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1 August 2018

实体经济的全面收缩即将到来 既定政策面大考

来源:
前沿观察

如果说去年到今年上半年,金融业经历了一轮明显的收缩,那么可能从现在开始,实体经济的收缩期即将到来,中国经济增速必然会再度下台阶。

虽然这种收缩可能不一定是直线下行,因为稳增长的力度还在,会随着经济变化而改变,但是现在不可能来一轮超级大刺激,即使因稳增长短期企稳,但是之后还是会继续下行。

本周公布的7月份经济金融数据显示,许多数据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这确实让人意外,而且可能会出现史无前例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同步大幅收缩。

本文先通过数据分析,为什么说实体经济会出现一轮全面收缩,进而分析既定政策会面临怎样的大考。

1,为什么说实体经济会全面收缩?

这周官方发布的诸多数据,显示了实体经济已经进入了供需双弱的局面,而且几乎所有的数据比市场预期的都差。

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几乎都进入或将进入收缩的阶段。如果说1997年或者2008年遭遇外部金融危机冲击之后,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出口下行的问题,那么现在内需和投资也在不可避免的快速下台阶。

如果只是出口下行的问题是不怕的,用投资顶上去就可以,但是现在投资这个千斤顶也已经疲倦了。基建投资增速断崖式下跌,而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回到了1999年的水平。

从笔者所了解的最近财政部关于隐性债务文件的情况来看,虽然中央尝试发动基建这个马力,但这个老黄牛已经太累了,很难真正发动起来。

一是,隐性债务的整顿不会放松,只会加强,地方不可能独立形成对基建的支撑火力。二是对各地建地铁之风前段时间已刹车,目前看不到掰回来的迹象。三是即使中央层面加杠杆,也面临诸多难题,比如铁总去年效益不错,但赚的钱也不够还利息。

最近市场也风声,为了支持地方专项债的发行高峰度过,有可能会调整银行持有地方债的风险权重,这与当年鼓励银行买债而将地方债纳入央行抵押品范畴类似。万亿专项债正在快速赶来救场,对投资可以起到一定的企稳作用,但是也很难对抗整体的下行压力,明年很大幅提高中央政府的赤字率估计不可避免。

房地产仍然一枝独秀,但是即使如此如果将土地购置费从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剔除,那么房地产开放投资增速就从10.2%变成了-4.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显原形必定会在下半年开始,那时经济增长的压力会更大。

前沿君找了一些数据进行分析,一组是快速下跌的数据,一组是仍在上涨的数据。可是,该涨的却没有涨,该跌的却在涨。两者的反差很大,预示着经济未来的困难局面。

2,投资:基建断崖,地产将见底

稳经济,在中国过去传统的观念其实就是稳投资,因为投资立竿见影、马上见效。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飞流直下三千尺”,从过去长期的20%左右的高位,回落到了个位数8%左右以后,今年又一次急剧下滑,现在已经到了5.5%的增速,与近20年前的1999年某月的数据持平,这种趋势快速下跌不可能通过政策之手扭转方向。

原因是什么?主要是基建下滑得太厉害了。基建的增速今年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去年12月份的增速还有19%,但现在只有5.7%(不含电力)了。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包括四大板块:基建、房地产、制造业和其他。基建断崖了,现在最需要关注的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曾经在2015年已经触底接近不增长了,累计增速到了2.5%。但是在这几年“去库存”和房价暴涨的推动下,一下又起死回生到了两位数的增速。

虽然房地产的调控去年以来,一直不断,但是今年从月度累计数据来看,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明显回暖,3月份以来连续三个月在10%以上,6月份短暂调到7.8%,7月份马上反弹到了10.2%。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回落应该是个大概率事件。

目前,贸易战走向仍不明,但如果2000亿开打,必定会对制造业投资带来直接的影响。制造业投资与PPI直接相关,但是从PPI数据正在高位回落。

这轮制造业的回暖实际上是从2016年三季度开始的,PPI也走出了长达40多个月的负区间开始爬起来。动力主要来自几个,一是国际油价上涨,带动上游行业翻身。二是国内供给侧改革发力。三是在供给侧发力后期,环保加码,上游行业再添一把火。最近钢铁价格仍在不断创新高。

但现在,除了环保之外,则三大推动制造业扩张的力量都在减弱。供给侧改革也又过去的“三去”为主转为“补短板”为主,发改委最近也公布了数据显示去产能的目标完成非常好。

如果上游行业不能火下去,带来的不仅仅是制造业投资的回落,而且还是整个国企盈利状况的恶化。这几年,因为上述三大因素,上游行业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中下游嗷嗷叫。这个周期在基建扩张的预期下,还会延续一段时期,但是明年会逐渐过去。

3,社消增速超预期回落

应当说,消费在这些年来一直非常平稳,也是整个经济的稳定器,起到了托底的作用,增速维持在10%以上。

但是从去年年底开始,消费增速陡然掉到了10%以下。方向已经变了,今年则在去年的基础上突然加速下滑,一路掉到了5月份的8.5%的低点,创下了15年的新低,市场震惊,但官方解释是短期因素,比如端午节假期三天和去年月份错位、汽车降关税在7月份带来的消费延期。

但这个解释很难有说服力,因为在经过6月份反弹之后,7月份的数据又再次回落到了8.8%,令市场很意外。

如果说基建拖累了投资增速,那么汽车销售则明显拖累了整个消费的增速。汽车消费的增速出现了断崖!4月份乘用车的销量增速是9.6%,5月份为3.9%,6月份为-3.1%,7月份为-5.5%。

更关键的问题是,消费的增速靠的是居民收入增速。今年以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又开始跑输GDP增速了,一季度低0.2个百分点,上半年低0.1个百分点。收入分配结构出现了扭曲,但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却很少。

这几年,居民杠杆率狂飙,房价狂飙,买房居民享受了资产价值上涨带来的快感。即使在底层,也可以享受到便捷的金融加杠杆服务,消费贷、现金贷迅速发展,席卷县城。于是,大家看起来都变得富裕了。现在,潮水褪去才发现了许多人在裸泳。

所以,现在出现了新的争论,我们到底是消费升级了,还是消费降级了?

当消费增速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快速下行,这意味着整个经济的稳健性会大幅降低,因为外需面临的挑战不必累赘,内需再继续滑落,可想而知,即使在供给侧再度扩张,但扩张的后果不过是产能过剩。

消费的快速回落是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这需要改变收入分配结构,真正的减税、真正的藏富于民,让已经在房地产上加满杠杆的居民得到休养生息,否则经济收缩的大趋势无法扭转。



4,经常项差额变异

之所以专门拿这个图出来,因为这个数据断崖确实令人震惊,经常项下一季度突然出现了高达341亿的逆差,关键是二季度并没有实现大反弹,顺差也仅仅只有58亿,这很可能说明经常项进入了新常态。

虽然今年上半年,中国尝到了一些资本项下资金流入的甜头,但是如果没有经常项的顺差,未来人民币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还有不到三个月将要召开进口博览会,各地及央企都准备买买买,很快进口的增速会继续攀升,中国的贸易顺差将会被迅速消耗掉。

人民币目前正在接近7的当口,这个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未来,中国也许会出现经常项和资本项双逆差的局面,但是资本项未开放、人民币国际化也才刚起步,如果叠加经济下行,未来人民币该怎么办?

5,不该上涨的上涨数据

70个城市的住房价格指数,应当说在去年调控之后,维持了相当时间的平稳,从2017年10月到2018年5月基本在下行震荡,但是从6月份开始房价又起来了,7月份继续冲高。

当市场嗅到了一点点宽松的味道,房价总是第一个反应。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现在一枝独秀的就剩下房地产了,大家都看穿了,都在继续赌:万般皆下品,唯有房子高。经济在下行,还只有靠这个夜壶?

虽然上面要求“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可是没有真正的基础性制度改革,如何遏制?靠限购限贷限售已经走到了头。

正如上文所分析,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行不可避免,但是短期在房地产上玩火也不是不可能,因为稳增长工具有限,房地产不能垮。如果这样,房价的泡沫可能还会扩张(当然不同城市不一样),这也是全民赌房地产的原因。但这也会带来更大的危险在后面。

另一个不好的数据是失业率。上个月初L访问中东欧,每到一地介绍中国经济情况时,都不忘提到中国的调查失业率数据,因为这个数据得到了很大改善,已经连续三个月在5%以下了。

这是他任内极力推动公布的数据,第一期的数据也是他提前透露的。可是,这个月失业率明显反弹,从4.8%上升到了5.1%。如果真的要落实对“僵尸企业”的出清政策,再加上贸易战的影响,失业率的数据可能还会继续走高。

CPI是影响经济的核心指标,虽然从目前来看,2.1%的数据确实不算高,似乎不用太担忧。但是从今年的趋势可以看出,CPI在迅速上行,趋势已经形成。

而且,未来物流是贸易战、能源价格、环保,还是粮食减产都是推动CPI继续上行的因素。最近市场对于滞涨的担忧开始多了起来,经济增速下台阶,但是物价却在上行,前景不乐观。

而且,CPI上行和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的货币政策形成双重制约,进退两难。国内要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需要宽松,但是宽松会导致资产价格的进一膨胀,以及人民币的进一步贬值。

昨天银保会发的文件,要求进一步松信贷,显得很急迫,不仅仅对企业松,而且对消费贷也要松,金融系统在稳增长上已经加大马力了,政策发生了大转弯,之前的严监管时代似乎过去了。这也说明了,当前实体经济面临形势的危急。

6,对既定政策的真正大考

当经济走向的大方向已经明朗,下一步考验的就是政策的应对,尤其是这几年的既定政策,会否出现大变?未来会否会提出新的政策方向,来解释及应对局面。

1)如何解释即将下行的经济形势?

当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开始下台阶时,中国提出了“三期叠加”以及“新常态”来解释经济增速的下滑,这也等于从官方层面结束了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讨论,鼓吹高增长的人士被边缘化,主张下台阶的一派取胜。

但是到了2014年,全球油价开始迅速下跌,全球经济都在收缩,2015年中国经济也出现了明显的困难,于是在当年进行了五次双降操作,并在年底提出了一揽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这个时候,宽松派取得了胜利。这推动了大宗商品和房价的迅猛上涨,到2016年三季度中国经济终于开始走出通缩,PPI开始转正。

这时候官方提出了新的解释,也就是中国经济将呈现L型的增长。确实,之后经济维持了一段时期的平稳,但是今年下半年,新的转折点又开始来临,新的下台阶又开始。

这时候,需要新的词语来解释这个现象——重提“三期叠加”显然不对,也许重提“新常态”,似乎也不妥。那么什么是新的解释模型?

这需要一段时期的博弈、磨合才能定向。因为毕竟,现在收缩的信号已经出现,关键是承不承认这样的收缩,以及准备在政策层面做多大的对抗?

这轮下行与过去都不同,因为即使在2016年经济企稳后,也并没有减弱,包括铁路、水利、棚改的投资。这些投资及其他的政策,表面上迅速稳定了增长,但其实挤压了民间投资。经济周期好与不好的时候,中国都在稳增长,国有经济都在大幅扩张。

现在终于发现,继续这样的模式稳增长太难了,约束条件太多了。货币不可能再来一次大刺激了,地方隐性债务不能再狂奔了,老百姓的六个钱包也被耗得差不多了。

这时候就需要对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修正,如果真的不能100%实现2020比2010翻番,那么实现90%也可以吧?

但从另一方面讲,这种下行,可能是对改革的拖延,因为反正自然规律就要下行,所以一旦承认了会经济下台阶,那么整个系统就失去了作为的积极性,要么过火,要么过冷,刚性体制难调。实际上,中国并非没有增长的空间,而是没有围绕市场机制和效率提升来做改革。

2)去产能终结之后,上游行业在环保的支持下还能走多远?

上游行业确实在供给侧改革和环保加码的双重推力之下,这几年火得不要不要的,至今这把火仍然非常旺盛,因为对基建加码的预期,钢铁行的价格仍在飙升。

那么,当2016-2018年的三年去产能的计划结束之后,这些上游的产业的价格继续上涨的动力是否存在?最近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今年的进度又大幅提前,很可能在年底前,这些目标就完成了。那么,对于这些行业来说,下一步的压力就只有环保了。

上游的行业在中国制造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些行业价格失去动力,整个工业品价格可能会进入一个通缩的状态,进而导致制造业投资的低迷。同时,如上文已分析的,对整个国企的盈利将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那么,上游行业的“新周期”会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将有什么样的办法应对?

3)去杠杆政策的考验

对于去杠杆问题,市场已经猜测纠结了好几个月,本文不展开。

4)房地产这个夜壶怎么办?

这是最纠结的问题,虽然房产税的传言每周都要来一次,但是至今看不到马上出台的可能。

房地产仍然是当前经济的顶梁柱,牵一发而动全身,房地产开发投资回落也意味着经济新一轮下台阶的开始。同时,也意味着,地方真正要迎来财政紧张的时代。

从政策走向来看,必定是促进房地产平稳发展,坚决遏制暴涨,同时也坚决遏制暴跌。这个顶梁柱不能垮,这个夜壶必须要用。

只是这个夜壶的风险越来越大,如果使用过度,可能直接碎掉,惹得一身骚。如果现在直接放着不用,尿急也比较麻烦,撒在地上还是一身骚。烫手的山芋,但却必须面对。

从年中的风向来看,上层对房地产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大。这时候尤其需要注意政策出现左右互搏、内部摇摆,“既要又要”,目标不清晰,最后什么都要不到。

7,寻找新路

所有的经济发展,最后都是为了人民。虽然短期可以左调控、右调控,但是从长期来看,稳健的经济体必定是有长期的创造力,有稳健的消费能力。

这就需要藏富于民,休养生息。尤其是这几年被房地产加杠杆压坏的居民,更需要休养生息。

1,大规模地减税——这是真正的减税,而且必须要讨论砍掉不必要的开支,如果不讨论大规模的减支,减税必定是一句空话。

但是现在阻力很大,很多是以改革的名义加税,比如要增加直接税比重,所以要增加财产所得税,但是在增加直接税的同时,间接税却没有减。

再比如,因为征管的改变,征管手段加强导致过去普遍的避税减弱,因此最后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的实际税负负担都在大幅增加,比如最近的税务征收社保费,以及未来对部分个人综合所得的征税。最后很可能实际上都是大幅的负担增长而不是减负,导致和官方宣传的减税感受相反。

所以,现在需要真正的减税,需要是企业和居民可以感受到的减税,而不是一面口头上减税很大规模,但总量上税收却是以数倍经济增速的速度增长。这不是真正的减税。

2,认真地改国企,加快私有化而不是通过混改扩大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变卖资产可以回收现金,增加政府收益,改善政府资产负债表。尤其是在竞争性领域,应当真正地考虑国有退出,而不是四处扩张。

3,认真考虑农村土地改革——土地和房地产的长远改革,不能操之过急,但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4,大幅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预见性,尊重市场、敬畏市场,减少对市场的折腾。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808/%E5%AE%9E%E4%BD%93%E7%BB%8F%E6%B5%8E%E7%9A%84%E5%85%A8%E9%9D%A2%E6%94%B6%E7%BC%A9%E5%8D%B3%E5%B0%86%E5%88%B0%E6%9D%A5%7C%E6%97%A2%E5%AE%9A%E6%94%BF%E7%AD%96%E9%9D%A2%E5%A4%A7%E8%8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