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6 September 2017

美国之音:中国名导新片被撤档让路十九大主旋律

香港 — 中国知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新片《芳华》,在9月29日全国上映的前夕,星期日突然紧急取消上映计划。冯小刚在上海首映式上几度哽咽落泪,并带领剧组数次鞠躬致歉。有分析表示,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有关当局担心这部涉及中越战争题材的影片,可能导致社会讨论和反思,也可能激发越战老兵上访,影响十九大舆论环境,因此紧急叫停。

冯小刚星期天凌晨在电影官微发文称,将接受各方提出的更改这部触及中越战争和军队文工团等敏感题材电影的放映档期建议。冯小刚还在上海宣传发布会上表示,作为导演,心情非常悲壮,并否认炒作和预售成绩差等质疑,承诺会尽快选定并公布档期。

据港媒报道,《芳华》上周在北京、成都多地路演、试映,口碑不错。片方在成都还邀请越战老兵到场,许多人感动落泪。影片中还有敏感政治歌曲《血染的风采》,引发审查部门担心十九大期间,再次激起越战老兵上访维权,并触发对7、80年代年轻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反思和讨论,冲击中共十九大前的主旋律宣传。预计,该片撤档禁映后,需要经过重新删剪审查才能公映。

根据著名作家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芳华》,制作成本超过一亿,在紧急撤档前,已在全国开出4万场预售场次,直接损失超过两千万。严歌苓表示,她的这部自传式小说,讲述“历史的眼泪”。而冯小刚也强调拍该片是要让观众了解战争的残酷和恐惧,和平的珍贵。

《芳华》被紧急撤档引发网友和舆论关注。有网友表示,冯小刚借青春爱情捅了历史禁区;影片台词、结局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由于各种你懂的原因,这部高度写实的反思电影暂别观众;这20年每个中国导演都面临一个巨大的折磨,这就是审查。



疑恐十九大前挑老兵上访 冯小刚新片被暂禁

大陆著名导演冯小刚一出准备在十一黄金档推出的电影《芳华》,临近上映之际突然被紧急撤出档期,据分析指,由于十九大即将召开,当局判断《芳华》涉及重大敏感中越战争题材,可能导致社会讨论和反思,更可能鼓励老兵上访,因而紧急煞停。*

冯小刚24日在最后一场宣传活动后,洒泪带领剧组鞠躬致歉,编剧严歌苓也泪洒现场,出品人华谊电影执行长叶宁鞠躬感谢创作团队的努力和付出,但他并没正面回答影片突被禁的原因。有舆论批评:“当局容不下反思!”

冯小刚电影官方微博昨凌晨发文:“经与电影局及有关各方协商,《芳华》拟同意接受各方提出的更改放映档期的建议,具体新的上映档期择日发布!为此也给院线、观众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变更来得突然,就在一个多小时前,该官微还在说:“9月29日,我们一起共话青春,共赏芳华。”

在上海24日的宣传发布会上,冯小刚就撤档一事发言,数度哽咽落泪表示抱歉:“作为导演,我的心很悲壮!”谈及炒作等质疑,他称:“我们比大家更希望电影能如期上映。”

冯小刚又指这是近期最后一场路演,至于撤档原因大家既然都从网上得知,也不想说什么,希望大家关注《芳华》后续进展。编剧严歌苓也泪洒现场,说:“希望这部电影能被善待。”出品人华谊电影执行长叶宁鞠躬感谢创作团队的努力和付出,他并没正面回答影片突被禁的原因。

据苹果日报报道,现场有传媒指片方早前慰问抗越老兵,惹相关部门担心十九大期间,再次引发老兵上访,因而禁止公映。行内消息指该片因题材涉及中越战争历史禁区,中宣部和广电总局担心会煽动越战老兵维权、以及引发对七八十年代年轻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反思和讨论,对十九大舆论环境造成影响。撤档禁映后,估计要经过重新审查删剪才能公映。

《芳华》上周在北京、成都多地展开路演、试映,赢尽口碑。冯小刚在北京的试映交流时说:“那场战争,牺牲了那么多年轻人,但是历史将他们彻底的抹去了,好像没有发生过,好像不存在······这个太不应该了,我觉得作为一个部队出来的导演,我觉得有义务让这些烈士,让大家知道,他们应该被尊重,而不应该被从历史中抹去。”

该片在成都路演时还邀请了中越战争参战者们到场,这批为当年怀着爱国热情奔赴前线、最后却被国家抛弃的人们感动落泪。而片中更出现了敏感政治歌曲《血染的风采》,试映时已有不少电影专业人士深感不妙。

制作成本逾一亿人民币的《芳华》紧急撤档前已在全国开出4万场预售场次,直接损失超过两千万人民币。而冯小刚之前跟华谊签了对赌协议,据媒体计算,如《芳华》拿不到7亿的票房,冯就要自己掏钱补齐。

据悉,中越之战已经是一场在中国不许提起的战争,而《芳华》唯一描写中越战争的是一个6分钟长镜头,呈现了战争的残忍血腥,却没出现越军,连标语都是“自衞反击战”,隐去“对越”二字。影片更多描述是人性的压抑扭曲,其中对于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调侃、及现世社会不公的控诉,皆触及当局敏感点。

《芳华》根据严歌苓小说改编,由冯小刚执导,由年轻演员黄轩、苗苗、钟楚曦等主演。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s://www.letscorp.net/archives/12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