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5 September 2011

时代周刊:为什么有些语言的语速那么快?



时代周刊:为什么有些语言的语速那么快?

日本东京一列地铁内,乘客们彼此交谈。

stephan jarvis / Alamy


你一定读过像这样平白无趣的段落:"昨晚我打开大门放猫出去。那是一个特别美丽的夜晚,美得让我不禁向花园走去,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随后门自动关上,只听得一声'咔嚓'。"

接下来的故事就没那么枯燥了:正当叙述者试图重新把门推开时,他被捕了。不过我们不是在跟你讲诺埃尔·考沃德(译注:这是英语戏剧界的重要人物,有传奇人生)的故事。这些类似这位叙述者那样的极其平凡的人们参加了一次有趣的实验研究。该研究也发表在《语言》期刊上,它解释了在口语方面长久以来困扰着人们的一个问题。

众所周知,当你听到任何一种无法理解的语言时,都会觉得语速飚到了200英里/时,以至于如汹涌而来的外星球语音一般难以分辨。我们告诉自己,这只不过是因为对我们来说那些语言毫无意义。此外还可以确定的是,对以乌尔都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我们的日常口语(英语)语速也是非常快的。同样地,某些语种的语速比起其它的更为迅疾。对法国人而言,西班牙语简直有如天书;而日语又让德国人听着发懵。

但这是为什么呢?把英语电影译制成西班牙语之后,电影并不会在一半的时间之内就快速结束;而如果以语言说出来的话,英语电影则会花上西班牙语电影双倍的时间。相似地,西班牙电影要译制为法语电影也并不会延长至4个小时。由此看来,一定有某种介质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能够在彼此间语速差异的限制条件下,以同样的速率为我们传递信息。

为了解开这个疑团,里昂大学的研究者们召集了操着不同母语的59名男女志愿者。其中有使用七种常见语言——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汉语及西班牙语的志愿者,还有使用越南语这种非常用语言的志愿者。研究者要求志愿者们朗读20段不同的文本,包括本文开篇提及的那段文字。所有的志愿者用他们的母语进行朗读。除了超过150毫秒的空白可以被忽略不计,所有作为记录的录音都被保存了下来。

随后研究者统计了每份录音样本中的音节,并深入分析了每个音节所涵盖的信息量。例如,单词"bliss"含义较为丰富,它指代一种不同于常态的快乐,意为极致之乐。而单词"to"则相对含义单薄。此外,有些短促的单音节可能不表示任何独立意义,比如说"jubilee"。

根据得到的这些原始资料,研究者汇总数据并得出了每种语言中两个基本值:语言中每个音节所涵盖的平均信息密度;普通语速下每秒可读出的音节量。以越南语作为参考语种与另外七种语言进行比较,设置该参考语种的音节(由语言学家来确定其某一程度的信息密度)值为1。

研究者发现,另外七种语言的情况则是,平均音节信息密度越大,每秒说出的音节数越少——语速也就越慢。英语以平均每秒6.19个音节的速度传达0.91的高密度信息。汉语传达信息密度以0.94位列榜首,而语速则为每秒5.18个音节。西班牙语,信息密度较低,0.63,语速却高至每秒7.82个音节。研究还显示,这其中最恐怖的语速莫过于日语。日语甚至比西班牙语更为快速,达到了每秒7.84个音节,幸好它的信息密度仅为0.49。最后研究者得出结论,抛开这些差异,在一分钟的口头表述内,所有语种都可以传达相近含量的信息内容。

"似乎建立在音节基础上的平均信息密度与音节传递频率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议。"研究者这样阐述道,"面对给定的某一语义信息,比起信息较为单薄的语言,信息较为密集的语言可以用更慢的语速来传达该信息。"换言之,你的耳朵并不会欺骗你:西班牙人的确比中国人说的多,但在差不多的时间内他们都是在传达同一个内容。

当然这些调查研究不可能让头疼的语言学习变得容易。不过它确实作为一项额外的提示告诉我们,不论是塔加拉族语还是泰语、挪威语,还是世界上其他隶属于6800种语言中的某种语种,它们必然都遵循一条最简单最通用的原则。说话的DNA——就如同我们人体的DNA一样——出乎意料地让我们更接近彼此。

  
------------------------------------------------ From 新獨立觀察 http://NEOBSERVATION.blogspot.com/ TWITTER : http://twitter.com/#!/NEOBSERVATION RSS訂閱:http://NEOBSERVATION.blogspot.com/feeds/posts/default 獨立觀察,遠離極端意識形態,逼近真實世界。

on 新獨立觀察: http://neobservation.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7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