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0 December 2016

劉仲敬:兩種秩序的博弈——評論《當心,亞洲:中國和平崛起的完結》

戰爭的符號和戰爭的原因通常不是一回事。阿爾薩斯洛林是法德衝突的符號,卻不是原因。法國得到阿爾薩斯洛林以後,相對於德國的劣勢反而擴大了。阿爾薩斯洛林符號能夠有效地喚起法國人的悲情想象,使他們無需面對慘淡的現實:無論邊界如何劃分,法國在歐洲和世界所佔的份額都將每況愈下。第一次世界大戰流盡了法國的血,實際上加速了、而非逆轉了法國的衰落。法國在二戰中的表現,正是基於慘勝不如無血投降的記憶。
南海東海各島和台灣的糾紛,同樣只具有符號意義。它們的真正用途在於製造虛假的記憶和認同,掩飾紅色中國作為國族發明的失敗。如果美國日本拒絕扮演根本不存在的帝國主義侵略者,歷史上相互歧視、現實中利益相悖的東亞各族群必然恢復其自然的多國體系。
如果紅色中國的經濟發展能夠無限延續下去,而且能夠將經濟力量轉化為軍事和技術,即使沒有這些島嶼,也能獲得太平洋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反之如果沒有制海權和制空權,即使得到這些島嶼,駐軍和要塞也是送進海空主宰者虎口的俘虜,與其說是利益,不如說是負擔。
台灣對於北京還有另一層不能說出口的意義,構成了紅色政權合法性焦慮的投射對象。台灣的存在本身,就會在中國內部喚起僭主政權不合法起源的記憶。北京的橫暴表現,恰好反映了自身的軟弱。蘇聯在其存續期間,就沒有這樣的問題。
北京真正的戰略,不是增加其經濟和軍事實力,最終取代美國的霸權。如果它真有這樣的自信,就會覺得日本台灣東南亞早晚會像成熟的果實一樣,落入中央帝國的手中,東海南海的小島,根本不值一顧。大清帝國曾經有過這樣的自信和這樣的表現,然而紫禁城沐猴而冠的繼承人卻沒有。
北京真正的處境是,明知經濟發展已經走到盡頭,無法支撐下一步軍備擴張,現有的財富轉化為技術,又面臨無法克服的困難。鄰國的軍備重整和美軍的重新部署剛剛開始,一旦完成就會斷送北京僅有的機會,唯一可行的策略就是雙重欺騙。
北京必須讓美國相信,中國實力的增長永無止境,因此美國應該讓出西太平洋,正如她以前拋棄蔣介石和阮文紹。如果這樣的收縮不曾發生,紅色中國和紅色越南都不會存在。2012年以來,紫禁城的新主人一再露骨地表達分割太平洋勢力範圍的慾望。華盛頓的反應,讓他非常失望。
中美分割太平洋的計劃如果成功,下一步的中美對抗就不可避免了。中國即使得到所有的覬覦目標,也無非是稍稍移動了冷戰的邊界。如果韓國和台灣都在1950年淪陷了,冷戰的結局真會有所不同麼?顯然並非如此。
中國真正的問題在於,共產主義與超民族帝國相互支持的體系,跟民族國家的多國體系不兼容。中美衝突不是兩個民族國家的利益衝突,而是兩種體系的結構性衝突。衝突的邊界在關島還是台灣,對衝突的性質和結局影響甚微,總有一方要退出歷史舞台,前者的可能性要比後者大得多。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s://www.letscorp.net/archives/113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