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武肺、香港抗爭、新疆集中營等曝露中共極權本質的事件後,歐盟近期對中國態度開始明顯轉向強硬,在中國外長王毅訪歐之行遭各國唾棄更令此趨勢表露無遺。然而,在過去一段長時間歐中關係都處於友好狀態,近年發生的磨擦能夠逆轉這種關係嗎?
其中一個關鍵,在於中國過去十年積極拉攏的中東歐國家會否同意歐盟各種對華強硬的政策;若這些成員國堅持「對華友善」,歐盟可採取的措施將會大大受限。在目前的歐洲局勢下,中東歐轉向「疑中政策」是絕對有可能的:一是中共銀彈戰術的力度下降,二是中美交惡下要與美國「同隊」,三是「俄羅斯效應」下要向西方國家靠攏。
中國一直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來降低歐盟對中國的反對力度,只要一有機會便會拉攏歐盟成員國:例如武漢肺炎在歐洲爆發時,中國便利用這個機會向意大利等國提供醫療物資,收買人心。而對中東歐國家的部署則更是早有計劃,透過所謂的「17+1合作」(前稱「16+1合作」)來吸納中國的堅定支持者。「17+1合作」是指中國與17個中東歐國家(包括克羅地亞、捷克、匈牙利、波蘭等)建立的經貿合作關係,中國會以一帶一路等名義承諾投資中東歐的基建項目。長久以來,歐盟領袖都將「17+1」視為眼中釘,認為它是中國「收買」中東歐國家、分化歐盟的手段,同時中國在中東歐的投資亦可能與歐盟原有計劃有所衝突。最近歐洲審計院(European Court of Auditors)便針對中國投資發表的報告便指這些由中國政府主導和提供資金的投資會扭曲歐洲市場和造成不公平競爭,破壞歐洲的公平競爭環境,反映歐盟領袖對中國的國家級投資充滿懷疑。
即使中東歐國家多被認為比較親中,因應中國的投資承諾長期未有兌現,近年一些中東歐國家已經開始懷疑「中國紅利」的效應,認為親近中國並沒有帶來預期中的利益並扭轉態度。以羅馬尼亞為例,在2013年羅馬尼亞主持「16+1」(希臘在2019年加入而成為「17+1」)國家領導人會晤後,中國承諾投資羅馬尼亞一系列的基建項目,涵蓋核能、水力發電廠等,價值牽涉上百億美元──然而,這些投資項目至今大多都只聞樓梯響。
事實上,中國在2019年對歐盟的投資中,只有約3%是投資在東歐成員國(先不論總投資額在2019年已經比往年下跌),比例甚低。於2000年至2019年,中國的投資都主要集中在英、法、德、意等國,投資額價值都數以百億歐元計;反觀東歐,不少國家所接收的投資額都只有十億歐元左右,令他們大失所望。這種東歐國家離異之心在年初捷克的政治爭議中體現:國政府曾經威脅若捷克參議院議長堅持訪台便會對捷克企業報復,當時捷克總統澤曼(Miloš Zeman)則批評中國並沒有履行其對捷克的投資承諾,更一度指自己不會出席預計今年會在北京舉行的「17+1」國家領導人會晤。雖然之後澤曼收回拒絕出席的決定,但他的批評或多或少反映中東歐國家對中國背棄承諾感到失望。
除此之外,美中交惡也令中東歐國家對中態度開始轉變。蘇聯解體後東歐國家獨立,他們要面對強鄰俄羅斯的威脅,正如台灣及香港需要面對中國在政治、經濟上對它們的干預。俄羅斯於2014年吞併烏克蘭克里米亞、又被指有份介入烏克蘭政府與親俄武裝份子的戰爭,此後「俄羅斯因素」便成為波蘭等東歐國家的最大擔憂。因此,東歐國家需要依賴國際秩序、西方國家保護它們的主權及自主,與美友好便是當中最重要的政策。
美中關係在近年開始轉壞後,令不少國家都開始要在兩者之間「靠邊站」;事實上,中東歐國家面對國家安全威脅,是不會輕易以與美國的友誼作為獲取中國經濟紅利的代價。波蘭、羅馬尼亞和愛沙尼亞是僅有的三個歐洲國家與美國簽署諒解備忘錄,承諾排除華為於他們的通訊基建,而這三個國家都是位處就東歐。在目前已相對緊張的局勢下,若俄羅斯介入近期白羅斯的示威浪潮,「俄羅斯因素」的恐懼恐怕會再次在中東歐國家散播,令中東歐更加向西方國家靠攏,中國在中東歐的經營成果便有可能非常諷刺地敗在盟友俄羅斯手上。
from [香港獨立媒體]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77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