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5 May 2017

黎則奮:六七暴動的歷史教訓

今年是六七暴動50周年,早一年的66年九龍青少年騷動,產生的社會基礎基本相同,但歷史意義卻有天淵之別,儘管對港英殖民地政權其後的管治政策轉變,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兩場騷亂本來都是戰後港英管治香港的「自由放任」政策失效的結果,但九龍騷動源自本土戰後新生代覺醒的自發行動,政治能量有限,一鎮壓便無疾而終,連港共也加入維穩,但六七暴動卻是外因(大陸文革)通過內因(新蒲崗勞資糾紛)而起變化,因為社會潛在的最大反對政治力量土共的介入,幾乎導致政權易手,英國對香港的管治提前結束,而香港過去半個世紀的歷史將肯定改寫,今天所謂「一國兩制」產生的中港矛盾問題,也不會存在。

從這個角度考慮,六七暴動的社會歷史意義的確不比尋常,更可說是香港當代歷史的轉捩點,值得香港人深切反思。

可以這樣說,67年是分水嶺,之前根本不存在香港意識,也沒有所謂「香港人」,香港的主體性還沒有建立。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只是「借來的時間」和「借來的空間」,寄居於此來自五湖四海的各地人民(當然佔絕大多數是大陸南逃的難民)抱着的都是過客心態,沒有明天,連港英政權也不例外。正因如此,「自由放任」才成為當時統治階級的主導意識形態,而自由更是香港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六七暴動是土共在大陸文革極左思潮薰陶下的產物,社會內部矛盾(民族和階級)只是因利乘便的藉口,尤其是港共眼見澳共1966年12.3事件奪權成功,見獵心喜,企圖照辦煮碗,藉機向港英政權施壓,要
求分權。


私有產權是香港尚存價值

以當年的社會政治力量對比,要不是中共基於現實政經利益考慮,改弦易轍,鳴金收兵,英國一定不會周旋到底,主動提前放棄主權和治權,而香港的歷史早已改寫。事實充份證明,香港沒有利用價值,中共就不會堅持「長期打算,充份利用」的對港政策,兩度(49和67年)不收回香港。

因此,六七暴動最大的歷史教訓,就是香港能否生存和發展下去,完全決定於是否有尚存利用價值。如果香港對中國大陸再無利用價值,中共肯定不會喋喋不休,重複又重複堅持甚麼早已變形和目下加速走樣的「一國兩制」。由是觀之,近日趾高氣揚對香港人指指點點的中聯辦小小官員王振民,說甚麼提前結束「一國兩制」對中共來說只是面子問題、對港人來說卻是災難的說法,肯定是謊話和屁話,連他自己也不信。不然,中共權貴包括中聯辦的官僚也不會爭先恐後走資在港置業了。

說實話,香港尚存的利用價值只有私有產權至今尚屬得到充份保障,而在這一點上,中共權貴和港人的利益暫時一致。可是,保障私有產權的先決條件自由與法治(更不消說人權和民主了)卻不斷受到中共一眾狗奴才肆無忌憚破壞,名副其實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香港尚存的利用價值還可持續多久,頗成疑問。

面對現實,自由與法治一旦不保,香港再無存在利用價值,就是壽終正寢的時候。甚麼政治主張也沒有,三十六着,走為上着。


黎則奮
香港資深傳媒人、時事評論員 現任政治經濟學網頁創辧人和節目主持人。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ktoyhk.blogspot.com/2017/05/20170504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