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5 November 2019

【寰宇韜略】中共海軍現代化,衝擊西太平洋安全

◎賴名倫(譯)

 美國國會研究處(CRS)日前國會提交《中共海軍發展現況》研究報告,其列舉中共海軍近年來持續擴張影響力,其中新型艦艇與武器發展恐直接衝擊西太平洋安全,報告也就美軍如何鞏固制衡優勢提出建議。青年日報特節譯如下,以饗讀者。(編按)

 前言

 當前的國際安全環境趨勢已隨著中共軍力現代化,尤其是中共海軍科技與規模的快速提升,成為美國在全球安全政策上的優先議題。CRS報告的重點即著眼於此,並分別探討中共海軍主戰艦艇與武裝發展現況;美國海軍因應策略與計畫;最後則就國會關注議題提供對策分析,以為回應中共海軍現代化的美國整體方略。

 報告指出,中共海軍近年來快速增加的,不僅止於航艦與大型驅逐艦,也包括外界較少關注的中小型巡防艦、柴電潛艦與兩棲艦艇,使其「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大幅提升,並逐漸改變太平洋區域軍力均衡格局。對此,報告也指出,美軍應持續強化工業基礎、深化盟國合作、增加艦艇數量與研發高科技武器,以確保持續鞏固其優勢嚇阻能力。

 抗衡美 挑戰領導地位

 中共海軍現代化工作,是中共自1990年代以來,開始推動的整體軍事現代化之一環。近30年以來,中共海軍已在一系列艦艇和武器研發上取得極大進展,例如反艦彈道飛彈(ASBM)、反艦巡弋飛彈(ASCM)、無人機(UV),以及更先進的C4ISR系統。其現代化進展,包括後勤體系改革、發展戰略與用兵學說、提升兵員教育素質、擴大作戰演訓等層面。在許多技術領域,幾已可與西方海軍相提並論。

 此外,近年來,中共也持續擴增其海岸警衛隊規模,若計入規模龐大的海上民兵漁船隊,其海上武力數量恐居東亞首位。因此,CRS報告指出,中共海軍的質量增長應當被視為對西太平洋戰時安全的重大挑戰。同時也是長期掌握西太平洋軍事領導地位的美國海軍所面臨的首要議題。

 首要目標 主導臺海局勢 

 無庸贅言,中共海軍現代化的首要目標,當然是發展必要能力,以軍事手段主導臺海局勢。同時也阻止或遲滯美軍介入中共周遭區域爆發軍事衝突時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近年來,中共海軍也開始積極參與海外任務,例如在東非外海域與亞丁灣的反恐護航行動,以及在若干次區域衝突中,進行撤僑與「人道援助/災難救援」(Humanitarian assistance/disaster response,HA/DR)行動。藉此,中共意圖實現其對專屬經濟區(EEZ)的有效支配權,確保中共有能力捍衛其海上通商線(Sea lines of communication,SLOC),進而抗衡或取代美國在在西太平洋的影響力;並維護中共身為區域主要大國與世界大國的地位。

 整體而言,儘管中共海軍近年已快速現代化,但在某些領域仍存在局限性與弱點,例如跨軍種間的聯合作戰,以及對特定外國艦艇技術與零部件的依賴,以及缺乏實戰經驗等。但即使有上述弱點,但中共海軍的實力,已足以遂行中共高層所賦予的多元任務。以此,CRS報告的第一節,也列舉中共海軍的兵力整建現況,已做為評估比較之依據。

 陸基彈道飛彈對美艦構成威脅

 CRS報告指出,中共現正在部署2種陸基彈道飛彈,包括能夠攻擊遠洋艦艇,射程達1500公里的東風21D型岸基反艦彈道飛彈(ASBM),以及最大射程超過4000公里的東風26型車載中程彈道飛彈(IRBM),若考慮到中共近來也積極研發極音速滑翔載具(HGV),則勢將對美國海軍艦隊將構成前所未見的威脅。

 美軍對ASBM表示強烈關注,主因是ASBM若與廣域監視與標定系統持續整合,將使中共能夠以時速達10馬赫的高精度彈道飛彈,攻擊西太平洋遠海美軍與其盟軍航艦與作戰艦艇。其超高飛行速度使得追蹤技術難度極高,構成現階段各國海軍艦艇尚待克服的高科技新形態威脅,因此深受美軍關切。

 此外,中共也擁有多種購自俄國與自行研發,如鷹擊18型等反艦巡弋飛彈(ASCM),這類反艦武器不僅包括岸基與潛射模式,其飛行軌跡與末端高速性能也對既有防空系統構成挑戰,儘管不若ASBM受到關注,但其配備數量更多,因此CRS報告中也指出,美軍觀察家仍積極敦促研發新裝備,以增加對抗能力。

 中共持續擴建潛艦與航艦

 第2個觀察指標,則是科技程度最高的2種主力艦艇—潛艦與航艦。根據美國國防部報告指出,到2020年時,中共現役潛艦總數將達到約70艘,儘管多數仍是柴電動力潛艦(SS),但也有少量核動力攻擊潛艦(SSN)與彈道飛彈潛艦(SSBN),前者如現役的039型元級,後兩者分別是093型商級與094型晉級。值得注意的是,未來中共也可能配備新型「線導魚雷」及自走智慧水雷,兩者均為美軍必須正視的新科技威脅。

 在航艦部分,除首艘航艦遼寧艦以外,第2艘純自製,排水量可能達7萬噸級001A型,已開始進入海試階段,而排水量可能達80000噸,宣稱將配備彈射器與核動力的第3艘航艦002型,也被確認進入建造階段。根據各方推測,中共最終可能會部署4至6艘航艦,從而成為世界航艦數量第2的海軍強權。

 整體而言,相較於美國海軍,中共現有航艦仍採傳統動力,載機數也相對有限,僅能使用滑跳甲板起飛的殲15型艦載機,因重量限制而存在明顯戰力差距。不過,2019年8月一份新聞報導指出,中共計畫將研發殲20艦載型以補充或取代殲15,顯示未來中共仍將研發裝備彈射器,以加強艦載機的掛載能力。

 事實上,由於臺灣位處東南沿海的岸基戰機作戰半徑內,因此航艦在臺海軍事衝突中的直接效益相對有限。大多數觀察家認為,中共發展航艦主要是著眼於其他類型行動,例如「人道援助/災難救援」行動,海上安全和非戰鬥人員撤離行動(NEO),並藉由航艦行動投射中共做為世界主要大國的形象,以此證明中共已躍升為地區與世界大國地位。但在假想與美軍發生軍事衝突的情境下,中共航艦仍然相對脆弱,而成為顯著的目標與弱點。

 中共水面艦艇技術已臻成熟

 自1990年代以來,中共對於水面主力艦艇,採取「小步快跑」的多型號小規模量產研發模式,近年隨著技術與裝備整合逐漸成熟,可大量建造同型艦艇。近年來,多種驅逐艦、護衛艦(我稱巡防艦),以及小型飛彈快艇上配置的對空對海搜索雷達、高性能聲納、先進防空與反艦飛彈等武器裝備顯示,共軍艦艇已由早期的單一任務構型進展至多元任務用途。不僅顯示防空、反艦和反潛能力已大幅提升,報告更警告:「中共海軍設計技術水準,已開始與其他現代海軍並駕齊驅,甚至後來居上。」

 報告也點名最新服役的大型驅逐艦055級南昌艦,並依照西方標準,將其排水量與級別劃分為巡洋艦級,由於排水量與艦艇搭載武器裝備數量有著高度相關性,而指出,南昌艦服役足以證明中共海軍現代化技術已逐步成熟。舉例而言,相較於南昌艦標準排水量為13000噸。美國海軍的提康德洛加(CG-47)級神盾巡洋艦及伯克(DDG-51)級神盾驅逐艦標準排水量分別為10100噸和9300噸,而最新銳的3艘朱瓦特(DDG-1000)級驅逐艦約15600噸。顯然中共最大型主戰艦艇噸位,已逼近美軍,從而成為值得關注的對手。

 此外,自1990年代以來,中共也有多款驅逐艦陸續服役,例如最新銳的旅洋III級(052D型)排水量約7500噸,不僅配備相位陣列雷達與垂直發射飛彈系統,更首度裝備類似美軍Link 16戰術數據鏈的「聯合網路作戰系統」,進一步提升共軍聯合作戰能力,其總數含建造中艦艇已達25艘。而其主力反潛護衛艦,排水量約4000噸的江島級(054A型),與其最新改良型056型(排水量為巡邏艦標準,但中共稱其「輕護衛艦」)也正大量建造與服役。美國國防部(DOD)指出,「至2018年底,該型護衛艦已有40多艘投入服役,目前正在建造或裝備中的還有10幾艘。」,顯示中共海軍戰力確已大幅成長。

 仿效美國 發展三棲模式 

 中共目前主力兩棲艦艇為標準排水量約2萬噸的071型船塢登陸艦,計有6艘服役、2艘建造中,相對美國海軍同型「聖安東尼奧」(LPD-17)級兩棲登陸艦排水量為26000噸。最新建造的新一代075型兩棲攻擊艦,則採取全通式甲板,而可操作大量直升機,預估其排水量可達40000噸,直逼美國海軍最新型的45000噸級美利堅級兩棲突擊艦。也顯示中共積極仿效美國海軍發展三棲(直升機快速投放)模式。

 儘管兩棲登陸艦在臺海軍事衝突情境中深具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兩棲登陸艦在海軍外交事務,例如港口參訪與災難救援等政治目標上,具備了更高價值。例如自2008年12月以來,中共已部署與定期輪調大量海軍艦艇與特戰部隊,在索馬利亞附近海域,與多國海軍展開海上反恐與打擊海盜行動任務。其中2015年1月,更有反恐任務艦隊的071型「長白山」艦等3艘艦艇於任務結束後,訪問西歐國家,在西方海軍面前,展示新一代的中共海軍大型艦艇,引發西方觀察家的高度關注。


 造艦不透明 引發美軍憂慮

 觀諸上述中共新型艦艇建造狀況,CRS報告也指出,中共從未發布類似美國海軍般年度造艦計畫與艦艇退除役進程相關資訊,因此與美國海軍的發展模式形成鮮明對比。美國海軍的軍力水平與目標均受國會監督,而完全透明,不僅定期發布造艦計畫與預算規模,同時也清楚揭示採購計畫、舊艦退役進度與整體兵力水平,而可為外界了解。

 然而,中共則從未公布完整的艦艇採購計畫、退役進度與整體數量水平。CRS報告也指出,中共軍方與政治領導人可能傾向於對海軍規模與組成採取模糊姿態,以保持戰略彈性。但這也使其最終規模和組成評估,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共海軍正加速退役較舊的單一任務構型艦艇,轉而使用裝備先進反艦、防空與反潛武裝,以及搜索管制系統的多功能艦艇。報告的統計數據指出,中共海軍艦艇自2005年以來,增加達65%,而護衛艦與飛彈快艇數量也大量增加,可謂是近代以來擴張最快的海軍。

 整體而言,僅透過艦艇噸位與數量來評估海軍戰力,並非易事,尚有其他多項技術因素、任務用途與官兵專業程度等指標必須納入分析。誠然,單純透過數量對比,評估美國海軍與共軍海軍的戰力有欠周延,然而數量與時間的相對趨勢變化,仍可提供一套軍力平衡指標的參考依據,因此,美國海軍也必須加速採取行動,以對抗中共海軍的現代化趨勢。

 制衡中共 美軍調整戰略重心

 事實上,美國海軍自2010年以後,即開始調整其戰略重心,並採取許多具體行動。舉例而言,這些策略可分為3類,首先是既有兵力的調整,美軍的新型艦艇、戰機與人員單位的配置順序,已轉變為太平洋艦隊為優先,同時也加速推動新艦艇、戰機與UAV載具的採購計畫;其次則是強化與盟邦海軍的合作演訓,在「自由開放印太地區戰略」(FOIP)指導下,美軍正積極將既有的雙邊海軍合作(例如:美日、美澳、美印)擴大至多邊3方合作(例如:美日澳、美日印),並推動更多的定期交流與聯合演訓,以提升嚇阻能力。

 第3項最重要的策略,則是開發新戰略思維與推動新一代裝備革新,以抗衡中共海軍「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的提升。舉例而言,美國海軍正在逐步調整朝向「分散式架構」(DMO)發展,即艦隊將由較少數的大型艦艇(巡洋艦與驅逐艦)、更多數的中小型艦艇(巡防艦與近岸作戰艦)與無人水面載具(USV)搭配多用途潛艦所組成。報告中也指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遠征前進作戰基地」(Expeditionary Advanced Base Operations,EABO)新作戰概念,也都將持續提升美軍的作戰能力。

 最後,美國海軍也正在積極發展用於偵蒐任務的大型無人飛行載具(UAV),以及雷射砲、電磁軌道砲(EMRG)與超高速砲彈(HVP),希冀透過新一代技術革新,以確保對中共海軍的制衡優勢。

 國會關注美國海軍因應策略

 CRS報告中的第3部分,則是就國會與美國海軍,如何因應中共海軍現代化進程的策略之相關議題進行探討,以確認美軍是否獲得必要的經費與資源做出相應努力與調整,這些議題分述如下。

 首先,國會高度關注美國海軍的未來規模,是否足以制衡中共海軍現代化所升高的威脅,以及同時是否仍有餘力可執行其他任務,例如協助盟國抵抗潛在的俄羅斯軍事威脅,以及應付複雜的中東局勢,以維持美國區域利益。

 第二,國會也要求美國海軍就其「分散式架構」(DMO)計畫進程提供更完整的分析依據報告,如果此一計畫確實能提高美國海軍對抗中共的A2AD能力,那麼新架構所呈現出的規模與裝備籌獲進度將如何進行。

 第三,在面對中共新型的反艦彈道飛彈(ASBM)、射程日益延伸的反艦巡弋飛彈(ASCM),與其他A2AD武器(例如自走式智慧水雷),以及中共艦在機作戰半徑提升等威脅下,美國海軍將需要哪些技術與武器的開發?或國會是否應該修改武器籌獲政策評估標準?以協助美軍持續籌獲先進武器裝備。這些議題一方面固然反映出國會對中共軍事崛起的憂心,但值得稱道之處,在於國會也將簡化武器籌獲進程、評估準則與提高經費等作法列入選項,顯見美國政界對於嚇阻中共軍事威脅,有極為清楚的立場與作為。

 美海軍新戰略與發展新技術構想

 報告第3部分,同時也整理美國海軍對於國會關注議題的整體回應。包括詳細列舉新一代造艦計畫與整體兵力規模結構的整體評估,並在附錄中列舉主戰艦艇如福特級航艦、維吉尼亞級SSBN、DDG-51與DDG-1000驅逐艦計畫,以及新一代巡防艦FFG(X)技術指標,乃至於包括新一代無人水面載具USV等籌獲進程,以說明海軍的武器籌獲符合「分散式架構」(DMO)計畫進程構想。

 在DMO計畫的構想基礎上,另一個焦點則是武器裝備的性能優勢議題,美國海軍也努力消除觀察家對於主戰武器優勢衰退的擔憂。報告中承認,儘管現階段發展「反魚雷魚雷」(Anti-Torpedo Torpedo,ATT),一種發展用於對抗魚雷與自走智慧水雷的技術,發展並不順利,美國海軍也規劃在現有艦艇上,移除這類裝備所占據空間,但並不代表海軍將中止這類技術發展。

 針對共軍反艦彈道飛彈,報告雖未在此文中提到美軍反制作為,但其利用附錄簡單闡述美軍可能的反制選項。其特別點明進行一次「成功的反艦彈道飛彈攻擊」需要先行偵測、識別與定位目標艦艇,將數據傳至反艦彈道飛彈發射單位、發射飛彈後,讓飛彈進行追蹤與最終攻擊。美軍的反制作為,則是「切斷」其殺傷鏈,包括直接利用新一代防空系統「硬殺」、阻止飛彈攻擊,以及利用掩蓋艦隊蹤跡、混淆目標,阻止敵軍取得有效目標資訊,最後則先一步對敵指管通資與發射系統進行打擊。

 此外,美國海軍部此前也曾制定並向國會提交「巡弋飛彈戰略」(Cruise Missile Strategy,CMS),CMS的內容,包括美軍持續發展包括改良型戰斧巡弋飛彈、新型遠程反艦飛彈(LRASM)等新一代武器的開發。海軍的攻擊性裝備將由更廣泛的現役與未來武器組成,這些主戰武器系統屬性將兼具速度、射程、殺傷力、生存能力,以及通用性等「多用途」功能。同時,這些武器將進一步整合原有的CMS,並發展出新的「攻勢性飛彈戰略」(Offensive Missile Strategy,OMS)。

 「攻勢性飛彈戰略」將整合新裝備

 攻勢性飛彈戰略(OMS)將採取新的系統性評估方式,以提高美軍對新形態威脅的應對能力。其內容涵蓋對現有與發展中武器的性能評估,以及假想敵武器威脅與性能情報更新,同時,並配合年度預算與研發資金制度,以實現對於新一代飛彈系統能力的最佳組合選項。

 CRS報告中,所列舉的OMS內容涵蓋3大支柱:首先是對既有武器系統的妥善率和能力評估;其次是武器裝備的升級與性能提升計畫,例如改良艦射型與潛射型戰斧巡弋飛彈,以及換裝新型的「聯合多用途彈頭系統」(Joint Multiple Effects Warhead System,JMEWS)以提升攻陸目標打擊能力,類似的改良計畫,也涵蓋將SM-6/Blcok 1B標準防空飛彈的對艦打擊能力改良計畫,使得傳統特定用途的攻陸/防空/反艦飛彈,將具備聯合多用途彈性。最後,海軍也持續籌獲新一代武裝,如超高速彈頭與持續研發飛彈,以確保美國海軍的技術優勢。

 無人機發展引領新技術革命

 除各種飛彈以外,長期以來,維繫美國海軍地位威信的航艦艦載機作戰能力與生存性,也受到關注。由於中共在ASBM與其他A2AD能力上的發展與提升,將可能對艦隊的生存能力帶來巨大風險,或迫使航艦在遠離中共軍力投射打擊範圍外運作,從而削弱艦載機作戰能力與經費投資效益。因此,如何延伸航艦的有效打擊半徑,與提升生存性同屬重要議題。

 MQ-25魟魚式無人機計畫的發展,似乎為未來提升航艦艦載機打擊範圍,提供一個可供借鏡的選項。MQ-25魟魚式是一款發展用以為艦載機提供遠程空中加油的無人飛行載具(UAV),該機同時在性能指標上,也被賦予了負責偵察、情報蒐集與監視等多功能任務。儘管這項計畫今年才剛正式起步,然而分析指出,MQ-25的發展將可為後續發展艦載攻擊型UAV的構想,提供深具價值的研發經驗與技術累積。在相關附錄與其他報告中,也有觀察家認為,未來MQ-25與F-35C艦載型聯合打擊戰機,將可能形成新一代的美國海軍匿蹤航空打擊武力,藉由無人機多功能彈性搭配運用,將可在削減經費成本的同時,提升美國海軍艦載機的打擊能力與範圍。

 因此,新一代的UAV開發計畫,或許將可成為美國海軍航艦在「分散式架構」(DMO)計畫下,最重要的存在意義,並使美國海軍持續獲得足以抗衡與嚇阻中共軍力的技術優勢。(完)


◎賴名倫(譯)
寰宇韜略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