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9 October 2017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困境與啟示

【明報專訊】近日,加泰隆尼亞的獨立運動,再次成為全球焦點。自從10月1日舉行獨立公投後,西班牙政府的打壓不斷升溫,不但拘捕多名負責公投的官員、派警察接管票站,防暴警察更以武力鎮壓民眾,造成近千人受傷。儘管打壓不斷,依然有超過200萬公民成功投票,且有九成人支持獨立。面對違憲公投,西班牙國王亦罕有地打破沉默,開腔譴責策動公投的加泰領袖;同時,有數十萬人罷工罷市,抗議西班牙政府的暴力鎮壓,自治政府領袖普伊格蒙特(Carles Puigdemont)更表示,很可能會自行宣布獨立。似乎短期內,加泰隆尼亞的政局還未明朗,社會動盪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今次加泰隆尼亞的獨立運動,對我們有何啟示呢?我特意訪問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講師兼歐亞政策研究中心(Europe Asia Policy Centre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訪問學者Dr. James F. Downes,為我們分析這次獨立運動所觸及的不同面向。

最直接的問題是,到底加泰隆尼亞人民有否自決公投、獨立成國的權利呢?Dr. Downes認為可以分成兩部分——道德和法律層面分別處理。從道德文化層面看,加泰隆尼亞尋求獨立,是相當合理的事。

自決權利vs憲法阻力

站在歷史觀點,加泰隆尼亞和西班牙的恩怨,最早可追溯至12世紀中。基於聯姻,加泰隆尼亞和阿拉岡共同組成阿拉岡王國,因此前者的文化,在中世紀晚期及文藝復興時已經相當蓬勃,當地人亦普遍以加泰隆尼亞語溝通。在15、16世紀時,卡斯蒂利亞的女王伊莎貝拉一世(Isabel I la Católica)和亞拉岡的斐迪南二世(Fernando II de Aragón el Católico)結婚,象徵現代西班牙王國的誕生。但處於一個民族國家之中,政治權力逐漸向馬德里傾斜,加泰隆尼亞的自治權有時會受到挑戰,不論是18世紀初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還是20世紀上半葉的佛朗哥政權,均意圖收緊加泰隆尼亞的自治權。直至1970年代民主化後,才恢復自治。
因此,比起蘇格蘭或者香港,加泰隆尼亞擁有更悠久的獨特文化、歷史傳統、身分認同等,其經濟體亦相當發達,生產總值佔西班牙1/5,出口更加佔1/4。加上加泰隆尼亞一直在西班牙擁有相當的自治權,似乎只要在公投中獲勝,加泰隆尼亞人理應有充分的道德理據,以民族自決方式找尋新的政治前途。

然而,問題顯然在於法律的阻力。Dr.Downes承認,「從法律的觀點看,加泰隆尼亞人是否有權利獨立,是個相當複雜的問題。」主要是因為早在9月初,西班牙憲法法院已經暫緩執行加泰議會通過的公投法案,理由為獨立公投不符合西班牙憲法。因此,在西班牙政府的角度,是次公投必然是違法,公投結果亦不會獲得承認。當然,既然公投本身違法,因此許多支持統一的民眾不願冒險到票站表達意願,結果公投結果亦自然無法如實反映民意。

若然如加泰自治政府所言,加泰隆尼亞會按公投結果自行獨立,不理會中央政府的認受,Dr. Downes覺得「是極為危險的舉動,過往成功個案亦不多。當代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大概是90年代,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率先透過單方面公投獨立,導致前南斯拉夫爆發內戰,繼而解體。」另外,因為公投的選項是截然二分的贊成與否,當中無法容納更多的考慮和討論,因此公投無疑會令社會進一步分化,各自走向兩極,令西班牙愈來愈難走回對話談判的路。

暴力鎮壓→弄假成真?

論及今次西班牙政府的做法,Dr.Downes直言他們是反應過度,兼且採取了錯誤了策略來應對今次加泰的獨立公投,導致情况一發不可收拾。「諷刺的是,若果西班牙法院容讓加泰隆尼亞合法進行公投,結果很有可能會變成傾向反對獨立,讓加泰繼續留在西班牙」。因為當所有民眾有權投票選擇時,他們不僅會以道德或文化考慮自決前途議題,更會從經濟層面上考慮,例如獨立對加泰隆尼亞的衝擊,或獨立會否導致加泰脫離歐盟,從而喪失了單一市場等益處。
或者換另一種方式設想,今次公投獨立,真的為了政治上獨立嗎?很多外國媒體如獨立報或者衛報,均有評論指是次公投不過是政治煙幕,獨派渴求的,與其說是加泰的政治實體,倒不如說是借民意向馬德里施壓,以謀取更大的自治權力,且能轉移人民的焦點,不再留意國內的種種內政問題,例如青年失業議題。况且能在政治議題真空中,宣揚自己的黨派理念,何樂而不為?

但是,今次西班牙政府採取強硬高壓的回應,派出上千個防暴警察,以警棍、催淚彈、橡膠子彈「攻入」票站;打傷市民的相片影片,經互聯網旋即傳播至全世界。更甚,除肉體上的暴力,行政上亦不遑多讓。除了接管加泰的地方警力,西班牙司法部長表示,倘加泰宣布獨立,將透過憲法賦予的權力,暫停該地區的自治。另外,由於沒有「積極配合」馬德里政府平息政治亂局,加泰警察首長以及一些官員因而被控煽動叛亂罪,由高等法院傳召應訊。
連一向不干預政事的國王費利佩六世(Felipe VI),亦罕有地發表電視講話,言辭中大力批評加泰政府,指強推公投將帶來嚴重社會撕裂,又認為獨立公投是違法行為,破壞社會和諧。或許他意圖仿傚其父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於1981年的電視講話:支持民主化,粉碎軍方政變,並贏得一生美譽。不過,礙於費利佩六世的民望遠不及其父,言論中亦隻字不提受傷的民眾,結果惹來群眾強烈反感,甚至有網民揶揄,由非民選的國王批評公投不民主,十分荒謬。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研究員Federiga Bindi同樣表示,費利佩六世身為一位同時掌握西班牙語和加泰語的精神領袖,理應利用雙語來呼籲各方和談,而非靠邊站。
結果,超過70萬名憤怒民眾走上街頭,罷工罷市。地鐵站關門,商舖停業,公共交通服務幾近完全癱瘓。西班牙面臨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憲政危機,政府和王室可謂責無旁貸。不過衝突雖然嚴重,但Dr.Downes認為,這次危機會導致內戰分裂的機會仍然很微,最終大家還是要回到談判桌上。

只能站在主權國一方的歐盟

既然西班牙屬於歐盟的成員國,那麼歐盟是否有責任調停,平息成員國的動盪政局?
連日來,歐盟一直很約束,沒有太多表態,其他成員國亦未有太大關注。在周一,歐洲理事會主席Donald Tusk支持西班牙政府維護憲法,形容今次事件僅為西班牙內部紛爭,並希望能在商討中避免更多的流血衝突。周四,歐洲議會多數黨,即歐洲人民黨的發言人表示:「加泰人需要認清一個事實,若然你要脫離西班牙,即表示你將會脫離歐盟。」同日,歐盟委員會第一副主席Frans Timmermans亦表示,所有歐盟成員國的憲法同樣需要得到尊重。因此,違憲的獨立公投,不會獲歐盟認同。這意味着加泰隆尼亞將難以在短期內,成為另一個科索沃。

歐盟的姿態其實事出有因。正如Dr. Downes提到,2009年正式生效的《里斯本條約》,進一步肯定主權國的地位,無疑在今次事件中,令歐盟難以有所作為。例如在《里斯本條約》第4章第2條,便清楚列明歐盟必須尊重所有成員國的平等地位,其中包括其國族身分、憲政秩序和基本架構,同時也必須尊重成員國履行其重要國家功能,包括維護領土完整、維持法律和政治秩序等。因此,既然歐盟成員國是西班牙而不是加泰隆尼亞,今次的公投亦不像蘇格蘭那次公投般,獲宗主國承認,歐盟必須尊重西班牙的國家主權,以及她維持國家秩序和安全的權力。

同時,歐盟亦沒有一套法律機制,處理成員國內的分離問題。儘管在今次爭議中,有呼聲要求歐盟檢討現行法律機制,看看能否透過立法填補缺口。但Dr.Downes坦言,制度內的反對聲音將會很大,因為這缺口一旦打開,到時不僅是加泰隆尼亞,歐洲各地的分離組織也會紛紛要求歐盟認可的獨立公投,恐怕這亂局會對現時的主權國帶來很大的衝擊。

另外,有輿論亦質疑歐盟沒有介入西班牙的暴力鎮壓、裁決有否違反人權。Dr. Downes認為:「歐盟委員會一直缺乏有效的機制,以監察成員國有否違反國際人權。」事實上,打從1950年《歐洲人權公約》正式簽署,並按照公約設立了一所歐洲人權法院,意味着西班牙公民可以用個人名義,在歐洲人權法院起訴警方濫用權力、剝奪個人表達政治權利的自由。即使該法院沒有自動具備法律約束力,但仍有權力去判定損害和賠償,只是判罪與否視乎法官的判決,而非向在比利時工作的歐盟官員問責。
因此,這次加泰的獨立運動不僅是西班牙的重大政治危機,歐盟同樣陷入極為尷尬的境地。

政治生態下一站:民粹極左?

縱觀近幾年歐美以至於東亞和香港的政治,社會民主似乎正陷入倒退。分離與民族主義,跟民粹主義一起,衝擊着各國的政治生態。從法國、德國、英國、荷蘭等地,議會選舉的結果均呈現着廣泛的波動模式。有趣的是,民粹主義一直被認為只會跟極右政黨結連,例如英國獨立黨、法國的國民陣線或者美國的茶黨,但在西班牙,極右沒有多大市場,反而近年是民粹左翼的「我們可以聯盟」(Unidos Podemos)火速崛起。Dr. Downes提醒我們,這次獨立運動,可能會令更多人投向極左民粹,大大影響着未來的選舉和政治操作。
而且,Dr. Downes特別點出,年紀或世代對於政治光譜的轉移,亦可能會產生比想像更大的影響。例如剛剛過去的英國議會選舉,工黨議席大幅度增加,號稱老左的Jeremy Corbyn大受年輕人歡迎,以至於爭相入黨。同樣地,今次獨立公投運動,同樣是以年輕人作為主力,老邁的則多數右傾保守,傾向統派。隨着一雞死一雞鳴,新世代對政治光譜的影響將愈來愈重要。


■答/Dr. James F. Downes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講師兼歐亞政策研究中心(Europe Asia Policy Centre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訪問學者,主要研究西歐政治,包括選舉制和投票,對民粹主義興起極感興趣,而以今次西班牙來說,「則是民粹左翼了」。
■問/李宇森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研究興趣包括主權論,政治思想史等。
文﹕李宇森
圖﹕李宇森、法新社
編輯﹕梁敏德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17/10/20171008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