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9 May 2018

請認清三中商的幕後老闆

每次走進三聯、中華與商務書店,書香撲鼻,書種琳琅滿目,我會感到心寒。

心寒,是因為看似選擇眾多,實則有很多消失了的書。

心寒,是因為三中商由中聯辦全資擁有,簡單而言就是國家宣傳機器的一部分,但很多市民仍被蒙在鼓裏、無知無覺。

心寒,還因為《壹週刊》三年多前曾報道此事,卻無傳媒跟進,社會上鴉雀無聲。

是日,《鏗鏘集》專題,跟進中聯辦經營三中商,這些是每個香港人應該搞清楚的事。

很多人早已知道,三中商 (三聯、中華與商務書店的統稱) 及其支配的眾多書店與出版社都屬「中資」或「愛國商人」控制,但更多人不知道,其實三中商母公司聯合出版集團,實際由中聯辦透過另一間公司全資擁有,現時大部分的大學書店都由三中商營運,很多教科書出版商,背後老闆都是中聯辦。

這件事,三年多前《壹週刊》已有報道,有齊公司註冊文件,傳媒行內人大概都知道,但奇怪的是,當年《壹週刊》爆料後,主流傳媒幾近無跟進過,在眾多中聯辦官式宴會等場合,亦不見記者追訪中聯辦官員問個究竟。

中聯辦經營香港超過半數書店 (都屬大品牌、各區有旺鋪或地鋪),行內人謂,一般書籍大約有七至八成在三中商書店售出,雖不致於壟斷香港書市,但市場份額極大,影響力強。近年,內地敏感「禁書」已於三中商絕迹,一些批評政府、有關社運傘運的書籍,亦不容易在三中商找到。中聯辦作為一個「聯絡」機構,直接插手書市,應被詰問,要解釋;中聯辦有能力透過市場銷售渠道的優勢,影響訊息流通,這是廣大市民應該關注的事。

很多朋友或會有疑問:我在三中商也買到一些「敏感」書籍啊!

普通市民不會細心觀察,但若你問問一些出版過「敏感」書籍的作者或出版社,這些書縱使書店有記錄、入過貨,但不易找到,可能入貨量極少、或不放當眼位置、或很快下架。有時連暢銷書也遭到如此待遇,有錢不賺,令人疑惑。

也許又有朋友說,敏感書還能買得到,這樣不算封殺吧?

這要視乎大家對「封殺」的定義。美國學者 Margaret E. Roberts 的新作《滅聲》(Censored),形容擅於審查資訊的中國,是「迹近完美的案例」。她歸納各種審查新招,其中一招是 ‘friction’,即製造阻力,例如減慢敏感網站網速等,因為大部分人無耐性、無時間,少少阻力已能令讀者放棄。

香港書業亦可作如是觀,三中商少賣某些書籍,有心的讀者確實可以在二樓書店找到,但普羅市民未必如此積極,位於各區鬧市旺鋪的中聯辦書店夠方便,若然主流書店少賣,客觀地已能有效減少流通,達到一定效果。Roberts 形容這種「不完全」的審查手法為 ‘porous censorship’,即是有「孔洞」的審查。在香港這個相對還算自由開放的特區,明刀明槍的封殺會惹起反彈,反而刺激「禁書」銷售,用這種較隱秘的手法,書店表面上仍能維持「不偏頗」的形象,反而達到最大效果。

又有人會說,每間書店有自己選書的喜好啊,難道我賣什麼書要你決定嗎?

對,每間書店都有自己選書的品味,尤其是小書店,空間有限,有自己的風格主題,有其「商業決定」,但是多少審查行徑,正是假「商業決定」之名而行。首先,大書店空間多,卻有時連暢銷書都不賣或少賣,正正違反「商業原則」賺錢大晒之天條;再說,我們期望正常的大書店,應該是包羅萬象,什麼都有,不應有政治考慮;而當你知道幕後老闆是中聯辦,仍然認為三中商以商業原則行事,似乎太天真了。

或有朋友謂:中聯辦經營書店有什麼問題?

首先,如果中聯辦認為無問題,為何不光明正大,要偷偷摸摸?為何不大大方方承認,站出來解釋他們經營書店的策略與目的,回答記者問題,如何符合一國兩制,如何符合基本法第22條?《鏗鏘集》記者在專輯中多番追問中聯辦各級官員,官員回應不是含糊其辭,就是當作聽不到,閃躲逃避,不肯回答。

又有人謂:在香港營運的中資銀行、中資電訊公司,都是國家持有啦。

是的,那麼在香港的中資銀行是否已處於迹近壟斷地位,影響香港金融體系與資金流通自由等香港命脈?香港的中資電訊公司,是否已處於迹近壟斷地位,影響香港通訊自由的命脈?似乎還未有,若有這樣的一天來臨,我們同樣要關注。

當然還有一個根本問題,中聯辦在香港的角色是什麼?中聯辦不是公司、不是投資集團,既屬「聯絡」機構,是一個「政治組織」,為何大做生意?經營書店?所為何事?

那麼,中聯辦經營書店,有沒有違反基本法第22條?

中聯辦一直以來協調政黨、協調選舉、組織地區工作,已是公開的秘密,早已違反基本法22(1)「中央人民政府所屬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不得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務。」中聯辦經營書店,或可辯解謂商業運作不屬特區政府管理的事務。不過基本法22(2)則列明,中央各部門要在香港設立機構「須徵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同意並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鏗鏘集》查詢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特區政府是否知悉?中聯辦此舉有無違反基本法?答覆是「沒有相關資料」。中聯辦經營書店,究竟有無經過合法手續經特區政府同意,還是「國家行為」做什麼都可以?一切疑問,最好就是中聯辦官員面對鏡頭講清楚。

中聯辦直接擁有書店這件事,三年前《壹週刊》爆料,但當時主流傳媒反應冷淡。香港傳媒的調查報道如何才能引起大迴響,往日是A傳媒爆料,B、C、D、E會跟進;B傳媒爆料,A、C、D、E又會跟進,才會造成輿論壓力,不同傳媒記者再各自努力,爆更多料,逼使政府或政要嚴肅回應。

三年前的報道,到今天終於有《鏗鏘集》跟進,並訪問了第一任聯合出版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李祖澤,及一位七十年代做過三聯書店的副經理,都道出了書店運作與中聯辦角色。

我也希望補充一點,三中商裏,有很多好編輯、有心人,中大書店由商務經營,選書也不錯。但是,網已在,可放可收,一切準備就緒;維護自由、抵抗欺詐,第一步由認清事實開始。

向各位依然努力不懈的記者致敬。


*** *** ***

相關文章:
審查新境界: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
新聞自由三個黑洞
《鏗鏘集》專題:三中商


from  潮 池  http://aukalun.blogspot.com/2018/05/blog-post_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