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 October 2015

中国经济统计数据“讲政治”

来源:
RFA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络版九月三十号星期三刊登题为“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可信吗”的分析文章。文章指出,“中国会出于政治动机‘熨平’季度实际增长数据”,以便“让经济的剧烈波动看起来不那么严重”。

《金融时报》星期三的评论文章开门见山地说,中国“官方经济数据不可信已是西方经济学家、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普遍接受的共识。认为这些数据权威会招致嘲笑:说相信这些数据的人天真已经是最客气的了,最不客气的是称他们为中共宣传的帮闲。”

长期关注和质疑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旅美中国经济问题学者何清涟女士星期三表示,由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与官员的政绩挂钩,层层造假已成为习惯:

“造假多少,国家统计局虽然不知道,但是采取层层挤水分的办法应对。挤水分就是对每一级政府的上报统计数据以剔除两个点为一标准。例如,地方政府上报的是12%,到了省一级政府就调降到10%,到中央再挤掉一点。这种做法,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官员早就谈过。”

中国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在今年三月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曾公开表示,过去几年中国的经济数据造假严重,如立即修正,中国经济将出现“断崖式”下降。

美国西东大学商学院教授尹尊声星期三表示,政绩的需要使官员虚报经济数据的确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但是中国有很多经营活动并没有进入GDP的统计口径,像很多个体民营企业和许多服务业,不像美国统计十分全面。美国服务业基本都需要执照,都要申报。相比,中国的餐饮业一是可能申报的不全,二是可能申报的偏低,因为如实申报要多缴税赋。换句话说,一方面政府官员有多报的诱因,另一方面又有瞒报和根本统计不上来的问题。”

《金融时报》星期三的分析文章也说,针对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问题,在众多的质疑声中也有捍卫的话语。捍卫者认为,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只是在数据收集方面或统计方法上有些许缺陷,但数据“对实际应用只有微小影响”;质疑者则认为,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失真“并非主要由方法上的缺陷造成,而是有政治影响造成的”。对此,尹教授表示:

“政治上的考虑肯定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在评价地方政府政绩时,如果GDP很差,地方政府官员无法对上交代。由此,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数据方面还是攀比,谁都不会报的太低。应该讲,这些年中国的统计手段已经有很大提高。”

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恰好与政府的预定目标7%一致。不过,尹教授根据自己最近一个多月在中国的考察感觉,中国实际经济表现可能显示官方公布的数据有一定的水分,因为整个企业的绩效同比是下降,国企尤其不好,与房地产相关的50多个产业部门与过去一两年比也不景气,空置房比较多。

何清涟女士认为,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失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最简单的统计方法,中国其实早就知道。如果非要说问题,我觉得中国需要改进国民核算体系,摒弃GDP至上的观念。可能现在世界上只有中国的国民核算体系还是GDP为主,其他国家有别的指标。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只要与国际接轨就好了。”

《金融时报》星期三的分析文章在结尾处说,“实际GDP增长率越早失去其标志意义,我们就越早可能得到更准确的数据。对中国政府以及其他依靠经济增长保证其政治合法性的政府来说,在数据上作假的诱惑总会存在。但是,在中国经济处于如此危急时刻、以至于威胁到稳定时,依靠一个单一的数字来说服民众相信形势一片大好,其实不太可能会是一项有效的政治策略。”何清涟女士曾在一篇文章中尖锐地指出,“中国的统计数据早就成了中国共产党渲染成就的重要扮靓工具,是‘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功能并不同于民主国家的政府统计机构,它不仅负责收集、处理、公布统计数据,同时还扮演着”党的喉舌”这一政治角色,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统计数据营造出中国经济繁荣的虚假事实。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510/%E4%B8%AD%E5%9B%BD%E7%BB%8F%E6%B5%8E%E7%BB%9F%E8%AE%A1%E6%95%B0%E6%8D%AE%E2%80%9C%E8%AE%B2%E6%94%BF%E6%B2%BB%E2%80%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