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6 January 2018

2018年中国经济会好吗?

来源:
前沿观察

年终岁末,最令人焦虑的问题大概是如何分析和预测明年的经济金融走势。

这是一项高难度的动作,因为干扰信息太多,各种各样的判断都有。乐观者的经济学家甚至说,中国明年要重回7%以上的增长。因为国家大力支持制造业发展,于是很多人唱响2018年制造业的正能量,我看了几篇这样的分析报告,但总是存在一些怀疑。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今年能反弹到如此的高度(前三季度6.9%),这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出口反弹等。但在这其中,有一个挑大梁的,这就是政府稳增长的力量。这个力量现在似乎并不太受关注,好像只有到了经济下行期大家才关注稳增长,回升期就不关心了。

但是,没有这个稳增长,回升是存疑的。稳增长靠什么?当然有很多手段,减税、促消费等等都是,但是最直接、见效最快的就是投资。

而在投资构成中,基本上是三分天下的格局,也就是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在这三兄弟当中,制造业和房地产的增速已经都下到了4%的增长区间了,唯独基础设施建设像千斤顶一样,仍然保持了接近16%的增长速度。如果这个千斤顶体力不支,那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千斤顶肩负了太重的使命,需要金融系统不断输血才能续命,它太累了。

这便是前沿君关心的问题。这些天,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各大财经部委纷纷召开了年会,总结总结去年的成绩,含蓄了说一些不足,然后再布置一下明年的工作。

而在对明年工作布置的环节,有大量的干货信息,可以分析明年稳增长这个千斤顶的态势,这也是判断明年经济增长的关键。

这几年,稳增长工具基本靠这个“铁人三项”投资:铁路、水利和棚改。虽然这两年又兴起了地下综合管廊这个小兄弟,但体量太小,而且做起来涉及部门利益太多做起来不容易,所以暂时撇开这个。

铁路、水利、棚改分别由三个部委来抓,分别是铁总(已经是公司化了,为了表述方便仍暂且称部委)、水利部和住建部,这三个部委的年会都开完了。

1、铁总

铁路建设是这几年稳增长的主力军。中国的高铁通车里程2013年才破1万公里,而今翻了一番还不止,达到了2.4万公里,稳居全球第一。这背后靠的是连年大量的铁路投资支撑。

1月2日,铁总的工作会议开了,财政部和交通部都派人参会了。在这个会上透露了一个重要的数字,也就是2018年铁路投资的规模:7320亿。

这是一个比前几年都要少的数字,去年是8100亿,前年是8015亿,大前年是8238亿。也就是说,2018年投资规模的量级已经下来了,从8000亿的规模下了个台阶,到了7000亿的水平,环比减少了800亿左右。

今年铁总其实应该很高兴,因为比去年多赚了一千亿,但是环境并不乐观,因为铁总的包袱太重了,身上背负了4万多亿的债务,每年还利息就是不少的数目,关键是今年以来市场利率一直上行,这意味着铁总面临的融资成本相比去年大幅上升。

这是铁路建设的情况,再看水利。

2、水利

水利建设自从确立了172项重点工程以来,年年都有大投资,比如2016年新开工21项重大水利工程,2017年初的目标是力争新开工15项,实际却多了一项,新开工16项。

虽然按照水利部的工作会议,今年落实的水利投资达到7176亿,创了新高。但其实这个数字比2016年的目标还要低,2016年当时的目标就是投资要达8000亿以上。

水利部的工作会议没有披露明年要投资多少,这并不奇怪,此前也不披露。但是今年却没有披露2018年新开工项目的目标数,这有些不正常。往年一般都会说,要力争新开工多少多少项。

开工建设并不难,水利部面临的难题同样也是资金问题,只要有钱,建设算什么。水利部也在推动创新水利投融资方式,但是周期长,回报低甚至没什么回报,民间资本难以进入。

按照今年会议的披露,目前172项工程,已经有122项在建设,这意味着还有50项未开工。2018年会开工多少?这是个疑问。

再看棚改。

3、住建部(棚改)

棚改是这几年才进入了稳增长铁人三项团队的,其中转折性的变化是来自央行创新的PSL工具的支持,从国开行给棚改的贷款数目也可以看出,2014年比前一年差不多翻4倍,达到4000多亿。当年,棚改的目标是470万套,有了钱之后,次年马上上升为580万套,之后两年都是600万套的目标,实际完成稍微多一些。

可是,今年住建部会议发布的目标数字又开始降低了,在前两年600万套的目标回落到了580万套。

综合来看,无论是铁总、水利(很可能)还是棚改,稳增长的目标在全线下滑。这意味着,这个过于辛苦支撑的千斤顶开始有些疲软了。

这是正常的,毕竟千斤顶太累了。房地产和制造业都按市场规律,回到了5以下的个位数,只有这项却从20%以上的增速缓慢回落到15%。

当然,指望这个千斤顶马上泄气,这也不可能,那样经济会陡然失速。正如发改委在今年的年会上强调的——在工作安排上,围绕经济平稳增长,深入发掘需求潜力并重点抓落实和完善重大投资工程包,发挥好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发改委是明白人,因为它是专职稳增长。所以,当全球一片欢腾,IMF等机构不断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高层似乎也不太担心增速的时候,发改委仍然将“发挥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放在了2018年工作的第一位。

只是,这样的稳增长的代价也越来越大,它需要金融系统不断充血才。建设是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难事,但钱从哪里来真的是难事,尤其是当投资的项目大多是周期超级长、回报率很低的项目,如果不是财政部国开行等,商业化的金融机构几个愿意投?

但这些项目,承载了稳增长的使命,也代表了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向的判断。这些大规模建设而产生的巨额债务必须依靠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来消化——铁总是个典型,铁总的负债早已是4万亿的量级了。

高负债、高杠杆推动了稳增长,也拉高了中国的M2/GDP的比重,导致中国宏观杆杆率过高的风险陡然上升。可是如果既要降杠杆,又要稳增长,这左右互搏的事,到底谁会打赢谁呢?

再来回到部委年会,来看关键部委财政部。

4、财政部

乍看一下,今年的财政政策定位和去年一样,都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今年财政部年会的表述却有明显差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后半句才是关键:增强财政可持续性。这半句话,去年只是针对地方债务层面,今年则是提升到对整个财政工作的要求。前两年通过营改增减税比较多,但刚性的支出一点也没有减少,财政的收支的矛盾越来越大,财政要可持续,到底是要增收,还是要减支?这是个大难题。

而且,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有不同的含义。去年的解释大致是,增加的赤字主要是用于减税,也就是说赤字并没有用来大规模地搞建设。今年的支出压力更大,毕竟扶贫是硬任务,财政不可能不倾斜。

但是,赤字率已经到了天花板,2014年赤字率只有2.1%,2016年就到了3%,去年也维持了这个数字。3%天花板是参照了当年欧盟的标准,但后来欧盟许多国家突破了这个标准。现在看来,中国要突破这个标准也有点难。

前沿君计算了一下,如果以名义增长率10%来计算,2018年GDP大约84万亿,3%的赤字率也就是2.52万亿的赤字规模,这比去年2.38万亿相比,也就增加了1400亿的赤字规模(去年比前年是2000亿)。

当然,名义增长率的数据可能还要高一些,那么赤字规模增量估计也最多是和去年的增量相当。

总而言之,从积极的财政政策来看,财政要用于稳增长开支增加,估计是很难了,不减少就不错了。

有人可能会注意到地方专项债,这个不计入赤字,这几年规模在飙升,从2015年的1000亿,也飙升到了8000亿,名目繁多,诸如扶贫专项债、双创专项债,在地方融资严管、ppp严管(最近传出某国有大行全面暂停PPP项目贷款)、地方卖地收入直线下滑的背景下,靠专项债可以力挽狂澜?

既要稳增长,又要去杠杆,2018年拿捏平衡真的很难。2018年,稳增长仍会是核心工作,但经济增速继续下行也是必然。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801/2018%E5%B9%B4%E4%B8%AD%E5%9B%BD%E7%BB%8F%E6%B5%8E%E4%BC%9A%E5%A5%BD%E5%90%97%EF%BC%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