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7日
特首李家超早前發表第二份施政報告,其中一項廣為社會和媒體討論的政策,是向新生嬰兒發放2萬元現金獎勵。這是為鼓勵生育和締造有利育兒環境為目標的其中一項政策。其他生育政策還有提高新生嬰兒家庭居所扣稅額、公屋居屋優待、支援輔助生育、提高在職家庭津貼、增加幼兒中心和兒童託管服務等。
低生育率是先進經濟體的普遍問題,東亞尤為嚴重。2021年,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的生育率是1.58,即一個女人平均生1.58個後代。在東亞,日本生育率是1.3,新加坡1.12,韓國0.81,中國大陸1.16,而香港則只有0.77,全球最低。香港上一個高峰是2014年,平均一名婦女生1.24個孩子,及後緩慢跌至2019年的1.05,之後再急跌至0.77。其他地區都有下跌,但無這個「急跌」,原因是什麼,大家很清楚。一個女人平均要生2.1個兒女,人口才維持穩定,因此政府急了。
務求「贏在起跑綫」 生育成本增
先進經濟體的生育率低,主要原因是生育成本增加。在鄉下耕田,小朋友落田玩,父母不用太花精神管理。但在大城市知識型經濟就不一樣——由小到大供書教學、補習上興趣班,十八般武藝「砌CV(履歷)」,暑假參加遊學團去外國開闊眼界,務求子女贏在起跑綫,投入大量金錢及精神心血。此外,不少家庭在生育以後,母親在家督促子女,與子女互動,促進認知能力,因此不外出上班或減少上班,家庭收入減少。
還有一點,現代男女教育水平高,放棄工作湊仔的機會成本也高,很多夫婦都不想放棄工作而打消生育念頭。避孕藥在1960年代發明,也減少了意外懷孕。關於這點,新鮮出爐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Claudia Goldin曾經做過深入研究,我上一篇文章〈職場性別無平等 女性不生育保生產力〉(2023年10月24日《明報》)介紹過,這裏不贅。
那為什麼東亞地區的生育率特別低?第一,這地區的學生學習競爭激烈,要名列前茅,就需比同學走多一步,補習風氣盛行,補習社可以做到上市。歐美少見「補習天王」廣告,惟在中國大陸、韓國等,大型廣告牌比比皆是。有研究發現,中國大陸補習社愈密集的地區,生育率愈低,因此早前有嚴格管控補習行業的政策。
雖然說杜絕惡性補習風氣,但家長仍然會千方百計不讓子女輸在起跑線。筆者有朋友網上遙距幫上海的小孩補習英文,她說她只是其學生幾個英文補習老師的其中一個,每名教師針對不同範疇,例如口語、寫作等。然後,學生媽媽說由於競爭激烈,要由幼稚園開始步步為營、力谷盡谷,每間學校都必須是名校,才能保障日後成就。這就是中國有名的「內捲」。
除了學生要比,家長要比、家世要比、「父幹」要比。學校面試要見家長,看家長是否對小朋友好、關心小孩成長,看家長做盛行、看住址的地區及值幾錢。有研究甚至指出,中國大陸的父母要為兒子儲錢,令兒子比較容易娶老婆,這個行為甚至推高中國的儲蓄率!最近有報道稱,在香港養大小朋友要600萬元,身家少啲都唔敢生。內捲不止捲學生,連父母都捲。面對「捲一世」的社會,實在不忍心造一個人出來逼其面對、複製痛苦。
有人問道:那些是否「必需的」開支?好的父母,用在子女身上都是必需的,這樣才無憾盡責。不少人想起小時候,想學個興趣班都困難重重,有些家長寧願花錢自己享受,用來「嫖賭飲蕩」,都不願花多個錢在子女身上,寧願自己開心,都不願小孩開心和有成就。筆者聽過同學朋友的故事,承諾會負責海外負笈或讀碩士的錢,最後都落空,不信守承諾。有些則是哥哥使大了,去海外很好的學校讀書,到父母年紀大怕不夠錢,細佬要留港讀書,失去「浸鹹水」機會。有些父母衰到,因為要花很多錢,跟只有幾歲的子女說「很後悔生了你出來」。這些全部都造成家庭矛盾,做子女的其實會將怨念牢牢記住,造成陰影,影響成長。
第二,很多香港人認為結婚生仔的前提是要有自己物業;但綜觀東亞,除了日本,樓都很貴,因此結婚年齡也愈來愈遲,到買得起樓已經變高齡產婦了。
第三,人們愈來愈遲婚,在歐美有個現象,就是未婚產子的現象愈趨普遍。在OECD國家中,有差不多一半的嬰兒都在父母未婚的狀態下出生;而在日本、韓國和台灣,這個數字只有不足5%。並不是鼓勵未婚懷孕,惟由於女性教育水平提高、延遲結婚,而適合產子的年齡有限,因此在社會風氣保守的東亞,生育率比其他地方低是正常現象。
第四,東亞傳統「男主外,女主內」,湊仔多為女性;但東亞女性學歷高,要放棄工作去湊仔,很多人都不情願。另一方面,東亞工作時數長,工作彈性也不及歐美,而且東亞國家的幼兒託管配套不如歐美,所以女性很難工作和湊仔兩全其美,唯有被迫放棄生仔。
育兒開支巨 2萬元滄海一粟
那麼施政報告的措施能否對症下藥,解決香港出生率低的問題?首先,向新生嬰兒發放2萬元現金獎勵的政策,雖然最有話題性,惟效果應該很小,因為養育花費實在大。如果在未來20年總共要花600萬元,政府2萬元現金只是滄海一粟,很難想像原本因為不夠錢而不生育的人,因為政府2萬元的利誘而生。倘因為政府2萬元現金獎勵而生育的人,奉勸一句:生兒育女為人父母是重大責任,應仔細策劃。而且,2萬元對於窮人來說吸引力大一點,受2萬元引誘而承擔一個最少20年的責任,實屬不智。
至於優待新生嬰兒家庭輪候公屋和購買資助房屋一項政策,是針對本港房屋價格高昂的問題。但生兒才享受這些待遇的資格,對正在考慮生育的人來說,是有點遙遠了。公屋輪候本來要6年,生仔只是快一年;居屋只是增加機率,卻不一定抽到。
更應思考怎令家長安心、小孩快樂成長
這些政策,說用來幫輕本來打算生育者的負擔,還好;如果是用來吸引人由不生育變生育,效果成疑,而且不道德。歸根究柢,生育是一個重要決定,政府要用政策去激勵人改變這個決定,門檻很高。倘若有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其他經濟體早就逆轉生育問題了。香港問題更大。幾年前有社會人士說放棄一代年輕人,有些年輕人遠走他鄉,言猶在耳,𠵱家政府又鼓勵生育。其實,香港更應思考怎樣成為令家長安心、小朋友可以快樂成長的地方。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23/11/2023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