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6 July 2018

黑夜已深,白昼将近,你还相信童话吗

作者: 白昼将近

疫苗安全,关系到千千万万中国家庭和孩子的性命。

这些天,山东疫苗案一直牵动着公众的神经,随着记者和监察部门的深度介入,一个庞大的疫苗非法经营网络正在浮出水面。

面对疫苗问题,公众再怎么关注都不为过。

随着一篇名为《疫苗之殇》的文章在朋友圈疯转,再次点燃了公众对疫苗问题的关注。该文作者叫郭现中,现在在财新就职。《疫苗之殇》是郭现中在南都的时候花了3年时间,走遍了全国各地,采访了无数因问题疫苗导致家破人亡的案例之后完成的一篇深度报道。

今天,为大家找到了郭现中当年拍摄的7分钟纪录片——《疫苗之殇》以及记者手记,一方面希望直接呈现记者本人的亲身感受,一方面也希望唤起更多人对疫苗问题的关注。

以下为采访手记全文:

每个案例都是家破人亡的巨大悲剧

引子

焦素芳是我在河南商报工作时的同事,同时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

那时,她负责一个专门写情感倾诉的专栏,每天打开报纸都可以看到一段或缠绵悱恻或惊心动魄的感情故事。文笔就像是她的人一样,细腻而温婉。

她的家庭也一直是我们暗暗羡慕的,除了她自己工作稳定,那个老是被她亲切地叫为‌‌“小陈‌‌”的老公,憨厚而低调,做一点煤炭生意,早早就买了车买了楼。

2008年我离开郑州进入南都工作,生活的交集少了,共同话题也就少了。我慢慢淡出了那个圈子,虽然心里依旧留恋,但也仅剩下网上遇见时的简单问候。后来听说她老公开了家很大的饭店,不久后我出差路过郑州,我还特意去了。嘈杂的大厅里,从夫妻俩的脸上,我看到了明媚的希望。

2010年下半年,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看到她在网上出现,不过奔忙中的我也没有过多在意。直到有一天,我们共同的一个好友悄悄告诉我,‌‌“焦姐出事了,她孩子打疫苗病重,现在北京住院‌‌”。‌‌“什么什么,打疫苗住院?‌‌”我闻所未闻。一个月之后,我正好有机会出差到北京,在空军医院的重症病房里,我看到了以泪洗面的焦素芳,以及她因为服用大量激素而全身浮肿变形的儿子陈逸卓。

为了给孩子治疗,那时他们已盘出饭店,‌‌“不够就再卖房子,我只要孩子‌‌”。我找不出更多的词汇,只能附和着,说是的,孩子在,希望就在。但仅一个月之后,就传来了孩子去世的消息。我震惊了,脑海里忽然想起在病房外的走廊里,她无意间说的一句话:这些病房里还有好几个因为打疫苗住院的孩子。

庞大机器

一想到一对四十来岁的父母失去养到13岁的儿子,作为旁观者,我的心都痛到痉挛。我想要一个答案。我想知道到底陈逸卓是孤例,还是真的有那么多孩子也正被疫苗的异常反应折磨。如果是后者,概率有多大?有没有可能避免?出事了能否赔偿,找谁赔?我必须要知道,因为,我也会做父亲的。

我首先从导致陈逸卓殒命的甲流疫苗开始调查。从卫生部的网站上,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2009年)6月初,我国各家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产企业从WHO获得可直接用于疫苗生产用毒种,按照季节性流感疫苗的生产工艺经过研制、生产出临床试验用疫苗,7月22日开始临床试验,经过现场检查、注册检验、审评审批等各个过程,从9月初开始陆续有8家企业通过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生产注册申请。

仅仅不到90天,一支用于上亿人注射的疫苗就高效率地走完了从立项、临床试验到上市的全过程,对比西方几大疫苗巨头即便坐拥雄厚的研发实力和领先多年的生产工艺,要推出一种疫苗也需要短则半年、长则几年的时间,这种做法形同儿戏。也正因为如此,甲流疫苗从上市就一直伴随着非议,而且仅仅几个月之后就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好像从来没出现过一样,除了留下一些或死或残的孩子。

不久之后,2010年3月,著名记者王克勤的调查报道《山西疫苗乱象调查》刊发,其核心就在于指出了地方疾控对疫苗冷链管理的缺失。此文一出立刻引起轰动,再一次引发人们对疫苗问题的忧虑。然而卫生部在调查之后,一边否认文中提到的大多数案例与疫苗有关,一边辩解说短暂高温暴露不会影响疫苗的安全性。事情又一次不了了之。

再之后就是2010年9月开始的全国性的强化麻疹注射,运动式的大规模注射又一次伴随着各地此起彼伏的异常反应报告,而这一次,连疾控中心内部的专家都忍无可忍,不断出来批评卫生部这一举措。上海疾控中心的陶黎纳甚至给当时的卫生部长陈竺的公开信里写道:‌‌“这种‌‌‘宁可重复接种一千,不可遗漏接种一个’的一刀切做法已经严重脱离实际,既无法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也对广大儿童的健康造成了没有必要的负面影响。

我们国家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卫生资源极为有限,但在麻疹与脊灰控制问题上,对已经常规接种的人群反复做强化免疫接种,浪费大量资源,还有不必要的安全性风险,实属折腾。‌‌”而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副主任、医学博士王月丹也说:‌‌“这令人遗憾!不过,我还是那句话,这次的强化对于世界消灭麻疹没有丝毫的帮助,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暂时压制住麻疹发病增加的例数,但这样的运动不断开展下去,就是在滥用疫苗,助长对疫苗免疫不敏感的麻疹病毒蔓延,最终,反而可能导致加快疫苗免疫保护的失效,引起灾难性的后果。那种加大剂量,增加免疫次数,缩短免疫间隔,就可以增强免疫保护的观点,已经过时了。‌‌”

反对归反对,但这个庞大的机器一旦开动就停不下来。短短10天时间内就给1.3亿儿童注射完毕。卫生部表扬与自我表扬,生产厂家赚得盆满钵满,而又一批严重异常反应的孩子在暗处呻吟,没有人听到他们的声音。

三年求解

之后的三年我开始利用其它采访的间隙暗暗寻访那些疑似的疫苗伤害病例,没有什么捷径,只能用最笨的办法,一家一家地走访,前后就这样

走访了60多家,足迹遍及全国。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家破人亡的巨大悲剧,每一个都让人触目惊心。但是在采访中,我还是不时地提醒自己避免被这种悲伤的情绪左右,从而成为疫苗受害者的代言人。我不想做任何一方的代言人,我要的是一个真相。查看病历,求教专家,对家长的述说小心求证,找相关病例相互印证,在案例不断的重叠后,答案慢慢浮现了出来。

原来疫苗问题不仅仅是涉及某一种疫苗,也不仅仅是某一个地方,它远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是一个结构性的,体制性的问题,从生产、监管、冷链运输到伤残鉴定,再到赔偿,漏洞百出,积弊深重且持续多年,可以说是天灾加人祸。所谓天灾,就是主管部门政策层面的拍脑袋,不做调查研究就一刀切运动式地强制免疫;生产厂家垄断经营,不思进取,在一个被呵护的温柔乡里用三五十年前的技术安然生产今天的疫苗,导致我国的疫苗质量和安全性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人祸,就是运输保存环节冷链系统的巨大漏洞和管理缺失,以及医务人员在操作时不能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加甄别的注射。

出事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每个出事家庭的苦难却几乎是相似的,因为疾控中心垄断了疫苗异常反应的鉴定权,就导致每个出事家庭面对的都是一个既当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强大对手,几乎难有赢的希望,求告无门,濒临绝境,上访就成了唯一能做的选择。上访,维稳,再上访,再维稳,永无宁日的苦旅,耗到你绝望为止。最极端的,辽宁葫芦岛的卡介苗异常反应的家长杨玉奎,先是以寻衅滋事罪在北京被判刑五个月,不久之后回到葫芦岛又被劳教一年,到期后,又以‌‌“劳教期间表现不好‌‌”为由增加一个月。

信息上的严重不对称和程序上的严重非正义,卫生部很清楚,但从来没有真正试图去改变过,这么多年一直深沟高垒,外人无法窥其一斑,就连疫苗异常反应的数字也一直都是笼统的‌‌“百万分之一‌‌”。而真实的数字因为地方疾控的欺瞒可能连中国疾控中心和卫生部也不会知道,我自然也无法知道,但肯定远远不止于‌‌“百万分之一‌‌”,起码在我采访的这60多个家庭里绝大多数的病例是不为疾控中心认可为疫苗异常反应的,很显然,他们也就不在统计之列。

这还不包括在资讯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很多受害家庭并不知道自己孩子身上突然出现的伤残是疫苗造成的。在《疫苗之殇》见报之后,南都的热线都被打爆了,全国各地很多父母打过来电话反映看完报道才开始怀疑自己伤残的孩子和疫苗相关。而绝大多数父母在庆幸之余也会心有余悸,仅仅几天时间各大门户网站点击超3千万,评论几百万,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

风险依旧

恐慌来源于无知。疫苗的风险公众多年来一直被有意无意地蒙蔽着,几乎一无所知。

2013年春天,H7N9汹汹而来,一时人心惶惶,在钟南山院士表态说暂时不需要研制相关疫苗后,网络上一片叫骂之声。在大家对食品安全的忧虑,对环境破坏的担心,甚至连对最基本的水和空气都忧心忡忡之后,不断累积的不安全感表现在对孩子上,便是把疫苗当营养品,恨不得给他打上全部的疫苗,好让自己的孩子在多舛的时代里刀枪不入。于是,每一种新疫苗都是在一种众望所归、翘首以盼的氛围中问世的。

此时我觉得,这篇长达3年的调查到了该问世的时候了。

我无意制造噱头骇人听闻,也无意以这些受害家庭的苦难换取同情的泪水,这篇《疫苗之殇》旨在提醒家长们风险的存在,以及推动完善伤害之后的鉴定与赔偿机制,让那些已经失去健康的孩子和未来希望的家庭,能稍稍好过一些。因为他们不是小数点,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目前来看,我的第一个目的很显然达到了,但卫生部和疾控中心在稿子见报后一直保持着奇怪的沉默,就连五毛们的攻击也显得底气不足。而不回应,不作为,我的第二个目的就很难达到,虽然,期望一篇稿子改变一些存在多年的现实本来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我之所以还有幻想,同时也是我整篇文章的支撑就是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的一番话——‌”部分国产疫苗质量不达标,监管部门缺少对这些疫苗大规模上市后的系统评价。

有些疫苗质量在大规模人群使用中完全达不到质量标准,与进口疫苗相比,质量档次差很多。实际上作为主管部门的权威领导他完全没有必要冒着风险揭自己的短,而既然说了,他一定也有着推动整个疫苗防疫产业改革的初衷,毕竟,这些脱胎于过去卫生部下属的疫苗研发企业多年来与疾控中心利益盘根错节,尾大不掉,仅凭一己之力很难真正触动它。

稿子见报之后,我在疾控中心的线人不断跟我透露着最新的进展,外面看起来的风平浪静之下,其实暗流汹涌,他们内部在如何应对这篇稿件上的态度上各方也是争吵不休,一直无法达成一致。而矛盾往往是改变的开始,这座巍峨的冰山会开裂么?我一直保持着这份幻想,虽然我也一直是个悲观的人。

后记:7月20日,北京地区新确诊一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22日,二级市场生物疫苗概念股集体大涨,至收盘,多支涉生物疫苗概念的股票涨停。而达安基因申报的H7N9检测试剂盒已获国家审批。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s://www.letscorp.net/archives/13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