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啟動「黨政機構改革」試點,六個縣縮減編制超過一千個,事業機構縮減率達七成,數千人將被下崗或轉崗。分析認為,習近平治下供應鏈外移、房地產行業一落千丈,依靠土地財政收入維持運轉的政府機構的壓力愈來愈大。煤礦大省山西的政府收入入不敷出,只是全國各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的縮影。
除學校、醫院 其余編制均縮減
山西六個縣的黨政機關正在縮小編制,裁撤數千人。據《澎湃新聞》上周六(18日)報道,山西省前後推動6個試點縣探索「人口小縣」機構改革,其中長治市黎城縣公布,改革後黨政機構減少31%、事業單位減少76%,全縣科級領導職數核減134 名。山西河曲縣、浮山縣的黨政部門分別從36個、35個整合成22個,平均精簡38%。黨政群機關科級領導職數總量則分別由改革前的151名、154名均精簡為128名,平均精簡16%。除學校、醫院外,直營事業機構人數精簡78%;事業編制精簡58%。
河北時事評論人士畢鑫本周二(21日)接受本台採訪時表示,山西是煤礦大省,此番縮小黨政機構編制的先是人口小縣,財政收入也相應更少。其實地方政府早已入不敷出。
畢鑫說:人口多的縣還是靠人口紅利支撐著,包括存款。其實政府財政早就空了,他只是拆東牆補西牆。能看出來山西這次的問題還是比較嚴重的。山西原來的支柱產業是煤,其後升級改造精煤細採,後來山西發展電動汽車等。
黨政機構精簡裁撤編制會有新難題
《澎湃》報道引述山西省委編辦表示,山西省15萬人口以下的人口小縣數量較多,普遍存在財政供養人員比例失衡、人浮於事等問題。改革主要方向有重組整合功能相近的黨政機構,簡化部門中間層次,大幅精簡壓縮事業單位機構和人員編制,縣直事業機構實行限額管理。
不過,畢鑫認為,假如體制不變,精兵簡政只能淪為口號,而且處理不慎,甚至會有反噬效果,造成包括社會穩定問題。
畢鑫說:體制如果不變,再怎麼精簡都沒用。只會是增大反彈的力度,可能成為編制外人員。
三年疫情地方財政入不敷出
山西媒體人李思海認為,山西的問題也是當下中國各地政府普遍面臨的難題,這些問題與國際國內的環境有關,罪魁禍首是習近平治下與西方交惡以及他親自指揮的抗疫清零。
李思海說:以前地方財政收入主要依靠賣地收入,而且過往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友好,現在與西方慢慢脫鉤,甚至與美國成為戰略競爭者,而且這幾年新冠疫情防控追求動態清零,以及打壓房地產行業,所以政府要賣地也很難,所以地方政府相對比較缺錢。這對經濟的影響很大,所以他們只能減少公務人員或事業編制人員。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黨政系統曾經歷多次大的機構精簡,但機構越減越多。據初步統計,一個縣除了有縣委縣政府、政協人大,檢察院法院、還有發改委、科技局、規劃局、文化局、廣播局、新聞出版局、老齡委、防雷辦、精神文明辦公室及檔案局等約一百六十個機構。一個縣長,六至九個副縣長職位,甚至有的是十多個。中國財政每年要支付約七千萬人的薪水、醫療等費用。
有網民評論說,政府公務員或事業編制的人數越來越多,許多是領導干部的親朋好友,每天上班喝茶看手機,聊微信,無所事事。因此必須精簡機構。
記者:古亭/程文 責編:畢子默
from 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govt-02212023083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