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8 November 2019

中國對台新舉措:央視喊話「灣灣回家吧」能否拉攏民心

中國日前宣佈對台灣的「26條措施」並在中共中央第19屆「四中全會」再提「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中國《中央電視台》主播錄製視頻宣傳中國對台舉措,並喊話「灣灣,回家吧」引起社會熱議。

中國大陸《央視》主播一句「灣灣,回家吧」引發兩岸網友討論。有媒體稱,這句話傳到台灣民眾耳中,變成大陸調侃台灣、吃台灣豆腐的刺耳表現。

《央視》喊話:「灣灣,回家吧」

台灣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宗巖看到這段影片後,會心一笑。他對BBC中文說,中國主播試圖以輕柔態度觸動人心,但對他而言,既缺乏說服力也沒有被打動,就是標凖的《央視》風格,一副照稿念的樣子。

不過,中國大陸方面也不解,為何給台灣那麼多的好處,台灣卻無法放下戒心,好好共謀兩岸的發展?

長期研究中國傳媒的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馮建三分析,兩岸關係的徵結點是處理方式只剩「一國兩制」或「獨立」,在沒有其他出路下,兩邊對立及摩擦就會不斷發生。

他對BBC中文說,「兩方會從各自立場理解對方,所以會產生揶揄、嘲笑、甚至怒罵的情形。」

馮建三認為,這段視頻也有可能是「對中國內部,不是對外」。他表示,近幾年美國總統特朗普時常批評,因此中國會強化愛國心,會反映在內部的權利結構,因此「灣灣,回家吧」一席話不一定是對台灣民眾講,可能是對內宣傳。

《央視》主播海霞11月4日以字正腔圓的新聞播報語調,在《主播說聯播》中提及中國對台灣的「26條」是一個「實打實」的感覺,稱讚該措施並批評部分人士造謠抹黑。她感嘆:「台灣的前途系於國家統一,台灣的命運與祖國相連。」她在節目最後喊話說:「灣灣,回家吧。」

中國網民早期據報為了規避有政治涵義的敏感詞,會使用辭匯代替,當時提及台灣會用較為親切的疊字「灣灣」代替,後來逐漸約定俗成,「灣灣」一詞就指台灣,至今仍被中國網民廣為使用。

《主播說聯播》這段影片不僅一度登上微博熱門,有大陸網友稱「回家吧灣灣,不要讓美國人騙你了,真正想要保護你繁榮昌盛和台灣同胞富強起來的,是大陸,不會是美國」,台灣網友則有人表示,「誰是灣灣,裝熟、好惡、不舒服,雞皮疙瘩。」

台灣選舉

針對中國對台的「26條」,台灣總統蔡英文11月5日表示,大陸現在全力推動「26條措施」,就是為實現對台灣的「一國兩制」方案。她說:「在大選期間提出,用意很自然讓人想到是意圖影響選舉。」

台灣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和國民黨參選人韓國瑜兩人皆主張反對「一國兩制」,但對「26條」的回應卻非常不同。

國民黨表示,「26條」是中國要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樂見中國為台資企業提供同等待遇,及對台灣人提供的便利和支持。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曾針對蔡英文的回應表態,稱這是「說三道四,詆譭抹黑」,­並稱這進一步暴露了「與廣大台灣同胞利益為敵的陰暗心理」。

台灣學者認為,很難斷定「26條」是否與台灣選舉有關,但有可能對選情造成些許影響,像是鞏固部分支持韓國瑜的票源。

助理教授陳宗巖解釋,台灣並非每人都需要這些措施,但對需要與中國長期交往、到中國投資經商或有赴陸發展計劃的人會有誘因,這些人會更傾向支持主張中國友好的國民黨。

但是他說:「對於不需要中國連結來維持生活的人,就沒什麼感覺,所以比較難拉攏中間選民。」

陳宗巖舉例,除非有往來兩岸,否則大多數台灣人對這些措施可能很無感。以學術界為例,若拿到博士學位卻沒有到台灣高教體系任教,在尋找教職機會時,可能就會考慮中國。

「26條」與台灣選舉的關係,台灣學者持保留態度,但有中國學者則表示該措施與選舉完全無關。

中國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特聘教授劉國深向香港媒體表示,由於台灣政府在經濟、國際事務等方面能力有限,台灣人常向大陸提出意見和要求,因此「26條」是回應台灣民間的合理要求,保障台灣民眾,與台灣選舉也沒有關係。

拉攏台灣民心?

有人質疑中國此舉是試圖從經濟、文化方面拉攏台灣民心。陳宗巖認為「惠台措施」有統戰效果,中國希望以從經濟出發,將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發展綁在一起,希望綁得越緊、越多、越廣,台灣就不會違背中國的意見。

蔡英文政府正持續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加強與美國的關係,同時祭出「新南向政策」等措施分擔對大陸貿易市場的依賴。

中國是台灣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台灣財政部統計,2019年1月至8月兩岸含香港的貿易總額達1,212.5億美元,約佔台灣進出口貿易總額的30.4%。與去年同期相比,貿易總額衰退了3.7%,顯示降低對中國依賴的施政方向,有所成績。

不過,蔡英文上任後力推的「新南向政策」卻也呈現衰退,與印尼、菲律賓等18個新南向國家的貿易總額衰退了4.6%。中國國台辦旗下智庫「北京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學者楊立憲對香港媒體分析稱,北京目前只接受兩個選擇,在中國統治下「一國兩制」或「一國一制」。

她說:「北京不滿蔡英文及她的立場,所以會持續對台灣施壓,不過尚未達到以軍事干預的階段,因此會繼續推動和平統一。」

楊力祥表示,只要台灣不要主張獨立,北京會慢慢採取行動,增進兩岸互相交流和了解,使兩岸人民能融合共處,直到雙方都不能離開對方。

台灣淡江大學大陸所教授黃兆年向BBC中文表示,中國正用「利益」來換取台灣的認同,吸納人才。他認為,「26條」不是「惠台」而是「惠中」。

黃兆年說,中國想要改變在全球生產鏈中的角色,過去必須依賴外國零組件,現在希望能國內自己生產,逐漸往上游移動,升級產業。

他解釋,因此「26條」表面看起來是「惠台」,實際上卻是為中國經濟發展服務,希望達道《中國製造2025》,自主創新。

兩岸若是競爭關係,中國若得到台灣人才,相對台灣中國就會變強,這會削弱台灣經濟主題性,借此慢慢地得到台灣人在政治及經濟上,對中國認同。

from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034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