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经贸合作日益扩大与深化。中国政府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更是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在这一框架下的项目合作,并就“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的对接合作展开磋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项目与传统的投资合作项目有何不同?东南亚国家能否在中国投资的巨大诱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求间找到平衡、避免增强对中国的依赖?泰国国家发展管理学院与环境发展研究学院教师李仁良博士向本台介绍了他的看法。
李仁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后,(合作)框架肯定还是互通。共有五通,第一方面就是政治沟通。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泰国的‘泰国4.0’,还有‘中国制造2025’、泰国东部经济走廊等,从政策角度讲,应该有政治沟通。”
“从这个角度来说,贸易、投资与以往有什么区别和不同?可能现在更侧重于‘泰国4.0 ’提出的十大目标产业。这十大目标产业与‘中国制造2025’有七个产业完全一致,更重于高新技术。所以应该有一些政治沟通。一些新的投资领域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在贸易这方面,尽管中国与东盟自贸区从2010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大概有97%的商品都已经实现零关税。但在新的时代,新的背景之下,中泰两国贸易有一些新的特点,这包括跨境电商等等。中国一些公司,如京东、阿里巴巴等,在泰国投资规模都比较大。”
法广:中国也在努力地向东南亚推动“一带一路”项目,希望把“一带一路”倡议纳入区域经济整合进程。东盟国家是否有能力平衡中国投资的巨大吸引力?“一带一路”项目的推进和区域整合的推进,是否会让东盟越来越依赖中国?
李仁良:“……也不会。因为东盟自2015年底就实现了东盟一体化,形成单一市场,一个共同的生产基地。近年也提出了东盟+1、东盟+3、东盟+6等概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理念还是共商、共建、共享。所有这些项目的实施,包括在东南亚地区,也都遵循共商、共建、共享。这些项目是否符合东南亚国家的实际需求,也都是通过协商机制。除了刚才说的贸易投资,还有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基础设施,连接东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比如中国经老挝到泰国的中泰铁路等等,都考虑了东南亚国家的实际需求和他们的实际承受能力。”
法广:谈到这些基础设施,大规模区域连接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否会在最后把区域整合中的东盟,事实上变成中国在海外发展的一种延伸呢?
李仁良:“我觉得不能用这样的概念。我觉得还是东盟国家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大家都希望实现互联互通,这里说的互联互通是地理上的,也包括一些软件上的互联互通,包括一些规章制度,比如刚才提到的自贸区、电力、投资等领域的措施(的互联互通)……本身还是要实现东盟各国内部经济与社会发展,还是考虑东盟十国自身的利益。”
法广:这些基础设施在完工之后,中国对这些设施今后的使用,是否一定的控制权,或者经营权?
李仁良:“各个国家情况不一样。比如泰国的中泰铁路,已经有过27次谈判,就是因为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技术转让、人才培训等等。东南亚国家确实在高铁领域,第一缺乏技术,第二缺乏人才。建成以后的运作、运营等等,都需要人才、技术等等。在这方面,他们(东南亚国家)强调他们的独立性,泰国因此提出泰国自己出资来建。泰国与中国谈判了很久,还是希望用中国的技术。在建设过程中,也是最大程度地本土化、本地化。比如原材料、建筑设计等都以本地(资源为主)。还有一些法律规定,比如必须是泰国人担任技术设计师,中国的工程设计师担任顾问。建成后的运作中,也必须最大程度地由泰方自己经营。所以,加强人文社会交流非常重要。”
尽管李仁良教授认为,整体而言,中泰合作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考虑了各国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实际能力,但马来西亚马哈蒂尔政府一度不得不重新审视前任政府与中国签署的合作项目潜在的债务压力,巴基斯坦则因为负债沉重而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就中泰高铁项目而言,也有学者对修建高速铁路是否是泰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需要提出质疑;泰国政府动用宪法第44款,以避免围绕相关法律以及技术问题的讨论也在国内引发缺乏透明度的批评。
from RFI http://www.rfi.fr/cn/%E4%BA%9A%E6%B4%B2/20191103-%E4%B8%80%E5%B8%A6%E4%B8%80%E8%B7%AF%E5%80%A1%E8%AE%AE%E4%BC%9A%E5%90%A6%E8%AE%A9%E4%B8%9C%E5%8D%97%E4%BA%9A%E8%B6%8A%E6%9D%A5%E8%B6%8A%E4%BE%9D%E8%B5%96%E4%B8%AD%E5%9B%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