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9 August 2025

黎智英案:判决或取决于政治算计,而非法律逻辑

旷日持久的审判终于结束,未来的裁决将会是终身监禁?或者是“医学理由”下的有限的自由? 

1700天单独监禁后迎来关键时刻

香港法庭于8月28日星期四完成了对香港传媒大亨、著名民主活动人士黎智英案的结案陈词,旷日持久的审判终于结束,但是,三位由香港特首指定的国安法官决定“择日宣判”。那一天是秋天?是冬天?还是冬去春来?暂时还是一个谜。

77岁的黎智英,自2020年底被捕以来,已经在狱中度过了1700多天,大部分时间处于单独监禁的状态,未来的裁决将会是终身监禁?或者是“医学理由”下的有限的自由?暂时也是一个谜。

“勾结外国势力”还是“茶楼闲聊”?

检方对黎智英的指控包括勾结外国势力、串谋发布煽动性的出版物。指控的依据包括黎智英与美国高层的会晤,比如2019年黎智英在华盛顿与彭斯和蓬佩奥会晤,以及黎智英在《苹果日报》上刊登的约160篇文章,还有他在社交媒体上的那些被形容为是“煽风点火”的评论。控方强调,黎智英不仅呼吁国际社会对北京和香港实施制裁,还“美化”了街头抗争和“殉道精神”。在检方的眼里,黎智英简直就是香港民主运动的幕后“总导演”。

辩方则力图把他塑造成一个“在茶楼里点评时事的大叔”。正如他的律师彭耀鸿在庭上打趣所说的:“他评论世界事务,就像大家围着点心桌聊天——顶多是多了几分激情。”换句话说,黎智英只不过是个嗓门大的人。

入狱后,黎智英的象征意义越来越强烈。对支持者来说,他是为自由付出代价的英雄;对北京当局来说,他是“与外部势力勾连”的典型案例,必须严惩以杀鸡儆猴。对香港当局来说,他则是一道棘手的“政治算术题”——如何能够既不让中央失望,又能应付国际社会的批评。

高度政治化

国际舞台上,黎智英的案子已被高度政治化。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要“尽一切努力拯救他”,英国首相斯塔默称这是伦敦的“优先事项”。但说归说,实际行动似乎还在“观察期”。有学者表示:在人权与贸易博弈之间,黎智英的处境恐怕更像棋盘上的“棋子”。

他的家人也在奔走呼号。他的儿子黎崇恩不断向国际政要游说,直言已不再相信 香港的司法独立,把父亲获释的唯一希望寄托在外交博弈上。他忧心忡忡地说:“父亲随时可能在狱中离世。”黎智英的妻子则安静地在庭审的旁听席上陪伴黎智英,成为另一种默默的抗争。

周四 在法庭上,黎智英依然保持某种淡定。根据媒体的描述,他戴着眼镜、穿着浅色西装,甚至向旁听者点头、合十致意。有人比出心形手势,他也报以微笑。

命运不在法槌,而在北京算盘

观察人士认为,未来的判决或许并不是故事的终点。如果黎智英被判有罪,北京反而可能会借机释放他,以“人道理由”展现姿态,从而在对外关系上留下一点余地。毕竟,历史上,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的妻子刘霞获准去德国就是政治算计的产物。问题在于,习近平是否愿意在这个节点展现“宽容”。

黎智英的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香港法治和自由空间的急剧收缩。曾经被誉为“东方之珠”的香港,如今正处在一条不可逆转的轨道上。有人调侃说,如今在香港,如果想要讲真话,最好是低声耳语,而且还要关掉手机的麦克风。但在黎智英看来,即使付出自由的代价,也要大声说出他心中的真相。

至于他未来的命运:是继续在狱中度日,还是“医疗保释”远赴海外,恐怕不是由法庭决定的,而是由北京的算盘决定的,是在中南海的案头上敲定的。 



from RFI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8%A6%81%E9%97%BB%E5%88%86%E6%9E%90/20250828-%E9%BB%8E%E6%99%BA%E8%8B%B1%E6%A1%88-%E5%88%A4%E5%86%B3%E6%88%96%E5%8F%96%E5%86%B3%E4%BA%8E%E6%94%BF%E6%B2%BB%E7%AE%97%E8%AE%A1%EF%BC%8C%E8%80%8C%E9%9D%9E%E6%B3%95%E5%BE%8B%E9%80%BB%E8%BE%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