾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此外,“當你看一下共同作者在引用的合作之外可能做什麼時,真是惡劣得令人震驚,”斯托夫說。

位於綿陽的軍方空氣動力學研究所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與發展中心#2的一名機器魚論文合著者同時在研究如何優化俄羅斯戰鬥機的一種被稱為“眼鏡蛇”的動作,在這種動作中,飛機在飛行過程中會重新抬頭,其寬大的機翼就像蛇的外罩。

在另一個例子中,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與發展中心的網站沒有提到它是一個軍事研究所,而是專注於技術細節。在簡史中,它只說它的成立是為了發展“中國的空氣動力工業和國民經濟”。

在其2021年的年度報告中,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范召林身穿西裝,未被指認為軍官。 但在《綿陽日報》的一篇報導中,范被確定為解放軍“63820部隊司令員”。 衡陽市官方媒體《衡陽公告》的一篇報導稱,範某擁有少將軍銜。根據網上的中文報導,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與發展中心具有多重身份,包括軍事科學院 (AMS) 空氣動力學分院和解放軍第 29 試驗訓練基地。 該中心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國際層面

雖然新報告的關注重點是德國這個科學大國和重要盟友,但科學是高度國際化的;美國和英國構成了兩個最大的子集。除了7,000篇至少有一名美國作者的出版物外,還有3,000篇列出了英國、以及中國和德國的作者。

在德國和其他盟國研究人員與解放軍合作的 835 篇聯合論文中,有 283 名共同作者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CAEP) 的 17 個分部,該研究院是中國位於綿陽的核武器和先進武器聯合體,隸屬於中共最高軍事機構中央軍事委員會(CMC)。

斯托夫估計涉及美國的合作總數更大:“肯定有幾百個,可能有幾千個。”

10 月,喬·拜登總統將中國列為競爭對手——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技術上和軍事等各個方面。

拜登在他的國家安全戰略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一個既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又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來做到這一點的競爭對手。”

在中國工作至 2020 年的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倫理學專家艾麗西亞·亨尼格 (Alicia Hennig)表示,許多中國以外的科學家缺乏語言或政治或文化經驗來評估他們正在處理的事情,這是“非常有問題的”。

“人們缺乏對風險的認識。或者他們只是疏忽大意,”亨尼格在接受采訪時說,並指出一些軍事合作也可能有裨益的—例如在人道主義領域。

“但很明顯,與中國合作不是為了這個,”她補充說。

斯托夫說,風險不僅限於與直接在解放軍和中央軍委會研究系統工作的科學家合作。

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CETC)等國有國防企業以及主要支持屬於兩個“七子”國防和軍械網絡的中國國防基地的大學也有廣泛合作。在這方面,美國和德國公司都參與其中:在一個例子中,微軟的研究人員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一個國防實驗室合作,發表了一篇關於 "特殊環境下的先進複合材料 "的文章,研究報告說。

“微軟完全遵守美國法律——包括美國出口管制和製裁法律法規,”微軟發言人通過電子郵件表示。 德國化學巨頭巴斯夫也被確認與軍方附屬研究人員合作。 巴斯夫公司沒有及時為本報導發表評論。

該研究確定了 100 多份出版物,據報導德國研究基金會 DFG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資助了合作。基金會承諾將“仔細分析”該研究,並補充說,“基金會定期對與中國進行科學合作的框架條件進行測試。”

位於柏林的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也被列為資助方。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一位女發言人說:“在聯邦教育和研究部 (BMBF),我們盡一切可能防止德國的研究,特別是接受聯邦教育和研究部資助的研究,被用以增強中國的軍事實力。”

她補充說:“特別是在中國政治授權的軍民融合戰略的背景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對許多研究領域不斷增加的擴散風險感到擔憂。”

去年,拜登政府採取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舉措,通過了《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晶片法案),該法案將中國與研究相關的某些行為定義為“惡意”,並限制合作。

但基礎研究——以及隨之而來的無形知識轉移——不受商務部管理的實體名單的限制,該名單禁止敏感出口或與被視為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實體合作。

斯托夫說:“晶片法案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大步,”但他補充說:"美國政府沒有能力監督、執行,甚至充分的風險評估也做不到。”

“我不是在指責德國人或美國人開發軍事技術並將之交給中國人,”斯托夫說。 “他們可能在做很好的科學研究。但有一個子集,即使對外行人來說,研究本身顯然也有軍事用途。”


註:
#1 - 原文分別用“Robotic fish” 和“fishbot”來表示同一種東西,為方便理解,統一譯作“機器魚”。
#2 -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又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九試驗訓練基地(中國人民解放軍63820部隊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4%B8%AD%E5%9B%BD%E7%A9%BA%E6%B0%94%E5%8A%A8%E5%8A%9B%E7%A0%94%E7%A9%B6%E4%B8%8E%E5%8F%91%E5%B1%95%E4%B8%AD%E5%BF%83)




主要參考資料



原文網址:https://www.newsweek.com/how-us-scientists-are-collaborating-chinas-military-wake-call-1773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