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9 September 2017

台灣加入制裁朝鮮 宣示性還是實質性效果?

鄭仲嵐
BBC中文台灣特約記者
2017年 9月 28日

就在聯合國宣佈對朝鮮下一波制裁後,台灣也隨之跟進,但是台灣朝鮮兩國貿易量不多,這樣的"制裁"是真否有效?
台灣配合美中日韓
台灣行政院官方日前宣佈,將配合國際制裁,將全面禁止台灣與朝鮮雙方的輸出入貿易。台灣經濟部並於25日發佈正式聲明,指出朝鮮違反聯合國決議,影響區域穩定,及該日起"全面禁止"與朝鮮的雙邊貿易。
台灣高雄大學東亞語文學系主任,長年研究南北韓政治的韓籍教授河凡植向BBC中文網表示,就政府官方來說,配合國際是必要的。但轉到民間企業的話,他們還是想看長時間貿易關係,所以民間交流應該還是會有,只是會更台面下操作。
河凡植說,台灣跟朝鮮的貿易量很低,根據他了解,台灣商人對北韓豐富的礦產很有興趣,台灣也缺少這類資源,因此這部分佔了雙邊很大貿易佔比。
根據台灣國際貿易局資料,台灣在2016年出口朝鮮貿易額為55.9萬美金。從朝鮮進口貿易額為1214萬美金。朝鮮在台灣的貿易國排名也僅在174名,佔對外貿易總額的0.001%,可以說幾乎沒有實質性影響。
他分析,台灣當局親美,必須要響應美國特朗普的一連串措施。但是河凡植也說,金正恩跟傳統朝鮮領導人一樣,喜歡製造團結意識。"金正恩不可能放棄核武,他也沒在怕失去什麼",有了核武後如何"非核化",考驗特朗普手腕。
需思量朝鮮自尊
對於台灣與朝鮮全面禁止貿易一事,河凡植也認為,雖然就國際上,台灣也是站在一致角度,但是要提防朝鮮有著"與眾不同的自尊心"。
他舉例,當年韓國在金大中就任總統的時候,朝鮮半島局勢是相當好的,不僅開城工業區有韓國廠商進駐帶來蓬勃發展,因為韓戰而南北韓分離的家人也可以正式團聚。
然而,在隨後的李明博與朴槿惠上任後,保守派的韓國勢力逐漸回流,他們認為要對朝鮮採取強硬措施,卻也因此惹惱朝鮮當局。兩韓的交流就此漸行漸遠外,開城工業園區也在2016年被正式關閉,韓國工作人員都被驅逐。
等到文在寅就任後,雖然他打著和平旗幟,但是朝鮮在這幾年的核武發展已經不同於當年六方會談。文在寅在與美國合作或與朝鮮示好上,面臨重大難題,最終還是選擇加強防禦,部屬薩德,維持武力的恐怖平衡。
河凡植則分析,就國際現勢來看,朝鮮對台灣還是很友善的,也沒有很激烈的言詞。就連過去的老戰友中國,也都多次遭到朝鮮批評,台朝雙邊正式貿易也不過10年,河凡植認為,台灣官方雖然公開說"禁止貿易",但要切記朝鮮很重自尊心,一旦真的被激怒,有可能會讓雙邊貿易就此凍結,無法挽救。
邊緣化與孤立
台灣與朝鮮歷史上淵源不深,唯一比較有相關的,是台灣人在歷史課本上曾學過,當年的朝鮮戰爭爆發時,無意間轉移了中國共產黨想攻打台灣的意圖,美軍得以協防台灣。蔣介石更曾建議麥克阿瑟,在這場戰爭中派國軍參戰,但遭到美方回絶。
而自從1972年台灣退出聯合國以來,40多年來始終必須面對來自中國的壓力,邦交國數量不斷下滑。這一次台灣配合國際制裁,也有外界質疑:"台灣自己不是聯合國成員,卻配合聯合國制裁,這有點奇怪"。
就如同台灣長年以來受到中國在外交場合的打壓,台灣無法與周邊鄰國發展正式外交關係。而朝鮮的周邊雖有俄羅斯與中國兩位共產集團伙伴,但是這幾年強勢發展核武,也被過去的盟友孤立與邊緣化,成為東北亞的不定時炸彈。
河凡植說,韓國在80年代就很積極想與中國建立邦交,但礙於朝鮮,不敢太正面交流。 1992年中國與韓國建立邦交時,更讓朝鮮一度"深感背棄",歷史文件顯示,金日成一度有想要與台灣建立邦交。
台灣與朝鮮隨後縱使沒有正式邦交,但私底下的經濟活動已經開展。 1992年之後,都會定期派遣考察團來學習台灣農業經濟,兩邊的貿易往來更是自2005年起逐年增加,還一度與台灣簽訂合約,要將核廢料運送到朝鮮封存。
河凡植評論,他對於台灣政府做的決定還是正面看待,也許也是因為貿易數字太小,沒有造成直接威脅,不過制裁的時間長短,台灣政府要"自己拿捏"。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1436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