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6 December 2018

羅冠聰 香港在大國夾縫之下的籌碼

感謝The Economist (經濟學人)的邀請,在他們的週年晚宴上與Martin一起擔任講者,前瞻2019年世界及香港的變化。

大多座上客都是企業代表或商界菁英,我當然不敢班門弄斧,但畢竟在政圈前線工作,多少也能捉摸到香港以及世界的政治脈博。香港本地商界最關心的,必然是中美貿易戰對香港的影響,以及中國日益明目張膽的染紅浸透工作下,香港的法治以及制度能堅守多久。

能在香港做生意的,很少人會喜歡北上,因為無論你有多喜歡錢,兩地呼吸的始終是不同的空氣,免於被無理抓捕的權利,只有在一河之隔的香港能感受到。人的安全感是無法用任何物質想完全補償的,只能稍稍減緩,用燈紅酒綠以及銀行跳升的數字來說服自己,一切甘願的屈服都是值得的。

所以,往大陸跑商的,都是因為經濟紅利而在人治體制下存活。即使大多數人都表示資本是「西瓜靠大邊」,必然是靠攏中共那一塊大餅,心底清醒的個體,還是不少的。在論壇上我便明確指出,無人預計中美國際秩序的競爭會在短時間內完結,而香港必然是兩強角力的場所,以往國際社會放任中國在香港浸透及破壞的日子已不復見。

香港的自主,即將會與香港的經濟扣連一起。我曾聽說過政府官員要香港像新加坡般發展,即使不是By the people,也是of the people和for the people--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香港隔離一個自主的政體十萬九千里。如果中共的控制日益加劇,它只會永遠是by the PRC、of the PRC以及for the PRC,而國際社會是不可能相信中國政府對於香港自治的一套說辭。

政界內經常流傳一個說法:與97年相比,香港的GDP佔中國整體下跌不少,已到了一個可供忽視的地步。這不是一個政治現實的判斷,反倒似是中共流傳的政治宣傳。事實上,中國對香港的人心回歸、收復工程,必須要建基在香港人也自甘墮落、對民主自由價值也徹底動搖的基礎上,形成一種香港是可隨便被拋棄而失去抗爭希望的「遺民」心態,慢慢形成「無可奈何」地融合中國的氛圈。但我們,包括民主派,其實尚未建立一套「香港對於中國及世界」有何用的說法,去抗衡這種自我放棄的官式宣傳。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足可見到香港其實在大國夾縫之下,作為列強鬥爭的緩衝區、情報搜集區以及動盪但又安全的戰線,是有著無可比擬的重要性,非單單用GDP就能夠衡量。要打破無力以及促使民主派進一步深入抗爭策略,有對於「香港重要性」的知性分析是相當重要,這會令我們知道枱上有多少籌碼,可以如何運用。

有朝一日,也許在港經商的國際大企業都要捍衛香港的自主狀況,來保障自身的經濟利益,那就真正是可堪翻盤的局面。當然,我並不是要大家寄厚望予商界,但作為一種因素去分析香港的政治角力,的確是有些微轉變的可能。在2019年,也許我們會見到更多美國就獨立關稅區以及香港自主的爭議,大量在港的美企以及代表要坐穩了。

題為編輯所擬


from [香港獨立媒體]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6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