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2 April 2023

问世间钱为何物

跳脱生态责任的经济活动(如否定客观价值的印钞行为)不但会鼓励人性之恶如贪婪、奢侈、浪费,也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必然要面对自然法则的惩罚。

 美国硅谷银行3月10日突然倒闭,以及前后发生的银门银行3月8日宣布清盘,纽约市金融监管当局在3月12日以担心“系统性风险”为由,下令关闭标志银行,一并引发了市场恐慌,以为2008年华尔街次贷危机重演;震波远及欧洲和亚洲股市,金融业股无不遭池鱼之殃。

 3月14日在评论这条新闻时与同事晚餐,餐后各自偿还先垫付餐费的同事,不少人自然掏出手机,用paynow转账,轻松便利,过程没有看到现钞易手,不由得浮起“钱为何物”这个问题,更由此联想到正在阅读的一本新书——《金钱的自然法则》(The Natural Order of Money)。作者罗伊·塞巴格(Roy Sebag)是一名自学成功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作为第三代农家人,他投身矿业、投资管理、农业、科技和制造业20余年,因事业经验而长年思考经济和自然哲学课题。

罗伊·塞巴格从自然法的概念入手,探讨金钱的本质

 自然法则是西方哲学的概念,意思相当于中国思想里的“道”,指的是万事万物本身的运行规律。这是哲学从神学独立后的说法,自然法则在神学里对应的是上帝的律令,人类无法改变,只能发现和利用。自然法则也是人类道德规范的权威来源。塞巴格从自然法则概念入手,探讨金钱的本质,在金钱越来越抽象化,以至于发展到了加密货币这个由电脑编码构成的阶段,这本书确实有助于人们反思“钱为何物”这个问题。

 金钱的作用之一是作为财富交换的间接手段,原始的财富交换是直接以物易物,所交换的物本身具备内在价值,比如用米换肉,米和肉本身都有自己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米和肉都是金钱的一种,属于商品货币;牢房里囚犯使用香烟交换所需物品,也属于这类型。经济学定义的商品货币包括贵金属如金、银以及大宗商品如原油、有色金属、钢铁、农产品、铁矿石、煤炭等。

 另一种金钱则是表征货币或代用货币,指的是可以兑换贵金属的流动货币,典型代表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美元,世界大部分国家在1944年同意使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方便各国货币兑换、国际收支调节和国际储备资产构成。由于美元可以直接兑换黄金,所以又俗称美金。

 但经历越战和第一次中东石油危机,不断印钞的美国再也无法继续用美元兑换黄金,终于在1973年宣布跟黄金脱钩,美元由此从代用货币沦为法定货币,就是由政府信用担保的金钱,本身并不具备内在价值。一旦美国政府信用破产,美元就是废纸一张。
 


美国在取消了金本位后,只能靠政府信用担保来保证美元的价值。一旦世人对美国失去信心,它就变成废纸。

 从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到法定货币,金钱的内在价值不断流失。失去了财富作为锚定物,金钱的抽象化如脱缰野马,可以随时凭空生出,也就是俗称的印钞票,或美国联邦储备局所谓的“量化宽松”。由电脑编码构成的加密货币的出现和流通,进一步让金钱的价值代表性。这时连实物的银角和纸币都省却了,交换的仅是数字——数码支付虽然并非加密货币,抽象性却别无二致。

 这种抽象性固然极大地提高了交易的便利性,降低了交易成本,却同时让经济失去了稳定性。通货膨胀、滞胀、金融危机乃至经济衰退,在美金沦为美元后似乎变得更为频繁。这是否意味着当金钱失去了“道”或自然法则的加持,也就变得越发一文不值。

 这当中的哲学思考在于,价值是否具备客观性?联储局的量化宽松派显然不这么认为;华尔街利用零利率资金炒作金融产品买卖的衮衮诸公也不这么认为。因为对他们而言,金钱可以无中生有,买空卖空,所以价值是主观认定的。但这毕竟不是金钱的原始和真实意义。

 塞巴格相信金钱所代表的价值存在客观意义。他在一场访谈里指出,财富的价值传统上都以重量为准。谷物的收成是用重量计算,跟贵金属一样。英国货币单位英镑,就是从磅演化而来。英镑的原文sterling在英文里也有优秀的意思。中国货币银两,指称的也是重量。
 


全世界的人类文明都把金和银当做流通货币。

 世界所有文明都认为金比银珍贵。这并非主观认定,而是有事实根据的。地质学家普遍相信,地球的银储量是金储量的19倍。物以稀为贵,所以金价自然要远高于银价。金价之所以不是银价的19倍,是因为符合经济效益开采出来流通的金和银,差距没有达到19倍。历史上金和银的价差介于12倍到15倍之间。

 塞巴格把跟自然直接接触的经济活动如农耕、采矿,称为实体经济;不与自然发生直接关系的经济活动则是服务经济。他说,无论是实体经济或者服务经济,都离不开自然规律所设下的客观限制,如春耕秋藏。因此,任何经济活动必须尊重自然法则,塞巴格形容这是“生态责任”,跳脱生态责任的经济活动(如否定客观价值的印钞行为)不但会鼓励人性之恶如贪婪、奢侈、浪费,也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必然要面对自然法则的惩罚。

 自从有了数码支付,不少年轻人如今出门,可能身上毫无现钞,只要一机在手,甚至连皮夹里的信用卡都嫌多余。我们距离自然法则,似乎越来越远;对于钱的认知,更抽象化为一堆数字。这种无根浮萍式的金钱观念,会不会最终要面对更频繁的2008年次贷危机或2023年银行倒闭风波的恶果?

(原载2023年3月19日《早报星期天·想法》)



from Study Room 書齋 https://yapphenghui.wordpress.com/2023/04/22/%e9%97%ae%e4%b8%96%e9%97%b4%e9%92%b1%e4%b8%ba%e4%bd%95%e7%89%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