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7 February 2023

我們為什麼要讀西方歷史?

其實諸位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一直到近代之前,東方社會(亞洲)似乎都沒有出現什麼改變世界的自然科學家。譬如中國,即便是在思想最開放活躍的春秋戰國,那些備受推崇的“先秦諸子”們中除了墨子的學說和科學稍微沾邊之外,其他人討論的都是如何解决社會問題,跟自然科學基本無關。相比之下,無論是古希臘還是文藝復興後的西方,從來不缺偉大的科學家。這又是為什麼?早在明治維新時日本人就思考過,當時的明治天皇認為這是因為東方人血統低劣,甚至曾考慮出台法令強制日本人與西方人通婚。這在我們看來確實是無稽之談,但從那時的人的角度來看,似乎也很難找到別的解釋。而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為此事困擾,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到一本叫“鄉土中國”的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人類學家費孝通,日本侵華時曾躲到鄉下避難。書中寫到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有一天他兒子牙疼,周圍又沒有醫生,只好請房東太太幫忙。房東太太說用勺子刮他兒子的後牙槽就行了,儘管問她為什麼她也不知道。不過後來他兒子的牙疼確實好了,而等他到了縣城醫院之後才知道,這是因為當地普遍生長一種特殊的真菌,小孩子都會感染。費孝通經過思考後寫道:“為什麼鄉下人那麼敬畏傳統?是因為小農經濟中的人們離不開土地,世世代代都生活在一片土地上,周圍環境變化很小。前人積累的已經足以解決生活中的絕大多數問題,所以你在成長中就逐漸學會了對前人經驗(也就是傳統)的敬畏,只需要聽從就是了,並不需要問為什麼”。

這段話給了我一個非常重要的提示,使我很快聯想到了古希臘人的生活環境。希臘地形多為島嶼,且非常貧瘠,所以希臘人早早就開始了航海經商和殖民生涯。我們可以試想一下:一群雅典人想去羅德島經商,發了財之後去拜占庭定居。如果他們到了那些地方仍然按照在雅典人祖傳的經驗做事會發生什麼?說不定沒過幾天就一命嗚呼了。所以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尋找一種系統性的知識體系,用它來解釋自然現象並應對不同的環境。而這種體系,就叫科學。我個人認為,這與地理大發現後歐洲的科技進步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出於航海和殖民的需求。總而言之,我認為科學絕不是因為人們的好奇心而出現進步的,而是出於人們的實際需要。東方人的基因絕不比西方人低劣,只是有些時候西方社會的環境需要科學,而東方社會不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社會也不總是需要科學的。自從進入中世紀以後,西方社會便進入了有些類似於周朝的封建社會,農業也成為了最主要的產業。因此種種基督教的教條和鄉土迷信便取代了科學,成為了人們信奉的對象。一般認為,有相當多的東正教神學思想都脫胎於希臘城邦晚期的神秘主義哲學,我目前猜想的原因是,為了解決當地人生活上的問題,東正教就必須借鑑以往的經驗(也就是神秘主義哲學)。當然我對這兩種意識形態知之甚少,不敢妄下結論,但這絕對是值得探討的話題。與基督教中的教條一樣,孔子的“論語”裡面也很少出現嚴謹的論證,只是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而不必知道為什麼。我想,這可能就是農業社會的一大共同特點吧。這也能解釋為什麼近代哲學體系下的哲學家一般對孔子評價較低(比如黑格爾)。

話說回來。東方人,尤其是東亞人,一般喜歡強調“孝道”,“尊老”,“傳統”,無論古今。孔子那時候的人“言必堯舜”和今天的人常說“古人都怎麼怎麼樣”其實是一個道理。這也可以說是華人祖先崇拜的一大成因,其實說穿了就是崇拜傳統。至於哪些人更懂得傳統?哪些人又需要學習傳統?顯然,前者是老年人(或是長輩),而後者是年輕人(或是晚輩)。我在以前寫過的文章裡面著重討論孝道的政治作用,而這裡討論孝道為什麼在民間被普遍認同。

西方人則不同。東方的傳說中的主角往往是“忠臣孝子”這一類人物,甚至出現了“二十四孝”這樣極端變態的東西,然而稍微了解過希臘神話的人都知道,希臘神話中不但沒有什麼“忠臣孝子”,還充斥著不少“弒父”情節。如果孔子孟子看了希臘神話,恐怕要罵希臘人“禽獸不如”。然而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一個偉大的文明絕不是“禽獸不如”的人能創造的,希臘人也不可能隨便把自己爹殺了來玩,正如中國人不會動不動就學郭巨把自己兒子埋了一樣。即便如此,不同的民間故事雖然有可能極為誇張,但也很大程度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價值觀。“父”代表著什麼?是傳統,是權威。中國人尊崇並敬畏它,希臘人批判並摒棄它,誰都不比誰低劣,只是環境使然罷了。

就這樣,兩種社會的價值判斷也發生了重大區別。古希臘人對是非的判斷基於事實邏輯,而中國人的價值判斷基於誰是“尊長”。就如易中天在“中華史”中所說,“禮(也就是傳統)只認秩序,不認是非”(我在前面也寫了,對於長輩和傳統,“只需要聽從就是了,並不需要問為什麼”)。說到這裡,我相信在座不少人已經深有同感。而這種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思想,明顯在阻礙東亞社會的發展(無論是科技還是人權)。日本許多企業中老社員的權威能壓到新人喘不過氣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中國的情況也許更糟,不少有才能的科學家因為“資歷”原因被有權有勢的“老一輩”壓制而無法在科學界取得應有的地位(比如無法獲得院士頭銜),很多人因此移民國外。可以說,歷史的包袱讓我們前進的步伐變得沈重了許多。

如果我不讀西方歷史,我不可能通過“鄉土中國”中的內容聯想到這麼多,也就不會明白為什麼傳統思想在阻礙現代科學的發展。我可以這麼講,不讀西方歷史,我們永遠不知道東方落後在哪裡。至於我們能從西方歷史中學到什麼?我想,就是魯迅筆下的那句話:

從來如此,便是對的嗎?


from Matters | 熱議  https://matters.news/@WenkanYueh/%E6%88%91%E5%80%91%E7%82%BA%E4%BB%80%E9%BA%BC%E8%A6%81%E8%AE%80%E8%A5%BF%E6%96%B9%E6%AD%B7%E5%8F%B2-bafybeigloljfqbfuktpdnw556xi6nkk76f5srkxg4hn7lbbbg4z5tfc7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