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8 May 2017

并购后遗症:瑞士员工吐槽中国老板

先正达(Syngenta)、瑞士空港(Swissport)、佳美(Gategroup Holding AG)、希格(Sigg)… 中国企业并购瑞士公司的名单越来越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瑞士员工开始了为中国老板打工的生涯。瑞中社会文化、商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不可回避,而当差异无法通过沟通而中和时,交锋便在一间间办公室上演。

对此体验最深的,莫过最早被中国企业兼并的那些钟表制造厂家。在近日播出的瑞士法语广播《15分钟》节目里,一位瑞士女员工对自己的中国前老板痛快淋漓地吐槽了一番。

瑞士员工的苦水

瑞士人Béatrice原在瑞士中部一家瑞士高端手表制造公司工作,负责市场推广业务。这家小型公司在几年前高级钟表复兴时期被中国企业收购。“我为中国CEO工作了两年… 苦不堪言。我记得,中国老板一来就把整个办公室按照风水调了个个儿,他还在门后摆了很多水杯,里面放进石头。随后他就直截了当地向我们表达了自己的管理策略,谁要是不同意就可以走人,因为‘外面有的是人想进我们的公司’, “说到办公室的文化冲击Béatrice苦水不断,“开会时,我们只有听的份儿,听中方老板发号施令,他从不和我们有目光交流。我们得接受他不打招呼,不说谢谢,对人漠不关心… ”

可是,不一定只有中国上司是这样吧,哪里不都有“冷酷”老板?“这位CEO的不近人情已经到了无礼的边缘,”Béatrice对自己的前老板显然已忍无可忍,“在中国,老板就是上帝,下属只能对他的恩惠感激涕零。”

企业的工会不干预吗?“中国管理层最烦工会了,他们想把瑞士4个星期的带薪假期缩减到和香港一样的2周。还有一次,一位同事因病休假,CEO竟亲自打电话到医生那里,警告医生不能再给这个病人开病假,否则他就要解雇此人…” Béatrice忿忿道,“中国上司不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面对我们,中国老板显然非常有优越感,始终觉得中国的办事风格好于瑞士和欧洲。”

最终,Béatrice和不少瑞士同事一样被解雇。而这个被中国企业“收养”的瑞士品牌现在也不再生产手表。

瑞士老板的苦衷

瑞士手表品牌贝托鲁奇(Bertolucci)的老板Phillipe Pollet在节目中讲述了他和中国合作伙伴的“蜜月期”是如何“由甜变酸”的:“我们都是生意人,积极意义讲上的生意人,我们的生意以天计算,每天都要计算自己的受益,并且盘算如何第二天赚得更多的钱,一切都很现实。正是在这种特别的职业文化中,中国人做生意的天赋淋漓尽致地得以发挥。如果经济情况引起贸易决策的大变化,那么我们和中国合作伙伴的关系也会从‘蜜月’急转直下走到‘离婚’。”

Pollet继续讲到:“我们很遗憾地发现,在被中国收购的钟表企业中,很多原本在生产、销售和资金方面颇具实力的公司都没能在市场中保住它们原有的地位。”

用词再谨慎,语气再婉转,瑞士老板的失望情绪还是显而易见。

中国同行的建议

中国人到底是怎样看待商界的中瑞文化差异呢?

杨秋(音译)- 一位在瑞士生活了15年、现在日内瓦开办医疗保健机构的中国女企业家认为,中瑞文化间的差异是事实,不能回避,只能接受。她说:“在中国公司里,员工欣赏有决断力的领导,一个总是追问下属的想法的老板是不被看好的。中国职场上人际关系等级分明,在家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孩子要遵从父母之意。整个中国社会都是在中央集权的模式下运转的!”

深谙中瑞差异的杨老板在不同企业文化间游走自如。”要是回到中国,我也得拿出说一不二的老板架势,只有这样才会让员工信服;但是在瑞士,我就要更多地征求职工的意见,考虑到他们的感受。”

从自身经验出发,杨女士建议中国老板要给当地管理人员留有空间和余地,让他们能像从前一样管理公司。她说:”改变不能一蹴而就,要尝试去和对方相处,这是唯一的办法。”

成功的个案

这多少应了“知退了步,须让三分 ”的道理。瑞士奢华品牌昆仑表(Corum)就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一个并购例子。该企业2013年被海淀集团收购,易主后,瑞士管理层人员依旧保留原职。直到4年后的今天,中国大股东和瑞士管理层一直“相安无事,各得其所”。

昆仑表首席执行官Davide Traxler讲到:“我们的中国股东们经历了毛泽东时代,有对制度绝对服从的习惯,这与我们拉绍德封的传统大相径庭。但两种文化也有其共性,都偏向保守。“ 如果发现中方的一项决策真的行不通,瑞士管理者也会开诚布公地争论交锋。在Traxler看来,中国股东都是非常聪明、富有能力,并且能够接受不同意见的人。

让这位瑞士CEO感慨的不是和中国股东的相处,而是其他瑞士合作方对昆仑表易主中国的恐惧。“我能够感受到,担忧无处不在:我们的供应商、媒体、顾客和银行都忐忑不安。当地银行给我们的贷款从2300万削减到600万。昆仑表以前要缴纳6.75%的贷款利率,自从我入职以后,银行看到我不是中国人,就把利率降到了1.5%。”

专家的解惑

瑞士金融及商界对中国并购所怀的疑虑之重可见一斑。不过,在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校长Dominique Turpin看来,瑞方的态度有一点儿像“惊弓之鸟”。他说:“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的消息无疑属于头条新闻,但总体来看,中国企业在瑞士或欧洲的并购投资远远小于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

Turpin不赞成将企业合作失败归咎于某一种文化。他认为,合资企业经营管理的不易和某种特定文化并无直接关系:“我刚刚读到一个数据:全球范围内,60%的合资企业均以失败告终,其中有美法合资、法俄合资、德俄合资等等… ”

那么当下流传的“中国经济帝国”的说法是不是也是歧视色彩的故弄玄虚?Turpin答道:“中国有着自己5000年的历史,感受过被视为‘东亚病夫’的无奈,如今经济发达了,中国人可能出于‘雪耻’之心,想在各个领域展示出强者姿态,这不难理解。”

Turpin另外强调,对中国来说,巨大的国内市场才是处于首位的。“毕竟,国内经济活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中国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前提。”

洪水猛兽也许是假,合作挑战肯定是真。无论如何,在全球化的今天,瑞士人看来也应该努力适应,大胆面对,学着变通一些才是。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s://www.letscorp.net/archives/119386