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萊塢推出刺殺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的影片《採訪》後,朝鮮半島危機進一步升溫,刺殺朝鮮領導人的計劃已經走下銀屏變成了現實。
有報道說,朝鮮于9月3日試爆威力巨大的熱核武器後,韓國已經批准了建立刺殺金正恩的特種部隊的計劃。這似乎顯示韓國總統文在寅的外交政策發生急轉。
是什麼讓這位在5月份當選的進步政客突然採取改變政權的咄咄逼人的政策呢?因為就在幾個月前他在柏林在要同朝鮮和解的平台上信心滿滿地說要實現朝鮮半島的"永久和平",避免朝鮮"崩潰","緩解安全和經濟擔憂"。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東北亞專家約翰·尼爾森-萊特博士解釋說,首爾的領導層對於軍事遏制失敗以及特朗普無能感到恐懼,儘管特朗普對朝鮮喊打喊殺,但並沒有能夠制止突飛猛進的朝鮮軍事現代化。
在朝鮮豐溪里核試驗場的活動似乎預示著朝鮮正在為第7次核試驗做凖備。如果朝鮮最終有能力用射程達到美國本土的遠程彈道導彈投送小型化的核彈頭,美國決策者可能會在朝鮮半島採取軍事行動。
共和黨參議員林賽·格萊厄姆多次主張為制止朝鮮獲取打擊美國城市的戰略威脅能力,美國應該冒大量首爾平民和軍人傷亡的風險。
但是首爾希望對金正恩造成恐嚇,讓他相信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進而說服朝鮮停止核試驗,進行建設性談判。問題是:斬首行動的威脅是否可信,朝鮮能夠被嚇住嗎?
進退兩難
朝鮮民眾都相信西方希望刺殺金氏家族領導人,好萊塢推出刺殺金正恩的影片也是用藝術形式表現出西方的政治意圖。
朝鮮第一代領導人,金正恩的祖父金日成二戰後結束蘇聯流亡回到平壤後不久,就被人扔了一顆手榴彈,但被一位俄羅斯人所救。1950年美國獲悉金日成在朝鮮行蹤的情報後,曾試圖用綽號"泰山"的巨型炸彈刺殺朝鮮這位領導人。
尼爾森-萊特博士說,在1993年3月美國和朝鮮關係緊張的時候,金正恩的父親金正日在宣佈朝鮮推出核不擴散條約後令朝鮮進入"凖戰爭"狀態,當時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地下碉堡中度過。雖然美國的壓力升級迫使金正日藏匿,但也沒能防止朝鮮繼續對外做出強硬反應。
大約在2004年,金正恩的父親金正日坐火車前往朝鮮西北部的旅途中逃過一次爆炸。美國在2003年就試圖用地堡炸彈對伊拉克領導人採取"斬首"行動。
就在5月份, 朝鮮指責美國對金正恩實行生物武器刺殺計劃,美國中情局被指策劃賄賂一名朝鮮公民實行攻擊。
考慮到朝鮮領導人的恐懼和擔心,由韓國主導的對金正恩的"刺殺"風險極大,可能導致類似肯尼迪時期"豬灣登陸"的事件發生。在1961年 肯尼迪政府試圖推翻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的計劃遭遇到慘敗。
尼爾森-萊特博士認為,或許首爾的決策者希望他們的計劃能夠造成間接改變。
通過直接威脅金正恩,他們希望看到這種壓力會減少平壤政治精英對金正恩的支持,甚至說服他們發動政變推翻那個令他們生畏的,「蠻橫的」年輕領導人。但是最近來自朝鮮的叛逃高級官員說,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很小。
尼爾森-萊特博士說,雖然朝鮮的政治精英畏懼金正恩,但是他們也擔心在國內他們受到對立集團的威脅。朝鮮仍然是個高度階層化的等級觀念很強的社會。
一旦領袖被除掉,來自朝鮮底層民眾的暴動可能會導致平壤特權階層招致報復。擔心反革命行動帶來的血洗和報復足以讓統治精英不敢毅然冒險發動政變。
別無良策
斬首行動風險很大,成功率又很低。因此此種行動的價值主要在於宣示姿態而非實際行動。文在寅政府也希望以此化解來自保守派越來越強的不滿呼聲,他們要求韓國也研發擁有自己的核武器。韓國政府擔心那樣會引發半島軍備競賽,增加朝鮮半島雙方發生誤判擦槍走火的風險。
尼爾森-萊特博士說,最終文在寅總統還是希望探討同朝鮮對話和接觸的可能性,重新實行前總統金大中和盧武鉉時期那種建設性的,外交主導的對朝鮮政策。
因此文在寅需要時間延緩朝鮮的軍事現代化步伐,同時也緩和華盛頓對朝鮮目前的強硬立場。華盛頓對朝政策越來越僵硬,選擇面越來越窄,對朝鮮動武似乎成了一種讓美國決策者比較容易做出的選擇。
2014年10月好萊塢推出刺殺金正恩影片時,朝鮮稱這部電影"是對我國(朝鮮)人民不可饒恕的冒瀆"和"惡劣的挑釁行為",並警告要對電影相關人士堅決採取懲罰措施。
不久製片方索尼影業的官方網站疑遭朝鮮黑客攻擊,公司大量機密數據被公開,索尼影業因此蒙受了巨大的經濟和名譽損失。索尼影業一度宣佈取消上映這部影片。
熒屏上刺殺金正恩的影片因其爭議性吸引了許多觀眾,但是大批觀眾觀看影片後表示失望,網上惡評一片。現實中的對金正恩斬首的計劃如何?
約翰·尼爾森-萊特博士說,面對朝鮮挑戰似乎已經沒有良好對策的情況下,威脅採取斬首行動或許是一張可打的牌,但這是一場越來越危險的戰略遊戲撲克。
相關報道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41274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