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0 October 2017
【立場新聞】林一鳴:看數據看真相:為年輕人說句公道話
早前我發表一篇題目為《用數學為年輕人說句公道話》的文章,說出一個優秀大學畢業生的故事︰
陳小明大學畢業後,起薪點每月15,000 元,每天返工朝八晚十,工作表現年年攞 A ,每年加薪百分之十,增幅多過九成香港打工仔;佢唔去日本旅行,手機舊款兩年也不換,唔炒股票唔炒 Bitcoin ,連續十年保持儲蓄,每月扣除俾家用和必須開支外,一出糧就將 30% 的薪金儲起來,全部放在穩健投資,每年回報率 5% ,跑贏金管局和强積金。
經過十年艱苦努力之後,他可以儲蓄到多少錢?答案是 112.8 萬,就算全部用作首期,以最高按揭為樓價六成計算,可以買到金額是282萬,應該只夠買個車位。所以他必須借埋二按,但在金管局壓力測試之下,最後也只可買到四百多萬的納米劏房樓。
當這篇文章刊出之後,引起各方面很大的迴響,大量中年人和年輕人在我的專頁互相對罵,留下數以百計的意見和批評,包括:
簡直難以置信,林一鳴會寫篇如此荒謬的文章;大學生在 Big4 做十年,應該做到 Senior manager ,人工過二十萬一個月;
大學畢業捱十年,只係賺到三萬多,根本不是真實情況;很多中學畢業後做了十年,都遠超過這個數;
大學生若計算升職,肯定唔止每年人工加 10% 咁少;
大學畢業只得 15,000元 人工,完全不合理;就算普通警察和教師的起薪點,都有兩萬幾啦;如果做公務員,平均都有幾萬元;
每月只儲 30% 的人工,實在太少了,現實會儲得更多;
亂作故仔,故事不合理,不現實,請重作﹗
我相信給出以上批評的中年人,說出全都是真心話,所以看見我的文章就感到火滾萬分,覺得不是真實的香港。
中年人的理據是︰日常親身接觸到的情況,根本不是這樣的﹗阿叔我每月收入豐厚,見到身邊朋友最差都搵四五萬……文章說大學畢業死捱十年,多數人每月工資都只係賺到兩三萬,怎可能是真實世界?我識得阿邊個邊個,在大公司做幾年就已經有數萬元;年輕人搵唔到這個數,就肯定是你渣你水皮,還說是優秀的大學畢業生﹗既然做十年都搵咁少,點解唔做警察?點解唔教書?點解唔做公務員?
但從年輕人的留言看到,除非做醫生,公務員或金融業,否則在大學畢業十年的人,應該超過大半人的收入和儲蓄金額,都會比陳小明要差。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難道中年人和年輕人,生活在兩個不同的時空嗎?
﹡﹡﹡ ﹡﹡﹡ ﹡﹡﹡
有數據,有真相。
以下是政府統計處在 2017 年 7 月 4 日,發表的 2016 年中期人口統計數據︰
請看 25-34 歲年齡層的大學生︰接近七成的人,每月收入在 30,000 元以下。
再看 45-54 歲及 55-64 歲的年齡層(不好意思……我也包括在內),接近有四成人每月收入在 60,000 元以上。難怪他們聽到大學畢業捱十年,多數人只能賺到兩三萬,就覺得匪夷所思,難以置信,覺得肯定講大話。
對於持有大學學位的人,在不同年齡層的每月收入中位數︰
真相終於解開了。
中年人跟年輕人,原來真是生活在兩個不同的時空。
這就是中年人與年輕人矛盾的原因︰一群收入中位數在 45,000 及 49,000 元的人,當然不會相信大學畢業數年至十多年的 25-34 歲年輕人,有一半人的每月收入竟然低於 21,250 元。
﹡﹡﹡ ﹡﹡﹡ ﹡﹡﹡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重點︰就是這些老海鮮在年輕的時候,往上游的機會較今天來得多。
在香港回歸前的十年,一批六十後可以爬得較快的原因,是因為香港整體薪金大幅上升,升到嚇死你﹗在 1986 年的時候,每月收入中位數為 2,573 元,到 1996 年增至 9,500 元,整體增幅為 269% ,所有人的薪金都以倍數上升﹗
當年公司很多中高層的人,他們都沒有大學資格,加上大量的移民,具有大學學位的年輕一代,我們很容易就被推上去,替代他們的位置。
但今天年輕人的上級,絕大部份都有較高學歷,又不會突然移民消失……年輕人要升上他們的位置,要得到較高的薪金,真是談何容易?
這是在香港持有大學學位的人,過去 20 年的平均收入變化︰
在香港持有大學學位的人,在 1986 年到 1996 年的平均工資,十年內升了三倍;但在 1996 年到 2006 年的十年就沒有上升,從 2006 年到 2016 年的,升幅也只有三成。當然更悲哀的事實,就是這三成是平均升幅,大部份都落進中年人的口袋,而不是畢業數年的年輕人。
中年人通常都會說︰阿叔當年畢業後都係要捱,捱吓捱吓就會儲夠錢買樓;俾多啲獅子山精神啦,後生仔﹗究竟這些人在年輕時是怎樣的?我翻查了二十年前的 1996 年中期人口統計數據,以下是當年持有大學學位的收入分佈︰
到了 2016 年,持有大學學位年輕人的收入分佈︰
由於物價在這二十年上升了很多,所以當年年輕人的環境,比今天要好得多。
﹡﹡﹡ ﹡﹡﹡ ﹡﹡﹡
目前香港整體的收入分佈是怎樣?
如果從全香港來看,本港僱員每月工資的第 10 個、第 25 個、第 50 個、第 75 個及第 90 個百分位數,分別為 9,000 元、 11,600 元、 16,200 元、 25,400 元及 40,900 元;這代表有一半的香港打工仔,每月收入低於 16,200 元,四份三低於 25,400 元,九成低於 40,900 元。
在香港,每月收入超過四萬元的打工仔,只佔一成。
對於很多中年人來說,可能覺得每年加人工 10% 咁少,真係冇乜可能;但根據統計處的數字,在所有選定行業主類的就業人士名義平均薪金指數,在 1999 年第一季是 100 , 2017 年第一季是 157.9 ;這代表全香港的打工仔,過去 18 年人工總升幅,其實只有 57.9% 。
陳小明每年加人工 10% ,在二三十年前的職場來說,肯定是最差的一位;但如果在今天,應該好過九成人。
﹡﹡﹡ ﹡﹡﹡ ﹡﹡﹡
這就是文章要帶出的重點:我們這些在社會上站得較上面位置的人,習慣以自己的角度看世界,以為自己或身邊朋友發生的經驗,應該全香港都是這樣;以為自己收入豐厚,年輕時薪金每幾年就上升一倍,就覺得今天的人都應該是這樣。今天年輕人賺不到這個金額,就是因為你們不努力;只要你們肯努力,不做廢青,就會成功的。
但事實卻不是這樣。
這也是中年人不明白年輕人處境的原因。
數據已經說得很清楚,對於持有大學學位的 25-34 歲年輕人,每月收入中位數只有 21,250 元,每年人工升幅只有數個巴仙。中年人眼中可能只看到做醫生、投行、 AO 的年輕人,很容易就搵到五六萬元;但其實有更多的年輕大學生,畢業十年都未必有兩三萬元的。
我也是中年人,根據我在二三十年前的經驗,也沒可能接受陳小明的故事。在想當年的美好年代,我們這一批好運氣的大學畢業生,每年人工升幅起碼 20-30% ,平均每兩年升職一次;只要不是亂花錢的話,在職場幹了十年的人,大部份都絕對有能力,在港島區買一間兩房至三房的單位。可能就是這個原因,我們這些中年人,會用自己的眼光看今天的年輕人,不會明白他們的處境。
在眾多留言之中,其中兩個最精彩的留言是這樣寫︰(1)有些阿叔以為在報館做個記者仔,每月都可以搵到 5 萬;(2)如果陳小明唔讀大學, 18 歲出嚟做裝修扎鐵,每月收入可以有 4-5 萬,咁樣應該唔使 10 年,就可以買到 1,500 萬的樓。
看來這兩個留言,最能說出今天的實況。
原文連結
from 港文集 http://hktext.blogspot.com/2017/10/4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