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May 2018

“死比活容易”:刘霞向友人倾诉被软禁的绝望处境

(纽约时报/ 储百亮, MELISSA EDDY )北京——在电话里,一名中国妇女在嘶哑的抽泣中宣泄着绝望。她说,死比活容易。她还说,尽管德国提出接收她,但她逃避令人窒息的软禁的请求一再失败。

这名女士名叫刘霞,是一位诗人、艺术家,也是中国持不同政见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刘晓波的遗孀,刘晓波于2017年7月在警方看守下去世。本周发布的电话录音让刘霞的困境引发了强烈的关注。刘霞目前住在北京的家中,一直处于警方的监视之下。

"这个世界再没什么可留恋,"一周前,刘霞在与流亡德国的中国作家廖亦武通话时说,后者发表了一份关于他们谈话的文字记录,以及一段七分钟的电话录音。"晓波走了,"刘霞说,指的是她的丈夫。

"死比活容易,"她说。"以死抗争对于我,最简单不过。"

廖亦武说,他公布通话内容是为了让公众知晓刘霞目前的处境:在软禁和无孔不入的警察监视下,无法离开中国,陷入损害其健康的抑郁中。在她丈夫去世后的9个月里,刘霞的孤立状态并没有得到缓解,尽管她没有被公开指控犯有任何罪行。

廖亦武是刘霞的老朋友,他和其他支持者说,他们希望她痛苦的话语能促使外国政府更努力地推动,以确保刘霞获得自由,移居国外并得到治疗。

当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本月访问北京,与习近平主席进行会谈时,刘霞的案子可能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刘霞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国际倡导组织人权观察(Human Watch)的中国主任芮莎菲(Sophie Richardson)表示。"她的声音让人难以释怀。"

刘晓波61岁时于服刑期间死于肝癌,其患病的消息一直遭到隐瞒,他主要是因为带头发起一项名为《零八宪章》的亲民主请愿而被判11年徒刑。2010年,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在中国为了基本人权作出的长期和非暴力斗争"(诺奖委员会语)。57岁的刘霞自那时起一直受到警方监视;和丈夫一样,她也未获准去奥斯陆领奖。

自从刘晓波死后,德国外交官和刘霞的其他支持者一直试图安排她移居德国,德国驻北京大使在4月下旬公开地提到了她的案子。

中国外交部多次表示,刘霞可以自由行动。然而,刘霞的朋友们说,她离开家的要求遭到了拒绝。

北京的长期持不同政见者胡佳说,今年的头几个月,刘霞希望在一系列敏感的政治事件(包括取消中国主席任期限制的人大会议)之后,她和弟弟刘辉能够获准离开中国。胡佳说他一直通过其亲友与刘女士保持着间接联系。

"官方就让她相信过完两会,她的问题就可以解决,"胡佳在电话中说。但他表示,她与廖亦武的通话反映出,她意识到自己的希望被夸大了。

"这半年以来,我们其实都是被一些虚假的希望所控制的,"他说。"她4月30号和廖亦武通电话就是说明她已经感觉到当局是在欺骗她了。她一直在等等等,然后她才意识到了是怎么回事。"

刘霞在电话中说她准备随时离开中国,但她要求尽快离开的手段被切断了。

"我什么状况、情况,(德国)使馆都知道,全世界都知道,我还要一遍一遍弄这些那些东西干什么?"刘霞在廖亦武发布的电话录音中说。"我没地方传递,我又没手机,没电脑。"

德国外交部于周四表示,德国官员将继续与中国政府商议刘霞事宜。美国国务院也一再要求允许她自由行动。

"根据我们的信息,刘霞没有被指控犯罪,理应出于人道考量被准许旅行,"德国外交部周四发表声明说。"如果刘霞选择德国,随时欢迎她来。"

一些权利倡导人士说,刘霞的困境反映出西方政府越来越不情愿敦促北京在人权问题上做出让步,特别是在如何对待遭受监禁或因政治及社团活动受限的中国人方面。

人权观察的芮莎菲说,刘霞的监禁违反了中国对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Convention against Torture)和其他国际与国内法律的承诺。

"德国政府现在应该意识到,这种静悄悄的外交并不能真正起到帮助作用,"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跟进刘霞一案的香港研究员潘嘉伟(Patrick Poon)在电子邮件中说。"只有对中国政府公开提出要求和施压,才能对刘霞这样的敏感案例起到帮助。"

作家团体PEN的德国分会发表公开信,敦促德国特里尔市市长推迟接受中国捐赠的超大卡尔·马克思(Karl Marx)雕像,直到刘霞获释。信中写道,作为一种表达自由的象征,"我确信这符合卡尔·马克思的精神"。

在刘霞的电话录音中,她哽咽抽泣,情绪失控。廖亦武播放一首钢琴弹奏的意第绪语歌曲《多娜,多娜》(Dona Dona)的录音,试图让她冷静下来。刘霞不停抽泣着,慢慢地稳住了声音。

"(他们)老是逼着我一些我做不到的事情,"她最后说。

储百亮自北京、Melissa Eddy自柏林报道。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from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http://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18/05/blog-post_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