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美国之音
新年伊始,外界正密切关注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过去一年交出的经济答卷。中国官方暗示,中国经济在2022年至少增长了4%,这高于许多市场预测。经济学家指出,目前的新冠感染潮正在阻碍接下来几个月的增长前景。
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上周发表新年讲话时称,中国去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超过120万亿元(约17.4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在2022年至少增长了4%,尽管这低于官方5.5%的目标,但高于经济学家普遍预测的3%的经济年增速。
习近平说:“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
中国去年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长率为3%,这意味着第四季度的增长必须超过平均水平。然而,中国自去年11月起陆续取消大规模新冠清零措施以来,感染病毒人数激增,复工复产困难,消费和投资承压,经济复苏面临不确定性。
研究中国经济的私人调研机构—中国褐皮书国际(China Beige Book International)周一(1月2日)表示,由于新冠疫情暴发,中国的制造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相比第三季度和一年前都大幅下跌,可能会造成总体经济在去年最后三个月同比收缩,全年增长率只有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本周在谈及放开后的中国经济前景时表示:“这是40年来第一次,中国2022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会持平或低于全球”。
IMF在10月将中国2022年的增速下调至3.2%,是1977年以来第二低水平,反映了新冠清零对流动性的限制和房地产行业危机的影响。该机构预计将在本月底公布的最新经济预测中下调对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当前的预测是4.4%。
预计中国官方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公布去年经济增长数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将2021年的经济增长率从8.1%修正为8.4%,这一增幅抬高了中国2022年GDP增长的比较基数。
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路易斯·马丁内斯(Luis Martinez)预计,中国2022年的经济增长在3%左右,但他表示,中国官方有夸大增长数据的动机。
马丁内斯告诉美国之音:“当(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表现相对较差时,这种夸大经济增长的动机就特别强烈。我提出这一点是因为我们知道,2022年中国受到了连续第三年的严格的新冠清零政策的严重影响,因此可以说这是中国经济表现较差的情况之一,这使得经济增长数字更有可能被夸大。”
马丁内斯在去年10月发布的一份研究中指出,在过去20年内,北京可能将中国GDP的增长夸大了近三分之一,其经济体量远远小于其所声称的。
2023年经济迎来转机?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似乎认定在疫情结束后,经济将在2023迎来转机。在上月底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领导人要求将稳定经济增长作为重点,并表示将辅以相关政策支持。
上星期,中国宣布将从1月8日起结束对国际入境人员的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要求,这是自新冠疫情开始以来中国向外界开放的最重要举措之一。过去三年严格的旅行限制几乎隔绝了中国与各国人员的日常流动,打击了投资者信心。
中国政府的智囊机构中国社科院在去年12月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建议政府将2023年的增长目标定在5.1%左右。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保持经济的高增长一直是中共执政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一些分析认为,来自经济的压力是中国放开疫情管控的关键因素之一。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资深研究员布拉德·塞瑟(Brad Setser)认为,由于疫情期间增长乏力导致比较基数低,中国很可能会继续设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
塞瑟此前告诉美国之音:“明年的增长也许会更容易一些,因为今年的疲软为明年的反弹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牛津经济研究院的中国经济学家罗路易(Louise Loo)表示,中国官方寄希望疫情结束后中国经济就能够恢复重新增长的势头。
罗路易对美国之音说:“政策制定者实际上已经接受,为了限制整体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承受)大规模新冠疫情的短期痛苦是必要的,并隐晦地预期随后会出现相对大幅的反弹。”
牛津经济研究院预计,鉴于未来几个月新冠疫情的冲击,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将见底,从第二季度开始,消费和基础设施将更明显的推动增长。
罗路易说:“当局最近对促增长政策的关注,如果转化为有意义的政策,将进一步推动我们对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4.2%的预期,这一预期低于普遍预期。”
新冠感染潮增添不确定
虽然一些经济学家预计,一旦感染潮到达顶峰,经济复苏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但放开后的经济干扰延续到了一季度,并且正引发持续的不确定性。
中国已经取消了强制核酸检测,加上官方未能提供准确的新冠疫情数据,导致外界很难了解中国疫情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突发卫生事件规划执行主任迈克·瑞恩(Mike Ryan)周三对媒体表示,中国公布的数字没有充分反映入院人数、重症监护病人和死亡人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上周称,中国大中城市疫情流行发展速度快,北京、天津、成都的新冠疫情高峰已经过去。不过,一些专家预计,在1月底春节假期结束后,全国范围内的感染势头才可能到达顶峰。
中国一些工厂已经开始恢复生产,但产量尚未达到疫情前水平,因为工人大规模患病影响了生产进度,暂时性的劳动力短缺和物流堵塞继续对供应链造成干扰。
同时,中国的出口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全球许多国家通胀飙升,经济出现困境,中国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对追加新的投资持谨慎态度。
罗路易说:“需求方的疲软,以及仍然很低的产能利用率在推动工厂产出和影响生产力,所以我们仍然预计生产力在短期内将保持疲弱。”
中国统计局在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2月工厂活动连续第三个月出现收缩,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较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
新冠疫情的快速蔓延使许多居民呆在家里,对外出进行娱乐消费活动持观望态度,感染潮还导致服务业劳动人口出现紧缺,影响服务业恢复正常经营。
衡量服务业的官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在12月跌至41.6,较上月下降5.1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来的最低水平。周四公布的财新中国12月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48,但仍录得连续第四个月收缩。
面对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消费恢复的道路可能不会平坦。凯投宏观的经济学家周三(1月4日)在一份报告中写道,疫情造成的破坏导致家庭预防性储蓄增加,失业率保持高位不利于消费增长,而消费的疲软反过来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压力。
报告写道:“服务业已经回落,不仅是相对于其大流行前的增长趋势,而且在绝对值方面也是如此。”
除了疫情的直接影响,还有一些专家指出,中国经济恢复面临结构性压力,包括低迷的房地产行业。官方已经承诺将增加对地产行业的帮助,但可能使得中国重新面临高杠杆开发商带来的金融风险。
其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制约因素还包括人口老龄化、银行不良贷款增长、对重碳产业的依赖和地缘政治环境恶化等。
荣鼎咨询上周在一份报告中写道:“鉴于中国面临的一系列结构性制约因素,调整对2023年及以后的预期是必要的。降低预期对于重新建立信誉,以及为支撑中国经济潜力而实施痛苦但必要的政策提供理由至关重要。经济增长放缓将是这十年的新常态。”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301/%E4%B8%AD%E5%9B%BD%E7%BB%8F%E6%B5%8E%E5%A2%9E%E9%80%9F%E5%8F%97%E5%85%B3%E6%B3%A8%7C%E6%96%B0%E5%86%A0%E6%84%9F%E6%9F%93%E6%BD%AE%E5%A2%9E%E6%B7%BB%E4%B8%8D%E7%A1%AE%E5%AE%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